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1895—1975)
一般人赏识麒艺的,都抱有一种见解,他们以为信芳的演技这样优秀,如果再天赋一条佳嗓的话,那就令人更无遗憾感。我想,古人会有所谓“鲥鱼多骨”“牡丹无香”一类的遗恨,今人大概也将他“信芳无嗓”列为一遗恨。
(1935年高亭唱片)
然而我倒偏偏喜欢信芳这一条嗓,我并不是说哑嗓比所谓铁嗓或钢嗓更有价值,我只是说信芳已尽了他最大的能事去运用他的哑嗓。
(1935年高亭唱片)
换言之,眼前一些伶人和票友所竟相模仿的“麒派”的唱腔,乃是周信芳鉴于自己的天赋的缺憾,不得已在这里面搓揉出来的一种变格的腔调。如果他没有这一份聪明,用传统的方法来运用他的哑嗓,那么他所唱的一定不堪入耳。反过来说,如果他天赋的并不是哑嗓,那么他决不会创造现在的所谓“麒派”的唱腔,这是我所敢断言的。
(1935年高亭唱片)
有时和姚笠诗先生一同看他的戏,笠诗对于信芳的嗓子也抱着和我一样的见解。因此我们听戏的当儿,常常为了信芳运腔的某一个特点相与击节称赏,或作会心的微笑,这是我们所引为乐境的。我尤其爱听信芳的摇板,例如《四进士》末场“公堂之上上了刑……”的一段,歌来悲愤沉痛,刻画老年人苍凉的胸怀。听了真使人感动,在这等处所,我们才能体会信芳运嗓的绝诣。
(1935年高亭唱片)
可是,我同时也绝不赞成人们仿这一种唱腔。当我看到某些伶人和票友,他们的嗓子本来不哑,而且并不具备信芳的聪明的十一,却也一味以“麒派”的唱法为标榜的时候,我除了哀怜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外,更不忍再加责备了。
(摘自 《麒麟童特刊》1942年)
咚咚锵微信公众号由“咚咚锵—中华戏曲网”为更加广泛地宣传梨园行的新鲜资讯而搭建的平台,我们会将网站中的热帖以及本站 原创 精华不定期更新至本公众号。以优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戏曲界的大事小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也可搜索账号:ddq9999)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