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的方法和测量工具:1982年与2016年JPSP出版物的比较
对社会和人格心理学期刊文章的回顾往往局限于特定年份的出版物子集,并且侧重于文章的描述性特征。本文比较了1982年和2016年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所有实证文章所采用的方法和测量工具。研究发现,自报告数据的使用有所增加,而行为观察有所减少,程序和分析的详细报告也有所增加。以往对涉及大学生的实验室实验的过度依赖已被在线参与者库和数据收集程序所取代。与1982年相比,2016年的文章数量减少,但篇幅变长,每篇文章包含的研究数量增加,作者数量和多样性也有所增加。文章对这些发现提供了解释,并讨论了其对社会和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Simon, A. F., & Wilder, D. (2022). Methods and measures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 comparison of JPSP publications in 1982 and 2016.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549–565.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35088
性别薪酬差距受害者的同理心唤起和情绪反应
男性和女性都很清楚性别薪酬差距的问题。本研究包括四个实验(N=341,学生样本,N=203普通人群样本),我们通过让参与者在阅读描述女性谈论自己薪酬状况的情境时评估他们感受到的非复杂和复杂情绪,间接测量了同理心。实验1(同酬与不同酬)和实验2、3&4(对薪酬不平等的愤怒与沮丧反应)通过评估他们的情绪,调查了男性和女性在同理心唤起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男性和女性都能正确识别薪酬不平等受害者女性所表达的情绪。在复杂情绪方面,只有在实验4中,女性比男性表达了更多的他人受苦情绪。结合男性特有的内疚/羞愧表达,这些结果在未来研究的视角中进行了讨论。
Maisonneuve, C., & Taillandier-Schmitt, A. (2022). Empathy arousal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victims of the gender pay gap.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566–587.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36058
对他人和自我特质归因的感知变化
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检查对他人或自我在133个特质维度上印象的感知变化。据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人的归因变得更加负面,而对自我的归因则变得更加积极。对他人特质的感知变化似乎是由基本的行为推断过程指导的。当特质普遍存在且与此相悖的行为不频繁且更具诊断性时,关于他人的特质信念倾向于被修正。积极的特质印象更容易改变,因为它们更普遍,而且负面行为(与积极的归因相悖)比积极行为不频繁且更具诊断性。相比之下,对自我特质印象的修正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评估动机的驱动,例如希望看到自我改善的愿望。特质自我概念变化的有利性与自尊正相关。文章讨论了观察到的归因变化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Sanbonmatsu, D. M., Adams, T., & White, P. H. (2022). Perceived changes in trait attributions to others and the self.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588–606.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36060
从身份过程理论的角度来看:对排斥为何以及何时引发奉承的日常调查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排斥与奉承行为之间存在关系,但关于排斥为何及何时促进奉承行为的知识仍然有限。本研究借鉴身份过程理论,通过日常时间尺度上的自我认同威胁的中介作用以及核心自我评价的跨层调节,检验了排斥对奉承行为的影响。通过对117名中国大学生连续14天的日记研究,我们发现日常排斥通过对日常自我认同威胁的间接正向影响,增加了日常奉承行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削弱了这种间接效应,即只有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才会采取日常奉承行为来应对排斥带来的自我认同威胁。更重要的是,补充分析表明,平均日常奉承行为与一周后感知到的排斥有负相关。我们讨论了这些发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Hou, L., Gu, X., & Ding, G. (2022). From an identity process theory perspective: a daily investigation of why and when ostracism triggers ingrati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607–621.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39215
儒家和道家对自我构念和思维风格的影响:一项干预研究
本研究以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原著为材料,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教育干预实验,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作为文化操作手段。94名六年级学生来自三个平行的主流班级,被随机分配到三个干预组,包括两个实验组(儒家价值观干预和道家价值观干预)以及一个对照组(自然科学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儒家干预对促进相互依赖的自我构念和整体性思维有积极作用,道家干预对促进独立的自我构念和整体性思维有积极作用,而自然科学干预则增强了分析性思维。
