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百科
2025-01-17 07:14
辽宁
德鲁克先生说“意见分歧甚至冲突都是必要的,实际上也是求之不得的。没有分歧和冲突,就不会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只有错误的决策。”蔡元培,是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校长,也是一个大学问家,是红学当中一个流派叫索隐派的代表性人物,著有《<石头记>索隐》。1927年,有一位叫寿鹏飞的人写了本《<红楼梦>本事辩证》,请他作序,他并不同意寿鹏飞的很多以点,但还是接受了邀请,写了非常精彩的序,其中有八个字,写的非常好,叫“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出现了不同意见,出现了争论,出现了你觉的是逆耳的、耸人听闻的意见,或者是觉得很刺激性的意见,或者你觉得人家是外行,在学术领域里面出现了很多的歧异,出现了很多争论,应该怎么看待? 蔡元培告诉我们,“多歧为贵”,求之不得啊,非常宝贵啊,千金难求一个不同意见,一定要珍惜。后半句说的更好,在对待不同意见上,你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态度呢?不要轻易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意别人的意见。不要苟同,苟同就是勉强地去同意别人的意见,不要那样做,你要有学术骨气,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才会有意义,不要以为自己人微言轻,正如清代袁枚的两句诗所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大唐的谏官议政制度始创于太宗贞观初年,当时制度规定,凡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三品以上官员上朝奏事时,谏官、史官必须随同宰相们上殿,“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朝廷各部长官在朝会上向皇帝奏事时,御史有权当面弹劾,并当众宣读奏章。有了这样的谏议制度,高级官员就无法蒙蔽皇帝,低级官员也不能暗进谗言。所以太宗才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最后择善而从之,在兼听博采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
这就是贞观时代进谏成风,吏治清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遗憾的是这项制度在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均被废除。唐玄宗李隆基拜宋璟为相之后,宋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废弛已久的“谏官议政制度”。由此大大促进了朝堂上的进谏、纳谏之风,上至宰相、百官和地方刺史,下至文人,隐士和普通百姓,上书进谏者络绎不绝,公开议论朝政成为一时风尚,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一次谷哥的会议上,大家讨论到对广告体制做出一项改变可能带来的好处,虽然这一改变有可能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一位工程师却拍桌反驳道:“这是在作恶,这事我们不能做!”屋里顿时鸦雀无声……刚刚加入公司六个月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暗自思忖:没想到,谷歌的这句话真不是开玩笑的。沉默过后,是一场相持不下的讨论,最终,做出改变的提案被否决。1943-1945 年,德鲁克对通用汽车进行了研究,《公司概念》就是这次研究的成果。然而,当该书出版后,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级主管们却对它如此深恶痛绝,以至于多年来通用内部无人提及此书,实际上,对通用公司的经理来说,这本书就是禁读书,因为书中对通用汽车的一些政策-如劳资关系、总部员工的使用和作用以及经销商关系一是否过时提出了质疑。对通用汽车的主管们来说,这种质疑犯了大忌,而且德鲁克从未得到真正的宽恕。但是,斯隆的做法却与众不同。在一次专门召集大家来讨论此书的会议上,当他的同仁们都对德鲁克进行攻击时,斯隆挺身而出为德鲁克辩护:“我完全同意你们的意见,”他对他的同事说,“德鲁克先生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确实做了我们邀请他来时他告诉我们他要做的事情,而且,就像你我一样,他也有权表达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那次会议标志着德鲁克与艾尔弗雷德·斯隆之间私人关系的开始。在德鲁克写该书的那段时候,经常能看到斯隆,通常是在大型会议上或通用汽车公司的某间办公室里。然而,在接下来的20年里,斯隆每年总会有一两次单独邀请德鲁克到他在纽约的办公室公寓共进午餐。期间他会讨论他的慈善计划,特别是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除此以外,他还想谈及《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多年来他一直在写作此书。他征询德鲁克的建议,并仔细倾听德鲁克的想法,但他从没有接纳德鲁克的建议。对此,德鲁克先生一段总结,就写在《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的推荐序言中,这篇推荐序言的名字是:“为什么《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是必读之作”,其中有这样这一段话:意见分歧甚至冲突都是必要的,实际上也是求之不得的。没有分歧和冲突,就不会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只有错误的决策。对我而言,斯隆著作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就是那些备忘录:他首先列出不同意见,然后将不同观点综合成一种理解,最后达成共识和承诺。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故事?有过这样的宽容和这样的坚持?请记下这个原则:多歧为贵,不取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