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王军: 室温高灵敏宽谱红外探测器技术新途径

文摘   2024-10-14 10:03   中国香港  

研究背景

光热电效应 (PTE) 探测器在室温下无需外部电源可实现超宽带光检测,是长波红外和太赫兹检测技术的重要方式。
利用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的高性能 PTE 探测器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持续存在的挑战(例如低光吸收效率、阵列集成均匀性等)限制了器件集成和波长可扩展性。

文章简介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蒋亚东课题组王军等报道了一种高性能长波红外 (LWIR) PTE 光电探测器,将谐振纳米光子结构与光电纳米薄膜集成在一起形成高吸收。该探测器利用超表面和光子谐振器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在 8–20 μm 的临界工作范围内实现了 98.6% 的峰值吸收率。作者将完美吸波体与光热电材料集成在一起,实现光热电探测器的制造,器件响应率为 0.388 mA/W,响应时间约 10 ms。
  • 图 1. 吸波体的结构设计和模拟结果。(a) 完美吸收器结构示意图。(b) 结构的俯视图。(c) 结构的等效电路。(d) 红外吸收器的模拟吸收光谱。


  • 图 2. 吸波体吸收峰处的电磁场分布。(a) 长波红外范围内三个谐振波长入射后的横截面电场和磁场强度分布。(b) TM (横向磁) 和 TE (横向电) 模式在不同入射角的吸收分布。(c) 对应于不同偏振角的吸收分布。

  • 图 3. 实验结果和吸波体的吸收特性。(a) 完美吸波体的 SEM 横截面表征。(b) 超表面结构的表面形貌表征。(c) 金属超表面的 AFM 表面形貌。(d) 超表面的侧视图。(e) 不同超表面厚度的吸收测试结果。(f) Ti/PI/Al 结构与 PI 衬底的吸收光谱比较。


  • 图 4. 基于完美红外吸收体的 PTE 检测器的性能表征。(a) 探测器结构示意图。(b) 器件在黑暗状态下和 650 nm、8 μm 和 10 μm 光照下的 I-V 曲线。(c) 探测器在 8 μm 和 10 μm 红外照射下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光电流曲线。(d) 探测器在 8 μm 激光下的响应速度。(五)控制装置(无超表面结构,Bi₂Te₃-PI)在 650nm 刺激下的响应速度。(f) 具有超表面结构 (Ti-Bi₂Te₃-PI-Al) 的器件在 650 nm 光刺激下的响应速度。(g) 装置在 650 nm、8 μm 和 10 μm 处的 R 和 NEP。(h) 探测器 100 小时后的稳定性测试。(i) 用于评估其稳定性的器件的时间分辨电流。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谐振纳米光子学结构和热电纳米薄膜结合的高性能 LWIR PTE 光电探测器。通过超材料表面和光子谐振腔的协同相互作用,使用 CST 仿真构建了波长从 8 到 20 μm 的红外吸收器模型。通过优化结构参数,实现了宽带完美吸收。利用优化的吸波体结构,开发了波长范围为 8 至 20 μm 的 LWIR 吸收器,峰值吸收率和平均吸收率分别为 98.6% 和 82.8%。通过利用碲化铋薄膜的高塞贝克系数和完美吸波体的增强吸收,设计了一种自供电的长波红外 PTE 探测器。该检测器在室温工作,具有 0.388 mA/W 的响应度、10 ms 的响应时间和良好的器件稳定性。通过调整吸收体的谐振波长即可轻松扩展到其他波长。
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室温、高灵敏度和宽带光电探测器的可行性,还引入了一种可扩展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直接修改吸收体的谐振波长扩展到其他光谱区域,为未来光热电器件提供了一条技术途径。
该成果以“Long-wave infrared photothermoelectric detectors with resonant nanophotonics”(《基于等离子共振与微腔结构结合的长波红外宽光谱探测器》)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Journal Materials of Chemistry C 上,并入选为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HOT Paper

论文信息

  • Long-wave infrared photothermoelectric detectors with resonant nanophotonics

    Yurong Zhang, Jiamin Jiang, Zhiheng Zhang, He Yu*, Yunlu Lian, Chao Han,  Xianchao Liu, Jiayue Han, Hongxi Zhou, Xiang Dong*, Jun Gou*, Zhiming Wu, Jun Wang*

    J. Mater. Chem. C, 2024
    https://doi.org/10.1039/D4TC02504K

作者简介

张煜熔 硕士研究生
电子科技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长波红外探测器件的研究。






王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室温红外探测技术研究,承担完成国家重大专项、863 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在 Advanced Material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ACS Nano 等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 40 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工信部和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励。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红外与激光工程》、《光学学报(网络版)》等期刊编委。

期刊介绍

Materials with applications in optical, magnetic & electronic devices

rsc.li/materials-c

J. Mater. Chem. C

2-年影响因子*5.7
5-年影响因子*6.0
JCR 分区*Q1 物理-应用
Q2 材料科学-跨学科
CiteScore 分10.8
中位一审周期29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BC 报道材料化学各领域的高质量理论或实验研究工作。这三本期刊发表的论文侧重于报道对材料及其性质的新理解、材料的新应用以及材料合成的新方法。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BC 的区别在于所报道材料的不同预期用途。粗略的划分是,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报道材料在能源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应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报道材料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应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报道材料在光学、磁学和电子设备方面的应用。

Editor-in-Chief

  • Natalie Stingelin
    🇺🇸 佐治亚理工学院

Associate editors
  • A. S. Achalkumar
    🇮🇳 印度理工学院古瓦哈提分校

  • Rachel Crespo-Otero
    🇬🇧 伦敦大学学院

  • Renaud Demadrille
    🇫🇷 格勒诺布尔跨学科研究所

  • Antonio Facchetti
    🇺🇸 佐治亚理工学院/西北大学

  • Unyong Jeong
    🇰🇷 浦项科技大学

  • Oana Jurchescu
    🇺🇸 威克森林大学

  • Mingzhu Li (李明珠)
    🇨🇳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Martyn McLachlan
    🇬🇧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 Kasper Moth-Poulsen
    🇪🇸 巴塞罗那材料科学研究所

  • Ana Flávia Nogueira
    🇧🇷 坎皮纳斯州立大学

  • Erin Ratcliff
    🇺🇸 亚利桑那大学

  • Yana Vaynzof
    🇩🇪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 Maia G. Vergniory
    🇩🇪 马普固体物理化学研究所

  • Zhiguo Xia (夏志国)
    🇨🇳 华南理工大学

  • Hao-Li Zhang (张浩力)
    🇨🇳 兰州大学

  • Ni Zhao (赵铌)
    🇨🇳🇭🇰 香港中文大学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RSC Materials Science
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期刊公众号,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