Wang, Z. D., Wang, Y. L., Zhang, Q., & Wang, F. Y. (2022).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on self-construal and thinking style: an intervention stud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622–639.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40642
多重困境环境中个体的应对策略:失业老年女性案例
本研究探讨了歧视对自尊的有害影响,并从多重困境的视角检查了属于多个污名化群体(即失业的老年女性)的个体的应对选择。我们的样本包括了根据年龄、性别和职业状况挑选的420名个体。我们检验了歧视与由歧视引起的心理压力之间积极和消极联系是否会根据个体所属的弱势类别数量而有所不同。同时,还进行了对某些应对选项中介作用的分析。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大多数假设,并表明感知到的歧视对心理结果的假设影响随着歧视的累积而增加。我们还发现,在我们的样本中,个体使用的多种应对选项中,承诺(而非年龄组认同)中介了累积歧视和自尊之间的联系。讨论部分根据多重困境视角涉及了工作场所歧视的相关问题。
Ndobo, A., Faure, A., Galharret, J., Sarda, E., & Debont, L. (2022).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s in multiple jeopardy settings: the case of unemployed older wom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640–665.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43313
奖励有价值的服务和利他动机:疫情期间对基本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和薪酬
两项研究检验了一个社会认知评估模型是否能预测英国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认定的“基本”工作者的感激之情。研究预测,感激之情与工作的重要性、成本以及工作者是否出于真正的帮助愿望有关,进而影响工作者应得薪酬的判断。在第二项实验性研究中,发现对薪酬较低的工作者的感激之情系统性地更高。这项数据扩展了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危机期间对远程和未识别工作者的自我报告感激之情。
Bridger, E., & Lally, H. (2022). Rewarding valuable services and altruistic motives: gratitude and pay for essential work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666–682.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44708
社会比较、拟社会关系和依恋风格:名人如何以及何时提升自我喜爱?
最近网络上信息的指数级增长不仅增加了获取名人信息的机会,也减少了这些信息明确积极的倾向。在当前的研究中,我们考察了积极的名人(即主要受钦佩的名人)与更具争议性的名人(即人们对其有复杂情感的名人)如何不同地影响对自我的感受。通过三项研究,我们发现高依恋焦虑与同化积极的名人以感觉更好的自我相关,而依恋回避与对比矛盾的名人以感觉更好的自我相关。文章讨论了对拟社会关系、社会比较和依恋的影响。
Paravati, E., Gabriel, S., Valenti, J., Valent, K., & Buffone, A. (2022). Social comparison,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attachment style: how and when do celebrities improve self-liking?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683–694.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49385
重读最爱书籍的心理效应:怀旧在其中的作用
怀旧情绪通过不同的体验(例如,气味、音乐)已被证明能够增强情绪幸福感并减少社交痛苦。我们提出,阅读熟悉的书籍同样可以唤起怀旧情绪,并通过叙事传输提供超越阅读新书的情感益处。我们测试了阅读新书与熟悉的书籍、怀旧情绪、叙事传输和社交联系指标之间的关系。参与者被随机分配重读他们最喜欢的小说、阅读一本新的感兴趣的小说或阅读一组报纸文章。与阅读一本新小说或报纸相比,重读更能唤起怀旧情绪和社交联系。叙事传输和怀旧情绪完全中介了阅读条件对社交联系的影响。我们讨论了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怀旧情绪的稳态性质和心理传输的影响。
Kneuer, M. A., Green, J. D., & Cairo, A. H. (2022).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reading: the role of nostalgia in re-reading favorite book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695–703.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51403
感知经济不平等扩大了对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群体之间人性差异的感知
本文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经济不平等程度对人们认识社会中低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之间人性差异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研究1A-B中,我们分析了经济不平等与人性差异之间的关系。在研究2A-B中,我们操纵了不平等的程度(低对高),以识别人性差异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对经济不平等的更高感知导致个体认识到社会中低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之间存在更广泛的人性差异。讨论了其含义。
Sainz, M., Martínez, R., Matamoros-Lima, J., Moya, M., & Rodríguez-Bailón, R. (2022). Perceived economic inequality enlarges the perceived humanity gap between low- and high-socioeconomic status grou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704–717.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57699
