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点击↑↑蓝字进入“健言”主页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和小健失联了?赶紧设为星标。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仅2024年7月19日至8月18日,一个月时间里,至少有150份医院采购安检设备相关招标文件,采购医院类型主要为三级医院。
早在2020年6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其中提到“医院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根据需要在医院入口或者重点区域入口进行安全检查,严防禁限物品进入医院”。图为2020年7月12日,北京儿童医院增设统一安检入口。视觉中国|图
走过安全门、大包小包放进X光安检机、再通过人工手持金属探测仪……经过这些流程,并非乘火车搭地铁,而是进医院。
严格安检背后的一个背景是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发生。最近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是,2024年7月19日,正在加班的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晟,突遭一男子持榔头、刀具伤害,不幸身亡。
这并非孤例。《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一篇论文,通过特定检索词搜索发生时间在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内的暴力伤医事件相关报道,共检索到暴力伤医事件186例。
李晟医生遇害一个月后,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为医务工作者创造安全的执业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医务工作者权益。”在国家卫健委8月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中国医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如此写道。
特殊人员有安检绿色通道
为了保障医生安全,在医院入口增加安检,成了诸多医院的首选。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仅2024年7月19日至8月18日,一个月时间里,至少有150份医院采购安检设备相关招标文件,采购医院类型主要为三级医院。
早在2020年6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其中就提到“医院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根据需要在医院入口或者重点区域入口进行安全检查,严防禁限物品进入医院”。
该规定出台之前,国内已出现多起暴力伤医事件。2019年底,民航总医院急诊医生杨文被患者家属持刀割伤颈部,最终不幸身亡;2020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医生陶勇在出诊时被一名男子持刀袭击。2020年的两会上,亦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在医院全面实行强制安检。
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日均门诊量5000人次以上或者床位1000张以上的大型医院应当在主要出入口实施安检,防止人员携带刀具、爆炸物品、危险物品进入医院。此后,各地医院在出入口设置安检逐渐成为常态。
一位三甲医院后勤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其医院同时设有警务室,一旦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处理,自从设置安检以来,偶有发生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型刀具能否带进医院,当解释后多数情况患者或家属也能理解,“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纠纷”。
但是,医院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对所有进入的人员进行全面安检。前述工作人员表示,医院设置安检的前提是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如果是急诊、重症人员或者身体不便的人士,会有专门的安检绿色通道。在他看来,安检更重要的是提高暴力伤医的难度,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当然,并不是说医院安检没有改善空间。比如,时间一长,安检人员面对安检门经常发出的“滴滴”声难免司空见惯,毕竟除了管制物品外,一些随身携带的其他金属物品也会让安检门发出报警声。
北京市安全防范报警与安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期刊《中国安防》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若是当手机等日常物品过机检查时也发出安全警报,则会造成人员通行缓慢,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安检员工作疲劳甚至懈怠大意。并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应选择分类安检门,将被测人员随身携带的日常金属用品与违禁品分类智能检测。
除了安检,还能做什么
对于暴力伤医而言,安检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永驰曾在论文中提到,进入医院前进行安检,会让被检查人员产生对医院、 医务工作者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
前述《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一篇论文统计的2018-2022年间186例暴力伤医案例中,持械袭击的共68例,49例使用患方自己携带物品,19例为院内物品,种类包括刀具、爆燃物、针管等危险物品,以及水杯、手机、院内桌椅等日常用品。伤医事件发生的位置以诊室和住院病房事件数最多,共有101例。
与院外的管制物品可以靠安检拦住不同,院内物品更加难以管理。以水果刀为例,南方周末记者询问北京多家医院住院是否可以携带水果刀进入,不同医院回答不一。
还有一种办法是在医院内安装“一键报警”装置,与属地公安联动。2024年7月以来,西安、重庆、昆明等多地公安机关都在医院安装了“一键报警”装置。据《新京报》2021年报道,北京已有262家医院安装“一键报警”装置。哈尔滨市胸科医院2024年7月23日发布消息称,特邀属地公安机关细致检查全院各病区和门急诊的安保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暴力伤医也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都面临着较高的暴力风险,8%-38%的医务工作者曾遭受过身体暴力,更多的人则是受到威胁或遭受言语攻击。
为了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安全,美国《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预防工作场所暴力指南》提到,建立有暴力记录的患者“限制访客”名单,发放给安全巡查点、护士站和访客签到处;不鼓励员工戴项链,防止冲突时可能被绞扼等。
韩国则在2016年新增《医疗法》条款,对在医疗场所正在进行医疗行为的医务人员施暴或者恐吓的,将处以最高 5 年有期徒刑或 2000万韩元罚款。
而从2014年开始,打击暴力伤医等内容连续多年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近年来,相关案件连续下降。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依法惩治故意伤医扰医犯罪,起诉226人,同比下降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