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传承余派——杨宝森演唱艺术

文化   2024-10-14 00:00   北京  

杨宝森(1909—1958)


  杨宝森以毕生心血精磨前辈谭鑫培、余叔岩的演唱艺术,创造性地继承了谭派、余派艺术的丰厚传统,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求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杨派演唱风格。近百年来,谭鑫培的谭派,余叔岩的余派和杨宝森的杨派,已成为一脉相承的一大派系,被京剧界认定为老生行当演唱艺术的主派系。这一大派系集中体现了韵味派的艺术特征,而杨派是最新的典范。

【音频】杨宝森《洪羊洞》选段
(1950年香港演出实况)

  杨宝森,字钟秀,别号时斋,祖籍安徽庐州府合肥县,1909年10月9日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九岁时由花脸名家裘桂仙开蒙,后来主要向著名老生教师陈秀华、鲍吉祥学谭派戏,并曾到余叔岩家去吊嗓和请教。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他经常给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配戏。40年代末叶在北京自行组班,常巡演于津、沪、汉等地。1956年6月,天津市京剧团建立,他担任团长和首席领衔主演。1958年2月10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仅四十九岁。


音频】杨宝森《战樊城》选段
(1955年录音

  杨宝森以谭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岁登台后始终以余叔岩为楷模,坚定不移地追求艺术的真谛。经数十年舞台实践,于50年代建立了个人的风格流派。他的一些常演剧目,在唱念艺术方面,已然经过了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和他自己四辈人反反复复的精心琢磨,不仅代表着谭余这一大派系的基本风格,而且代表着新时期中这一派系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杨宝森的演唱具有很大的示范性,50年代末叶以来,他的许多著名唱段一直被视为教学和研究的理想范本。


音频】杨宝森《失街亭》选段
(1957年演出实况)

  杨派声腔,以沉雄苍劲、醇厚清雅、浑然大气而独树一帜。他的嗓音宽厚、圆润,音色丰富,音量大,咽腔、头腔、胸腔共鸣结合得非常好,具有自己独特的声音造型。他的唱法,精到讲究,以曲折、深邃取胜,行腔很有力度.唱得饱满、充沛。演唱反二黄慢板和二黄慢板一些连绵不断、层层推进的长腔,尤能显示他的功力。他的气息运用,做到了连贯、均匀、自然,故而他嗓音既宽、厚、响,又能非常灵活机巧地唱好一些快尺寸板式中的小腔。

【音频】杨宝森《文昭关》选段
(1957年演出实况)

  杨派唱的声腔变化斑斓多姿。对于《李陵碑》《洪羊洞》《桑园寄子》剧中的悲剧性唱腔,固然特别擅长,而一些明朗欢快的唱腔,如《梅龙镇》的四平调,他也唱得很富情韵,因而有多方面的表现力。其节奏、速度,既高度稳定又变化多端,演唱散板、摇板更见艺术水平之高超。他认真钻研字韵,考究四声平仄,行腔中,字韵处理得适度、得体,咬字不紧不松,各种辙口的字,都唱得准确、清楚又圆活动听。他在《文昭关》《浣纱记》《鱼藏剑》等剧目中还创造了不少新旋律,使老生主派系的唱腔音乐益发丰富多彩。


杨宝森与杭子和(中)、杨宝忠(右)合影


  杨宝森个人演唱风格的建立,与杰出的鼓师杭子和、杰出的琴师杨宝忠对他的辅佐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两位对余派艺术都深有研究。杭子和过去长期为余叔岩司鼓,是近代京剧乐队中最负盛誉的鼓师。杨宝忠在1934年12月改操琴前是遐迩闻名的余派老生,曾拜余叔岩为师。杨宝森、杭子和、杨宝忠的共同创造,传承了谭、余精髓,是京剧音乐史上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一。


  (摘自 1998年11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杨宝森演唱艺术特辑》序言)



咚咚锵微信公众号由“咚咚锵—中华戏曲网”为更加广泛地宣传梨园行的新鲜资讯而搭建的平台,我们会将网站中的热帖以及本站 原创 精华不定期更新至本公众号。以优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戏曲界的大事小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也可搜索账号:ddq9999)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ddq9999
地址:北京
编辑微信:sunjuefei>
邮箱:sunjuefei@vip.sina.com

咚咚锵
梨园内外大事小情,咨讯快递图文并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