在种族多元化的环境中导航种族问题:一项关于夏威夷日常对话中种族使用的经验抽样研究
随着美国种族多样性的增加,理解处于种族多元化环境中是否会影响关于种族的对话变得至关重要。本研究检验了接触和与种族多元化的他人互动是否与人们讨论种族、讨论种族的频率以及在种族多元化的夏威夷背景下进行此类对话的舒适度有关。我们采用经验抽样方法来衡量人们是否进行了关于种族的对话,这些对话的频率,他们在这些对话中的舒适度,以及他们接触和与种族多元化的他人互动是否预测了这些行为。接触和与种族多元化的他人互动并不是种族相关对话(以及对这些对话的舒适度)的显著预测因素。然而,与种族多元化的朋友互动与更有可能讨论种族、更频繁地讨论种族以及对种族相关对话更舒适有关。这些发现说明了与不同种族朋友互动对于改善群体间关系的重要性。
Meyers, C., Thai, S., & Pauker, K. (2022). Navigating race in a racially diverse environment: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n the daily use of race in conversations within Hawaii.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718–735.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59783
货币礼物是否带有负面标签?物质利益与亲社会动机评估
我们研究了当亲社会行为者获得货币礼物和实物礼物时,人们是否对亲社会行为者的亲社会动机有不同的感知。在五项研究中,共有1351名参与者阅读了不同的亲社会情境,这些情境描述了获得货币或实物礼物的亲社会行为者。然后,他们评估了这些亲社会行为者的亲社会动机。研究1至5一致发现,与获得实物礼物相比,当亲社会行为者选择接受货币礼物时,人们认为其亲社会动机不够真实。此外,道德厌恶和道德品质评价中介了这一效应(研究3至4)。而且,货币礼物对人们感知亲社会动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帮助亲社会行为者的意愿(研究5)。我们的研究通过提出货币利益加剧了污染的利他主义模型,扩展了人们对亲社会行为中物质礼物感知的理解。此外,我们的发现为公共政策和慈善规则提供了洞见。
Huang, H., Shi, J., Ma, H., Chen, X., & Luo, Y. (2022). Are monetary gifts negatively labeled? Material benefits and prosocial motivation evalu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736–754.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2.2160692
压力沟通、沟通满意度和关系满意度:一个行为者-伙伴相互依赖的中介模型
过去的研究已经揭示了个体自身和伴侣的压力沟通对关系满意度的积极影响。然而,个体自身和伴侣的压力沟通影响关系满意度的具体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个体自身和伴侣的压力沟通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个体自身和伴侣的沟通满意度在这些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共有227对未婚异性恋情侣被招募参与研究。研究使用了行为者-伙伴相互依赖的中介模型来检验假设的关系。结果显示,个体自身压力沟通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个体自身沟通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实现的。此外,还发现男性压力沟通通过女性沟通满意度对女性关系满意度的间接影响是显著的。这些发现为压力沟通影响关系满意度的机制提供了洞见。文章讨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Lee, T. H., & Ng, T. K. (2023). Str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ediation model.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755–768.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71848
对面对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的女性的看法
关于对抗明显负面(敌意)与主观正面(善意)性别歧视之间的差异,我们所知甚少。在三项研究(N = 1315)中,我们测试了a) 对抗善意性别歧视是否比对抗敌意性别歧视对女性成本更高,以及b) 对抗某些亚型的善意性别歧视是否比其他亚型成本更高。我们比较了对抗敌意性别歧视、涉及互补性别差异的善意性别歧视(CGD),以及涉及保护性家长式的善意性别歧视(PP)的对抗与非对抗情况。令人惊讶的是,对抗善意性别歧视并不比对抗敌意性别歧视成本更高;这一发现在不同研究和两种不同情境中都得到了复制。对抗PP的人比对抗CGD的人得到了更积极的评价,但这只发生在CGD体现了性别本质主义主题时(即认为男性和女性天生不同的信念)。与非对抗者相比,对抗者大多得到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在女性中。结果表明,对抗善意性别歧视可能比预期的后果要少。
Schiralli, J. E., & Chasteen, A. L. (2023). Perceptions of women who confront 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769–785.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73554
检验调节适应性在乌干达青少年中的刻板印象威胁的调节作用
先前在西方背景下的研究已经检验了这样的假设:刻板印象威胁会引发预防焦点,并且在预防焦点和刻板印象威胁同时被激活的背景下,被刻板化的群体成员会因为目标导向和任务要求之间的契合(即调节适应或刻板适应)而体验到表现的提升。本研究在东非乌干达的高中生中检验了这一假设。研究结果揭示了在这种高风险测试培养了主要以促进为焦点的测试文化的文化背景下,调节焦点的个体差异与更广泛的文化、调节焦点测试文化相互作用,影响了学生的表现。
