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哪有不疯的?博士师兄去KTV练习答辩,评论区博士含量极高

文摘   2024-10-22 21:00   江苏  

本文系募格课堂撰写

参考来源:抖音@忧郁PHD、都市频道、知乎、海报新闻等


读博哪有不疯的?
近日,一位在读博士生发视频引发共鸣:带博士师兄去KTV,他不想唱歌,而是在这样轻松的灯光氛围下,竟然开始练习博士学位答辩
师弟补刀写道:这高低得发个导师看看,你的pua不是,您的教导起作用了......
网友更胜一筹,评论区全是“答辩专家”,活脱脱营造出一个“博士答辩现场”名场面:
跳过,翻,翻,翻,翻,停,从这开始
行了不要念PPT了,直接说你做了什么吧
你最后的落脚点在哪儿呢,说了这么多我也没听到我要的关键信息
你的数据来源是?数据都是真实的吗,有没有误差
我问一个比较open的问题,如果你后面继续研究这个课题,或者假如你当初没有做一部分内容,你会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
看完这些评论已老实,老师们求放过
你以为这样的读博er寥寥无几?
实则大家的精神状态都相当良好~
KTV练习答辩的师兄也不止一位:
总的来说,读博哪有不疯的?
博士现身说法:一般不发疯,但发疯蛮容易的!
人最怕比较,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更有人直言:博士没有几个正常人
真的不是开玩笑,好不容易成功申博,以为出成果、发论文是读博的最难关卡。结果发现进了课题组,还得会说话、会喝酒等人情世故也少不了......真是读博难,一关还比一关难
有时候,不仅仅是导师给的社交压迫,更是来自课题组同龄人八面玲珑的社交能力,这样显得自己很不会来事:
“对我来说最害怕的不是酒局,而且这种场合有一个能说会道的同龄人,显得我更呆滞了图我只会在旁边尬笑点头说对备大家如果都是木头可能也就算了,一旦出现一个这样圆滑的人这饭就没法吃了”。
另外,读博不属于纯粹的学生身份,和同龄打工人相似的,博士生也可以按月领补贴,往往把这当成自己的工资来看。然而,有些导师的权利或许比老板大多了:
南方某“双一流”高校在读博士顾恺(化名)曾在采访中提及,每月本应获得 5000 元的补贴,却被导师以各种手段侵吞,最终自己仅能拿到可怜的 200 元,甚至有时这 200 元都要返还给老师。
谁懂啊,一个月辛辛苦苦跑实验,致力于实现导师提出天马行空的课题,结果导师想“0元购”,科研民工破防了
对于很多在读博士生来说,「读博」看似是学历的飞升,但是毕业可一点不容易。数不清的、迫在眉睫的DDL,随时随地接到新的项目,不分昼夜地写本子,每天在做项目和干行政琐事的夹缝中求生存、搞科研。
就像王小波把人生形容为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或早或晚,你会发现自己的平庸,认识到自身不可逾越的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到世界的广袤和生命的无常。而读博,却是一个“集中受锤的过程”,别人在漫长的十年二十年“缓慢受锤”才明白的道理,博士生在读博的短短几年中就要“集中”体验到

也有博士生发问:真的很苦恼,老师比较push,我又不想被老师说,然后经常感到焦虑,每天十一点才回宿舍,每天躺下十二点多,辗转难眠,经常30分钟以上甚至一个多小时才能入睡,导致我第二天心情很不好,长此以往我害怕自己身体会崩溃,该怎么办啊?



《Nature》观点:读博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一项针对瑞典博士生的研究表明,博士研究过程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损害。该分析调查了瑞典所有博士生服用精神药物和因精神健康问题住院的比例。结果发现,博士生攻读博士的时间越长,他们越需要获得药物或医疗帮助。到博士工作的第五年,博士生需要精神健康药物的可能性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 40% !

研究还发现,不同学术领域的博士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用药量存在差异。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用药量与博士前相比,在第五年增长了 100%,而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用药量分别增长了 40% 和 50%。医学生的处方用药量没有显著增加。

博士生的精神健康不应成为被忽视的隐形成本,它关乎学术创新的持续性,也关乎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追逐知识的过程中,精神的平衡与支持,才是走得更远、更长久的基石。


普通人读博,或许是一场对学术的大型祛魅。看清了,更知道自己的人生适合走这么样的路了




教育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保护动机理论(PMT)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社会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管理学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 │ 技术接受模型(TAM) │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 期望确认理论(ECT) │ 创新扩散理论(DI) │ 理性行为理论(TRA) │ 享乐动机系统接受模型(HMSAM) │ 印象管理理论(TIM) 服务质量 │ 任务科技配适(TTF)保护动机理论(PMT)多动机信息系统连续模型(MISC)过程虚拟化理论(PVT)信息系统成功(D&M-IS success)


量表推荐社交焦虑 │ 健康调查 │ 新环境关心NEP │ AIO(活动、兴趣、意见) │ 总体幸福感 │ 科技准备度 │ 抑郁、焦虑和压力 │ 状态焦虑 │ 抑郁 │ 社交回避及苦恼 │ 自我效能 │ 领导行为描述 │ 多因素领导 │ 变革型领导 │ 交易型领导 │ 心理幸福感 │ 主观幸福感 │ 服务质量 │ 学习动机 │ 学习风格 │ 组织公民行为 │ 成就目标 │ 工作投入 │ 社会资本 印象管理  心理技能  学校归属感  艺术自我感知  旅游体验  心理授权 生活满意度 品牌形象 课程体验 离职倾向 付出-回报(回馈) 沉默行为  工作不安全感  组织文化  组织目标模糊  内隐追随│ 组织公平  自我控制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焦虑自评 抑郁自评 宾州担忧 丨创伤后成长组织文化认同感知学校气氛心理素质工作繁荣一般拖延 丨事件影响父母低头行为偶像崇拜 教学质量评价 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丨心理弹性量表 丨简式自我控制量表 丨冲动性量表 丨自我关怀量表 丨 自我关怀量表简版 丨整体品牌资产量表 丨品牌认同量表 丨品牌依恋量表 丨品牌价值量表 丨员工建言行为量表 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丨创新绩效量表丨创意自我效能量表学习适应量表

张伟豪量化学院
由统计学亚洲一哥张伟豪携两岸量化大V创办,为量化爱好者、恐惧者、困难者打造最高效、实用、智能的量化学习第一站及最后一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