新污染物分析技术:UPLC-ESI-MSMS 定量检测五种抗肿瘤药物-方法开发和验证

文摘   2024-12-02 15:00   浙江  
随着癌症病例的增加,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也日益增多,其在工作场所(如医院)及家庭环境中的潜在污染引发关注目前缺乏同时定量分析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伊马替尼和5 - 氟尿嘧啶的方法,本文旨在开发并验证相关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研究背景
    - 癌症发病率上升,2050年预计全球将新增3500万病例,癌症治疗增加导致抗肿瘤药物使用增加,这些药物被NIOSH认定为有害药物,存在职业(如医护人员)和非职业(如与口服化疗药或患者排泄物接触)暴露风险,评估意外暴露对减少健康影响至关重要,擦拭采样对评估暴露有重要作用。
    - 环境样本中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与紫外检测器或质谱仪联用分析,近年来液相色谱 - 质谱法因其选择性和灵敏度成为分析方法基准,但现有方法无法同时灵敏定量本文研究的五种药物,在工作环境中个体可能暴露于低浓度组合药物,因此开发多药物定量方法十分必要。    
2. 材料与方法
    - 化合物选择与流程:基于大学医院化疗药物清单及药房信息,考虑给药途径、化合物类型、作用机制、排泄途径、半衰期、毒性、治疗方式、使用频率和平均日剂量等因素,筛选出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伊马替尼和5 - 氟尿嘧啶,开发并验证从拭子中提取和定量这些化合物的方法,优化样品采集方法以应用于实践。
    - 化学试剂和材料:多种化合物及试剂来源明确,使用特定型号的聚酯拭子。
    - 储备液制备:分别在甲醇中制备1mg/mL和100μg/mL的储备液,-80°C和 -20°C储存,从100μg/mL储备液制备10μg/mL工作液。
    - UPLC - MS/MS分析
- 四种药物分析:使用特定色谱柱、流动相、进样量、流速和梯度洗脱程序,在正离子模式下电离,优化多种参数,确定各化合物定量离子,详细信息见表1。