Picho, K., & Grimm, L. (2023).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gulatory fit on stereotype threat among Ugandan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786–808.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86829
行凶者对自己后悔和辩解的攻击行为的民间解释
当人们解释他们为何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可以提到导致他们攻击行为的思维过程——所谓的理由解释——或者提到他们思维过程之前其他因素——所谓的原因历史解释。人们选择给出哪种解释方式可能会受到他们是否想要与过去的攻击行为保持距离(或不保持)的影响。为了测试这些想法,当前研究的参与者(N = 429)要么回忆了他们后悔的一项攻击行为,要么回忆了他们认为有正当理由的攻击行为。然后,参与者解释了他们为何表现出攻击性。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攻击行为给出了理由解释,这与过去关于人们如何解释有意行为的研究一致。此外,正如预测的那样,那些解释他们认为有正当理由的行为的参与者给出了(相对)更多的理由解释,而那些解释他们后悔的行为的参与者给出了(相对)更多的原因历史解释。这些发现与参与者调整他们的解释以提供理由或与他们过去的攻击行为保持距离的观点一致。
McCarthy, R. J., & Wilson, J. P. (2023). Perpetrators’ folk explanations of their regretted and justified aggressive behavior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809–822.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86830
“你我的时间:通过感知时间作为非零和资源,同情心目标预测更大的心理幸福感”
经验抽样调查显示,当人们在特定互动中寻求支持他人的福祉时,他们通过感知花在别人身上的时间也是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即非零和时间感知),会经历更大的生活满意度、心理需求的满足和更低的时间压力。相比之下,展现能力人际目标对心理福祉的积极间接效应较弱,而展现可爱目标没有显著的间接效应,避免不良自我形象的目标则显示出负面的间接效应。当人们拥有同情心目标时,花在别人身上的时间感觉是充实的,而不是耗尽的。
Niiya, Y., & Suyama, M. (2023). Time for you and for me: compassionate goals predict great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via the perception of time as nonzero-sum resourc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823–839.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88154
“掩盖真相:口罩对欺骗检测的影响”
由于大流行,口罩在社交互动中变得无处不在,但口罩如何影响区分真实和欺骗性陈述的能力仍然不清楚。当前的研究操纵了口罩的存在、陈述的真实性、陈述的情感价值(正面或负面)以及陈述是否经过练习。尽管参与者有预期,但总体上口罩并没有损害检测的准确性。然而,当说话者没有戴口罩时,参与者在判断负面情感价值的陈述时更为准确。参与者也更倾向于相信正面而非负面情感价值的陈述。
Cash, D. K., & Pazos, L. A. (2023). Masking the truth: the impact of face masks on deception detec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840–853.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95092
关于美国白人种族态度的内隐-外显差异
内隐态度测量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和细腻,许多理论发展来自于对内隐和外显态度测量之间对应关系的调查。然而,内隐-外显差异(IEDs)的各种方面仍然未被充分探索——特别是,可能存在的独特类别的IEDs的普遍性。现有的模型主要讨论了因为外显态度比内隐态度更少偏见而产生的不一致性,并倾向于假设其他可能的类别是微不足道的。利用两个大型样本的数据,本研究提供了关于美国白人种族态度中IEDs存在方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IEDs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理论一致,但仍有大量变化尚未被理解。这些结果在多种测量方法中都是稳健的,尽管在构建测量方法时的决策可能是有影响的。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这种变化,在理论发展中考虑内隐与外显态度测量的差异。
Gonzalez, F. J. (2023). Implicit-explicit discrepancies regarding racial attitudes among U.S. Whit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854–862.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95992
关于虚拟会议中进食的思考
这项研究考察了观察者对员工在虚拟工作会议期间进食的看法。通过一个2×3的实验设计,参与者(N=842)被随机分配到三种进食条件之一,包括没有人进食、目标对象进食和所有人进食,他们对男性或女性目标对象进行了评价。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在传统工作场所共享食物有积极的后果,但我们的发现表明,在虚拟工作会议期间进食的个体被认为不太专业、能力较低,并且不太可能获得职业成功。无论目标对象是唯一进食的人还是每个人都在进食,观察者对进食者专业性的看法都受到了负面影响。我们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管理者和员工理解视频会议的细微差别。
Karl, K., Peluchette, J. V., & Evans, R. (2023). Food for thought on eating while meeting virtuall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4(5), 863–878.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5.2023.2196386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