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乡坐落于都昌县的南大门,与大沙镇紧密相连,南望那浩瀚无垠的鄱阳湖,西、北则依偎着大树乡,距离县城仅15千米的路程。政府所在地——和合居委会七房村,宛如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是行政与文化的交汇中心。辖区总面积达73.23平方千米,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孕育着约3.5万勤劳善良的居民。这里辖有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南溪、田畈、义公、黎明、青龙、大前、黄金、双峰、桥岭、滨湖10个村民委员会,以及1个专业水产捕捞场,共有106个自然村落宛如点点繁星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名称背后的故事
“和合”二字,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蕴含着和平与合作、团结与和谐的美好愿景。解放前至建国初期,这一带宗族矛盾较为突出,村与村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争斗激烈,如同黑夜中的风暴。虽然土改时成立了农民协会,但宗族矛盾时有发生。在这里组织土地改革的工作干部,在调解宗族矛盾时,特别强调“天下贫雇农是一家”。成立乡级政权时,在此地组成和合乡,后多个小乡合并为大乡时,留用了“和合”之名,象征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团结。
地理与气候的魅力
和合乡地处滨湖丘陵地带,以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湖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独特的五指状地理特征,享有“二都里十八嘴”的美誉。平均海拔28米,最高点双峰脑,海拔210米,最低点黎明村委会的沙堰里,海拔仅16米。气候上,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无霜期为26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472.4毫米,雨量充沛,尤其在4至6月间集中,梅雨季节常有阵风暴雨,为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史的印记
和合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清代,这里为二都(包括大沙镇三里村委会),属新城乡。1936年为濒湖区双峰乡,1944年与凤凰乡合并为双凤乡。1949年5月属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合乡范围内设有六个乡。滨湖、黄金、和合、平塘、大堰和三里。1952年为和合、西田2乡,属九区。1954年五乡合一,为大沙区和合乡。1956年4月属三汉港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和合乡与大沙合并为大沙人民公社。1962年和合从大沙公社分出,成立和合人民公社。1968年扩社并队,和合公社再次并入大沙公社。1973年和合与大沙又一次分开复为和合人民公社,1984年5月,恢复乡级人民政府遂称和合乡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和合乡为革命老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建立了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游击区。方家边老屋村人詹锦坤(1901—1933)烈士,历任景德镇苏维埃政府非常委员,中共赣东北省委委员,省苏维埃执委,省总工会主席,省交通部长,省苏维埃副主席,闽浙赣省肃反委员会主席,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2022年在詹锦坤家乡方家边村竖起了“詹锦坤烈士纪念碑”。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明清时期,和合有“襟怀吴楚浩无垠,晴绿连天万顷清”之称。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此地作战,其输湖就是朱陈争霸的主战场,朱元璋在这里屡战屡败,所以老百姓称这片水域为输湖。朱陈争霸给我们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挖掘出来可以助力振兴乡村的旅游事业。
和合乡,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等待着世人的探索与发现。(都昌历史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