- 5 - 氟尿嘧啶分析:因极性差异使用不同色谱柱、流动相、进样量、流速和梯度洗脱程序,在负离子模式下电离,相关参数及定量信息见表1。
    - 提取程序:对四种药物和5 - 氟尿嘧啶分别使用含特定内标的水或水/乙腈(1/9)作为提取溶剂,旋转和超声处理后转移至进样瓶。
    - 样品采集程序优化:基于已有方法,比较甲醇/水(1/1)和乙醇/水(1/1)两种溶剂,在生物安全柜内模板上进行加标实验,用不同溶剂浸湿拭子采样,比较峰面积,重复实验确定溶剂,优化采样体积为400μL。
    - 方法验证:从选择性、提取效率、线性、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验证方法。
本部分主要对研究中化合物的选择、方法开发、验证及适用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综合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化合物选择
1. 初步筛选:首先建立了抗肿瘤药物清单,根据NIOSH对有害药物的定义(如致癌、致畸、遗传毒性、导致生育障碍、低剂量引起器官毒性或化学结构/毒性特征与已知有害药物相似),仅选择被NIOSH分类为有害或至少符合一项有害标准的化合物,然后筛选出可用于单药治疗的化合物,以简化后续研究中药物与效果相关性的寻找。    
2. 进一步筛选:从每类药物(烷基化剂、抗生素、抗代谢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中选择一种化合物,并额外选择一种靶向化合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终基于给药周期最大频率、限定日剂量(DDD)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类确定了环磷酰胺(烷基化,IARC 1)、丝裂霉素C(抗生素、烷基化,IARC 2B)、5 - 氟尿嘧啶(抗代谢物,IARC 3)、依托泊苷(拓扑异构酶抑制剂,IARC 1)和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未被IARC分类)这五种化合物,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IARC分类。
方法开发
1. 优化MS/MS参数:确定了各化合物的特异性质量转移,建立了最优锥电压和碰撞能量,以产生最高信号强度的离子作为定量离子。同时优化了毛细管电压、去溶剂温度、去溶剂气流和锥气流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信号和信噪比。例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和伊马替尼在特定的毛细管电压、去溶剂温度、去溶剂气流和锥气流条件下,在正离子模式下电离效果最佳;5 - 氟尿嘧啶在不同的参数设置下,于负离子模式下实现最优电离
2. 优化UPLC参数
    - 四种药物分析:由于化合物药代动力学特性差异大,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和伊马替尼使用特定的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进样量为5μL,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A和B,采用优化的梯度洗脱程序,使部分化合物获得窄而对称的峰形,但伊马替尼存在拖尾现象,可通过在分析前注入伊马替尼标准品饱和相互作用位点来改善,同时采用双梯度洗脱程序进一步优化。
- 5 - 氟尿嘧啶分析:5 - 氟尿嘧啶极性较强,使用Cortecs HILIC色谱柱分析。经测试不同进样体积和流动相后,确定进样1μL,以10mM醋酸铵水溶液和10mM醋酸铵水/乙腈(1/9)为流动相A和B时峰形最佳。    
图 3.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 C、伊马替尼和 5-氟尿嘧啶的色谱图。用含有 100 ng 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 C 和伊马替尼(拭子 1)或 100 ng 5-氟尿嘧啶(拭子 2)的混合物加标两个拭子。通过加入适当的提取溶液、振荡和超声处理来制备样品,并通过 UPLC-MS/MS 进行分析。
3. 优化提取程序:基于实验室已有方法,调整提取溶剂以匹配后续UPLC - MS/MS分析的流动相初始组成。对于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和伊马替尼,将提取溶剂从水/甲醇(9/1)改为水;对于5 - 氟尿嘧啶,使用水/乙腈(1/9)替代乙腈作为提取溶剂。
4. 优化样品采集程序:实验室原有方法使用1mL甲醇/水(1/1)浸湿拭子采样,经测试将溶剂体积减少至400μL(因拭子吸收量有限且该体积足以湿润采样表面),并比较了甲醇/水(1/1)和乙醇/水(1/1)浸湿拭子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发现二者无显著差异,故用乙醇替代甲醇,提高了采样安全性,使采样套件可安全用于非专业人员,同时该方法还可采集皮肤表面样本。
方法验证
1. 线性与定量限:各化合物线性校准曲线R²均超过0.99,通过多次重复分析确定了定量限(LLOQ),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为0.3ng/拭子,依托泊苷为1ng/拭子,伊马替尼和5 - 氟尿嘧啶为5ng/拭子。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方法对丝裂霉素C的LLOQ更敏感,虽部分化合物LLOQ稍逊,但可同时定量四种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优势。    
2. 准确度与精密度:通过对校准样品多次重复进样计算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在LLOQ处各化合物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要求,即准确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名义浓度相符,精密度偏差较小。
3. 提取效率
    - 从拭子中提取: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和丝裂霉素C在不同浓度下从拭子中的提取效率接近100%,伊马替尼和5 - 氟尿嘧啶提取效率较低,但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符合要求。
    - 从表面提取:表面加标后采集拭子测试提取效率,结果显示各化合物提取效率存在差异且变异性较大,如环磷酰胺在各浓度下提取效率较好,丝裂霉素C在低浓度下提取效率较低,伊马替尼在低浓度下提取效率极低但高浓度下有所提高。化合物间提取效率差异与理化性质有关,如伊马替尼分子量大且疏水性强,易吸附于表面导致提取效率低,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提取溶剂提高其从表面的提取效率。尽管部分化合物在低浓度下提取效率低,但该溶剂仍能有效提取四种药物组合。
方法适用性
在发生溢出混合物的通风橱表面不同位置(溢出中心、靠近中心、远离溢出靠近通风橱开口)采集拭子样本,结果显示远离溢出位置样本中所有化合物浓度低于LLOQ,溢出位置样本中化合物浓度可定量;清洁后再次采集相同位置样本,所有浓度均低于LLOQ,证明了该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适用性和清洁协议的有效性。
综合讨论
1. 方法特点与应用策略:开发的方法可同时定量四种抗肿瘤药物,由于化合物色谱分离特性不同,5 - 氟尿嘧啶需单独方法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如医院环境中可能同时存在两组化合物时,需额外采集样本评估5 - 氟尿嘧啶污染;若采样区域小,需根据预期最高浓度或化合物危害性在两组化合物中选择。
2. 方法优势:本方法具有简单、安全、快速的优点,便于实际大规模应用。采用水 - 乙醇混合物浸湿拭子采样,既保证了非专业人员采样安全,又可采集皮肤表面样本;制备时间不超45分钟,可快速处理大量样本。此外,该方法包含伊马替尼,与传统方法相比,伊马替尼作为靶向药物虽预期副作用小但实际存在问题,且未被IARC评估,监测其暴露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健康影响相关信息。    
3. 方法灵敏度与实际意义:尽管无官方抗肿瘤药物暴露限值,但已有研究提出评估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的指导值,本方法LLOQ范围为0.3 - 5ng/拭子,结合平均表面提取效率计算出可定量的表面浓度,与建议阈值对比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足以监测暴露和评估表面污染,为采取适当措施提供依据。
Eline Verscheure, Matteo Creta, Katrien Poels, Jeroen Vanoirbeek, Manosij Ghosh, Lode Godderis,Quantification of five antineoplastic agents in swab samples using UPLC-ESI-MS/MS: Metho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Analytica Chimica Acta,Volume 1336,2025,343492,ISSN 0003-2670,
https://doi.org/10.1016/j.aca.2024.343492.    

关注“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公众号
声明:本文仅供科研交流使用,文中所有观点均来源于已发布的论文,如有侵权或重大问题请通过后台与编辑联系。
欢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监测同行的朋友们投稿!邮箱6514064@zju.edu.cn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您的鼓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添加编辑微信 xwrw1234 加入读者交流群,与大咖在线交流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致力于探索和分享新污染物研究动态、前沿热点以及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科研人员、学者、管理者搭建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关注和应对新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