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消息】“山与水”系列讲座工作会议暨2024年度论坛顺利举办

文摘   2024-12-10 20:03   辽宁  

2024年12月7—8日,“山与水”系列讲座工作会议暨2024年度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年度论坛的主题为“秉山与水的情怀,做有思想的讲座”。会议邀请了“山与水”系列讲座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往期嘉宾和相关专家学者,大家相聚狮子山麓,以主旨报告、嘉宾讨论、圆桌论坛等方式就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基础理论与前沿思考及前沿技术专题等方面开展交流。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参与人数超过4万人次。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主持,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大鹏与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为论坛开幕致辞。李大鹏副校长从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并结合我国土地国情与学科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下“山与水”论坛的重要使命。谭荣教授回顾了“山与水”论坛的组建与成长历程,就“山与水”系列讲座的核心理念与发展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与热切期盼,并向学界各位同仁的关注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报告交流探讨、碰撞思想,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传经送宝。

致辞嘉宾 李大鹏
致辞嘉宾 谭荣
主持人 柯新利


本次大会主旨报告分为上中下三场,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职能部门的十一位嘉宾分别作学术报告,并邀请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展开讨论。论坛分别围绕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及土地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衔接进行了三场圆桌论坛。

上半场主旨报告主持人 王庆日

上半场主旨报告由《中国土地科学》主编王庆日研究员主持。韩桐魁教授与陆红生教授围绕学科的创办与发展,带来了题为《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家精神》的报告。韩教授与陆教授的讲座围绕赴苏联留学的求学经历与创办、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规划与利用)学科的艰难历程展开,为参会人员细致讲述了学科的起源与建设,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建设思路提出了宝贵细致的建议与殷切的期望。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将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家精神总结为“乐山乐水的实践精神”“为事业负责的使命精神”“敢于从‘0’到‘1’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土地爱与思的精神”。同时,吴教授认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应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视角,更不要把“热闹”当“门道”、把工具当研究主体,而是要抓住土地本身的意义,以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为核心,建立属于本学科的理论体系。

发言嘉宾 韩桐魁 陆红生
讨论嘉宾 吴次芳

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带来了题为《调查研究与学科创新:两部“大地”巨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在报告中,曲教授回顾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与卜凯的《中国农家经济》《中国土地利用》的创作历程与时代贡献,他认为,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应当坚持植根大地创作、推动科学与文艺携手共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中外合作交流,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围绕曲福田教授的报告内容,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雷国平教授认为,科学研究应该讲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提出调查研究应从仅包含图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转变为集土地利用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等多维度的国土空间调查,以丰富土地资源管理调查的意义,进而做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研究。

发言嘉宾 曲福田
讨论嘉宾 雷国平

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的报告围绕《科技进步与土地供求关系》展开。朱道林教授以《土地经济学论纲》中的内容为切入点,指出科技进步是缓解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方案。同时,朱教授也指出,尽管科技进步可以缓解土地供求矛盾,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甚至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害,会加剧土地供求矛盾,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需求方的“欲望”。针对此,报告提出建立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土地需求方案。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认为,朱道林教授的报告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提供了值得思考的话题,冯教授进一步补充认为,面对土地供求矛盾的问题,制度学派也为消解土地供求矛盾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在技术进步与制度优化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新进的平衡点,对于纾解土地供求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发言嘉宾 朱道林
讨论嘉宾 冯淑怡


中场主旨报告主持人 胡守庚

中场主旨报告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守庚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卢新海教授带来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土地治理》的报告,报告从数字经济发展概况、数字经济发展对土地治理的影响、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城乡土地治理等三个方面,细致地阐述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土地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应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技术、制度与主体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城乡土地治理体系,并提出应围绕“技术变革—经济变革—国家治理变革”逻辑,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土地科学研究知识体系。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认为,卢新海教授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土地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中发挥的作用,这其中,“转型”成为贯穿始末的关键词,在“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城乡土地治理也应当具有新的思路与新的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 卢新海
讨论嘉宾 柯新利

中国人民大学丰雷教授带来了题为《农地确权、土地证书与农户行为》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及所得结论。丰雷教授将土地证书作为农地确权的核心,剖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投资、流转、信贷等行为的影响,并指出农地确权在中国等亚洲国家中具有出色的制度效应,是对著名的科斯定理的有效证明而非证伪。对此报告,谭荣教授提出政治领域中的“人”、公共领域中的“人”、真实世界中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中试验场中的“人”、做好学术研究并讲好中国故事的“人”等“五类人”的概念,并以丰雷教授的研究报告为切入点,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试验场中,做好学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发言嘉宾 丰雷
讨论嘉宾 谭荣


第一场圆桌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曾晨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四川大学刘润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守庚教授以及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围绕“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展开讨论。与谈嘉宾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了解,纷纷表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大有可为,并指出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应当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向导,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原则,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向下扎根,以“土地”为核心,坚守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科研究方向,逐步探索并形成属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向上生长,以学科交叉为契机,拓展研究视野。做有思想、有温度的科学研究,矢志不渝探索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谭荣
冯淑怡
朱道林
刘润秋
胡守庚
柯新利
曾晨
圆桌论坛(一)


