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张君秋

文化   2024-11-04 00:02   北京  

  我对京戏有偏嗜。在五七干校那几年,每天清晨要“天天读”(语录)、“天天唱”(样板戏),而碰巧一个人在田间劳动时,看看四下无人,总轻轻地哼上一段《洪羊洞》或《打渔杀家》,以抒胸臆。那时常想,有生之年,能够再听一出京戏就好了。

【视频】张君秋、刘雪涛《望江亭》片段
(1958年,京剧电影)

  “四人帮”垮台后,这个愿望已实现,而两年多来,真正过了戏“瘾”的,迄今还只有两次。一次是刘秀荣主演的《白蛇传》,一次是张君秋主演的《望江亭》,不久前才从电视里看到。经过了十几年的扼杀、破坏,我以为,这两次表演,才恢复了“文革”以前京戏的水平。


梅兰芳、张君秋合影


  梅兰芳是当年“四大名旦”的魁首,张君秋则是“四小名旦”的翘楚。岁月催人,硕果仅存的张君秋,也已届花甲之年,他的重登舞台,真使人有喜出望外之感。


【音频张君秋《状元媒》选段
(1960年录音)

  论年龄,他现在和梅先生解放之初登台时差不多,他的嗓音行腔以及表情、身段,也仿佛梅氏当年,可是,扮相显然不及他的老师,看得出是憔悴多了。不言而喻,这是十多年煎熬所留下的烙印。


【音频】张君秋《诗文会》选段
(1961年录音)

  我和张君秋也可算是老朋友了。1948年我在香港《文汇报》工作时,他也在港,经常和马连良合作登台。他曾邀我到他寓所茶叙。他的母亲原是唱老旦的,又善于操琴,那时,不过五十多岁罢,很健旺而好客,我和君秋合唱了一段《打渔杀家》,就请她老人家操弦。


  当时,东江游击队艰苦战斗,补给方面还有不少困难。有天,李任潮先生和其他民主人士对我说,想筹一笔款去慰劳,问我能不能请马连良和张君秋唱几天义务戏?我和君秋一同去找马先生商量。


【音频】马连良、张君秋《游龙戏凤》选段
(1957年,电台录音)

  马说:“要我们尽几天义务,是完全应该的。但是,不客气地说,徐先生,你是外行,不懂得我们这一行的花样。要你们自己来主持,戏院里的租费以外,横一个开销,竖一个例赏,即使三天全满座,恐怕也‘落’不了几个钱,搞得不好,说不定还要赔上几文。我倒有一个主意,你看怎样?不必另唱什么义务戏,我们选定三天,唱几出最拿手而又受欢迎的戏。那三天,我们把池座最好的票子全留给你们,你们可以另盖上印记,每张可以售五元,而戏院仍按一元五毫收费。这样,筹一笔钱,既稳妥,又不担风险”。


  君秋也极赞成这个办法,并建议说:“外江人很喜爱北京李丽(曾是上海的‘红’舞女,以唱青衣戏驰名一时),如果请她参加‘票’演三天,那末,涨些票价,就更有理由了。”


  李先生听了我商谈的结果,很满意,特地在他的罗便臣道寓所设席,宴请了马、张两位和北京李丽。作陪的,还有蔡贤初(廷锴)将军和夏衍同志等。这三位客人对任潮先生款待极为感激,即席各清唱了一段拿手戏,我也奉陪一段。夏衍认为我对京戏颇不外行,大概就是那次所得的印象。记得马连良那天唱了一段《借东风》,票子由好几位进步的工商界人士负责推销,结果还不错,筹到了一笔不算太少的款子。


音频】张君秋《望江亭》选段
(1959年录音)

  他们在解放后不久,就回到北京,政治、业务都不断进步,受到人民的欢迎。敬爱的周总理对他尤为关怀,曾亲自为《望江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马连良已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了!张君秋恐怕也已忘掉三十年前就曾为人民做过这一件好事罢。


  (摘自  《旧闻杂忆》(修订版) 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 2009年12月)



咚咚锵微信公众号由“咚咚锵—中华戏曲网”为更加广泛地宣传梨园行的新鲜资讯而搭建的平台,我们会将网站中的热帖以及本站 原创 精华不定期更新至本公众号。以优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戏曲界的大事小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也可搜索账号:ddq9999)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ddq9999
地址:北京
编辑微信:sunjuefei>
邮箱:sunjuefei@vip.sina.com

咚咚锵
梨园内外大事小情,咨讯快递图文并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