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怎么才能赚钱或者不亏钱?

学术   2025-01-30 14:48   浙江  

在中国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政策下,企业若要在中标后实现盈利或避免亏损,需通过全产业链优化、战略布局调整、技术壁垒构建等综合手段应对价格压力。以下从多维度分析可行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说明:

在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中实现盈利或不亏损,需聚焦于精准报价策略、极致成本控制、质量合规管理、供应保障能力四大核心环节。以下为具体策略与操作要点,结合典型案例说明:


一、精准报价策略:平衡中标与利润

1. 成本测算与利润底线

  • 策略:基于全成本(原料、生产、物流、管理)测算,设定最低可接受价格,避免盲目杀价。

  • 案例

    • 齐鲁制药在第七批集采中针对吉非替尼(肺癌药),通过精确计算原料药自产成本(较外购低30%),最终报价为0.25元/片(降幅85%),仍保持10%毛利率。

    • 失败案例:某企业因忽略包装与物流成本,报价低于变动成本,中标后每片亏损0.02元,导致断供。


2. 博弈对手心理与规则漏洞

  • 策略:分析历史中标价、对手产能及财务压力,预测其报价区间。

  • 案例

    • 恒瑞医药在第五批集采中,针对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利用“质量分层”规则(FDA认证加分),以高于普通企业15%的价格中标,仍成功抢占60%份额。

    • 警示:某企业因误判对手报价,以低于成本价竞标,最终因无法履约被列入失信名单。



二、极致成本控制:从生产到交付的全链条优化

1. 原料药自产或战略锁价

  • 关键:原料药占仿制药成本50%-70%,自产或长协采购可降本20%-40%。

  • 案例

    • 华海药业通过自产缬沙坦原料药(全球市占率35%),在集采中以0.12元/片中标,成本较外购企业低45%。

    • 普利制药与印度原料药厂签订5年锁价协议,确保依替巴肽注射剂成本稳定。

2. 工艺优化与自动化生产

  • 策略:改进工艺(如连续流生产)、引入智能化设备降低人工与能耗。

  • 案例

    • 石药集团将白蛋白紫杉醇的生产周期从14天缩短至7天,单位成本下降25%。

    • 科伦药业通过自动化灌装线,将大输液单袋人工成本从0.15元降至0.05元。



三、质量合规零风险:避免一票否决

1. 一致性评价与飞行检查

  • 策略:提前通过一致性评价,并建立内部“飞行检查”模拟机制。

  • 案例

    • 正大天晴在集采前对所有中标品种进行3轮内部抽检,确保100%合格率,避免重蹈华北制药断供覆辙。

    • 失败案例:某企业因原料药杂质超标被取消资格,损失超2亿元订单。

2. 质量分层溢价

  • 策略:申请参比制剂、FDA/EMA认证,争取质量加分与溢价。

  • 案例

    • 恒瑞医药的碘克沙醇注射液因FDA认证,在集采中获质量A级评分,中标价较普通企业高12%。

    • 绿叶制药的微球制剂因技术壁垒高,被认定为“复杂制剂”,价格维持高位。



四、供应保障:产能与履约能力

1. 产能弹性与备份产线

  • 策略:预留20%-30%冗余产能,或与CMO合作应对突发需求。

  • 案例

    • 齐鲁制药在第八批集采中,针对布地奈德吸入剂提前扩建两条产线,确保中标后产能翻倍。

    • 华海药业与印度合同生产商签订备用协议,规避因环保限产导致的断供风险。

2. 物流与库存管理

  • 策略:采用“区域仓+中心仓”模式,缩短配送周期至48小时。

  • 案例

    • 科伦药业在全国建立8个区域物流中心,集采品种库存周转率提升至15天,运输成本下降18%。



五、政策规则利用:差异化竞争

1. 首仿药与难仿药豁免

  • 策略:抢占首仿药窗口期(1-3年),避免纳入集采竞争。

  • 案例

    • 翰森制药的甲磺酸氟马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首仿药)因独占期未纳入集采,维持年销售额超10亿元。

    • 复星医药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通过“一品一策”政策,获得3年采购周期。

2. 长周期采购与增量激励

  • 策略:争取2年以上采购周期,并通过增量条款获得额外收益。

  • 案例

    • 信达生物的PD-1信迪利单抗在续约时,因完成约定采购量120%,获得额外5%价格上浮。


总结:盈利关键公式

集采盈利 = (精准报价 × 成本控制) - (质量风险 + 供应风险)


实操步骤

  1. 报价前:全成本测算 + 对手分析 → 设定底线价格。

  2. 生产中:原料自产/锁价 + 工艺优化 → 压缩变动成本。

  3. 履约期:产能冗余 + 智能物流 → 确保100%供应。

  4. 政策端:质量分层 + 首仿豁免 → 争取溢价空间。

失败警示

  • 低价陷阱:报价低于变动成本 → 断供或亏损。

  • 质量盲区:未通过一致性评价 → 直接出局。

  • 供应僵化:无备用产线 → 突发风险无缓冲。


最终目标:通过极致成本控制、精准规则利用、零缺陷质量保障,在集采的“价格绞杀”中存活并实现可持续盈利。


看完,逻辑上问题不大,但是,在事件上和数据上有点胡说八道。

内容:Deepseek

风云药谈
分享、交流、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