下半场主旨报告主持人 余露

下半场主旨报告由浙江大学余露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金晓斌教授围绕《大食物观下耕地资源再认识与系统保护路径思考》做了细致的分享。报告围绕大食物观的目标导向、耕地利用的现实困境、耕地资源的认知转变、系统保护的战略构想等四个方面展开,并提出以多学科协同下的可持续耕地利用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从问题导向、管理导向、目标导向等方面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在大食物观的背景下,应当跳出土地、跳出管理,把握更高层面的国家战略需求,并从科学的角度纾解国家的急切需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为领导者与决策者提出有效、高效的解决方案,建立属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自己的话语体系。

发言嘉宾 金晓斌
讨论嘉宾 孔祥斌

武汉大学焦利民教授带来了《土地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焦教授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系统及其空间表达、中国土地系统分类及其时空演变、土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等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并提出要关注土地系统中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与耦合驱动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东北大学吕晓教授结合焦利民教授的报告,围绕四个“度”,提出要带着“温度”做科学研究,致力于拓展研究的“宽度”,挖掘研究的“深度”,进而不断提升研究的“高度”。

发言嘉宾 焦利民
讨论嘉宾 吕晓

北京大学仝德副教授带来了题为《土地征收制度的适应性变革探索》的报告,重点关注股份化土地重整在土地征收中的适用性。仝德副教授认为,股份化土地重整通过“以地换权”,可以保障失地农民长期可持续的收益,从而可以作为土地征收的有效方案,并以广东肇庆的案例详细介绍了这一方案。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陈静研究员从“融合”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方面,仝德副教授的报告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另一方面,土地征收实际是国家与集体博弈与融合的过程,权利细分视角下股份制的土地重整,是满足多方利益,融合多方优势的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 仝德
讨论嘉宾 陈静

浙江大学肖武研究员带来了题为《城市三维扩张测度与收缩风险评估报告》的报告,报告围绕自然资源治理面临的挑战、遥感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城市三维扩展测度与收缩风险等方面展开。肖研究员详细阐述了其团队研发构建的全球和中国城市三维扩张时序数据集,提出了融合遥感云计算、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的方法,为更好地描述城市扩张,理解和应对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以及公众福祉和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模型与数据支撑。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周玉研究员认为,报告以治理需求与背景的转变为切入点,无论是从应用性还是操作性,对于指导实践大有帮助。同时,周研究员认为数字治理在未来必定大有可为,但同时也应当进一步优化数字治理的定位,提升工具的精准性与可操作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解消除精准性带来的复杂问题,以更好地推动行业与学科的行稳致远。

发言嘉宾 肖武
讨论嘉宾周玉

南京财经大学吕立刚副教授带来了《区域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研究框架及关键方法》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耕地多功能供给和需求的内涵与表征、供需匹配的演变及驱动机制、供需失配效应及政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并指出在应充分调查相关利益者的需求,探索支付补偿政策的经济工具/激励措施,以解决耕地多功能失配问题。南京农业大学梁鑫源副教授认为耕地多功能保护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土地资源管理学的角度把握现实中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接轨国家的制度体系,真正做到植根于中国大地。

发言嘉宾 吕立刚  
讨论嘉宾 梁鑫源


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汪文雄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张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李菁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苑韶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郭杰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黄善林教授以及内蒙古财经大学龚萍副教授围绕“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展开讨论。与谈嘉宾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须面向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守正创新,捕捉学科发展的“利器”,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师生共生、共识、共益的教学环境;适度拓展学科边界、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张祚
李菁
苑韶峰
郭杰
黄善林
龚萍
汪文雄
圆桌论坛(二)


第三场圆桌论坛由《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陈美景高级工程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宋敏教授、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陈静研究员、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周玉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芳副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欢副教授以及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高佳副教授围绕“土地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衔接”展开讨论。讨论指出,理论的探索应当适度突破职能部门的边界,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理论不仅指导着实践,实践同样引导理论的发展。此外,嘉宾们还强调了土地科学研究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立足国内独特实践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宋敏
陈静
周玉
李芳
董欢
高佳
陈美景
圆桌论坛(三)


闭幕式由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做总结发言,柯教授回顾了此次年度论坛的各项议程,并指出自然资源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山与水”系列论坛在创办以来就以“秉山与水的情怀,做有思想的讲座”为目标逐步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论坛已经逐渐成为土地及自然资源管理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今后也将打造集实用性、思想性与引领性于一体的系列论坛,为生产、汇聚与传播土地与自然资源领域的前沿知识提供平台与媒介。最后,柯教授向线上线下与会嘉宾的支持、学术委员会的指导、执委会与秘书处的辛勤付出及幕后人员的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柯新利致闭幕词

禾下新土
分享土地政策研究的科研成果、领域动态、学术活动、综合新闻等前沿资讯。“禾下新土”源自古诗“汗滴禾下土”,意指坚持不懈的进行土地政策研究。聚焦粮食安全“禾”乡村振兴,守正创“新”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与黑“土”地保护,始终端牢中国饭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