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拼尽全力,把孩子养成了“废物”

情感   2024-11-19 14:40   北京  
 直播不错过  点击 预约 


无法长大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废的?

 

点击收听 动人音乐

▷1◁

“爸妈走了,我成了废物”


经典悬疑剧《消失的小孩》讲述了一个小孩消失在楼道里,警方通过抽丝剥茧揭露出这个单元里,几个家庭的真实生活。


其中魏晨饰演的袁午,是一个眼神空洞,瘦骨嶙峋的“优等生”,被网友称为“年度废物”


他从小成绩就好,高考数学还考了满分,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优秀的背后,也有着巨大的空洞。父母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几乎所有的事情,母亲都会为他包办。


就连相亲的时候说什么,和谁结婚,结婚戒指是什么样的,都是妈妈说了算的


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叛逆,就是因为赌博输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爸爸妈妈带着他远离家乡,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仿佛新的地方,就能开启新的人生。


实际上,他的人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废掉了


妈妈活着的时候,经常充满悲情地对他说“我要是走了,你可怎么办?


妈走了之后,他还有爸啊!



袁午跟爸爸相依为命,他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也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只能每天骗爸爸说自己出去上班了,实际上就是朝九晚五去打麻将。

他和父亲的基本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退休金。

那天晚上,父亲充满悲情地对他说了那句“要是爸走了,你可怎么办”之后,也一觉睡了过去。

现在爸爸妈妈都走了,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了。

他不敢报警,害怕申报死亡后,就没有了爸爸的退休金。

偶然间发现了卫生间墙体是空的,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父亲藏到墙里,然后制造出父亲还活着的假象。

故事的后面,还有一系列的曲折离奇。

这个看起来耸人听闻的故事,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生活的强化版

父母奋力托举,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想要让孩子越来越好。没想到,却把孩子养成了巨婴。

那些外表看起来四肢发达,成绩优异,西装革履的成年人,内在却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2◁

“隐形废物”,并不罕见

也许你会说:父亲走了,他可以自己出去工作呀,送外卖、搬砖都可以啊!

可如果,他只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呢?

你让他去独立,你让他去自理,他做不到啊。

袁午的内心和人格,真的只有两三岁。

从出生到父母离世,从来都没有与父母分离过。

父亲去世之后,他把父亲藏在家里,表面上是为了骗取退休金,实际上从心理层面,他是无法与父母分离。

他穿上父亲的衣服,戴上父亲的帽子,从象征层面意味着,他与父母融为一体了。

听起来很惊悚,更惊悚的是,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早在2005年豆瓣就有一个名为“家里蹲自救同盟”的讨论小组,里面有五万多人抱团自救。

《时代财经》采访了几位“啃老族”,他们的经历真实又扎心。

大一就退学的小苏已经啃老6年,她无法正常工作,也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对于父母的付出,她并没有很感恩,而是觉得“她不是为了负担我,我又花不了多少钱,她也是为了她自己。”

小苏认为自己有一些哲学天赋,在豆瓣上发表过一篇文字长文,思考也算有深度。可是当大家鼓励她从事相关思考、写作的自由职业时,她又说自己不想随波逐流。

24岁的小陈,在深圳打拼受挫后,选择回到家乡。

父母对她的决定是双手赞成,觉得女孩子早点回家结婚生子,稳定下来才好。

为了表示支持,父母每个月给她5000块钱。

小陈说,“我可能有点坏,觉得他们就是想这样留住我,让我觉得家里好、外面差。

但是小陈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对她很抠门,在广州上学一个月只有1000生活费,她必须出去兼职才能养活自己。

这就是很多中国式父母的传统模式:在你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实行经济制裁。在你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实行道德绑架

又令人心疼,又令人心酸。

父母一边期待孩子飞黄腾达,一边怕孩子飞的太高。孩子一边嫌弃父母束缚,一边心安理得啃老

▷3◁

无法长大的孩子
什么时候开始废的?

如果新闻中的例子,你也觉得不可思议,那就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孩子工作后还跟父母要钱的?有没有毫无生气,每天打游戏的人?有没有好几天不洗碗,四肢发达不能自理的妈宝男?

那些无法长大的孩子,那些被称为“巨婴”、“妈宝”的成年人,并不是现在开始废的。

他们的人生,也许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空虚无力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同。

他们会在“我是有能力的”和“我是无能的”之间,反复切换,反思试探

正常的成长过程,是孩子带着全能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然后在外面的世界受挫,产生“我不行”的挫败感

然后父母承接住孩子的无力,让孩子感受到力量,让孩子明白“做不好依然被爱”,让孩子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

这个反复受挫,又反复被支撑的过程中,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开始确认“我是有能力的”

但是事实上,很多父母自身都是孱弱的,没有力量承接孩子的无力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嫌孩子吃饭弄得乱七八糟,然后就追着喂。孩子本来“我能行”的念头被扑灭,变成了“我做不好”

孩子八九岁的时候,父母嫌孩子作业写得不好,然后就吼着催孩子快点,他们本来觉得“这是我的事”,慢慢变成了“我的作业是给父母写的”。

孩子二十几岁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工作选的不好,对象找的不行,就给他们选“合适”的。孩子本来觉得“这是我的人生”,变成了“我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人生”

在“我能”和“我不能”的试探中,孩子逐渐开始认同“我是不行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苏,她嘴上说自己想要做与众不同的事,想要做一名深度思考者。

但是当她发现自己的写作天赋的时候,她又退却了。

一个人潜意识里觉得“我不行”时,任何天赋都将不再起作用

▷4◁

爱孩子,到底有什么错?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看起来像老黄牛一样耕耘,实际上他们也是从中获益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还在追着喂饭。她会跟人抱怨自己多累,每天追着喂饭有多辛苦。

然后回到家,依然会追着孩子一口一口的喂。

这其实是一种骄傲的宣誓:没有我的话,孩子连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我为了孩子这么辛苦,我可真伟大啊!

父母对孩子高浓度的爱,其实是因为害怕自己不够好


不管是包办,还是控制,本质上都是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我不好”。他们制造出一个能力不足的孩子,虽然是很劳累,但是也是有利可图的

其中的好处就是,他们享受着自己的伟大感,牺牲感,价值感

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我都这么辛苦了,谁还敢说我这个父母做得不合格?

父母与孩子病态的共生关系,是互相喂养,互相消耗,互相获利

孩子消耗着人生的自主性,吸食着父母的金钱和精力,承受着父母的所有情绪。父母消耗着时间金钱精力,享受着至高无上的道德感,拥有着永远忠诚的孩子

病态共生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都很委屈

孩子觉得父母皆祸害,父母毁了自己;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努力了,孩子为什么还不争气?

▷5◁

咨询师心语:

“爱本无错,错在界限”


父母和孩子的委屈,各有各的道理。

孩子并不是不爱父母,而是通过让自己无能的方式,满足父母的价值感,表达对父母的绝对忠诚。

父母也并不是不爱孩子,他们只不过是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他们只是找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感。

不管是父母爱孩子,还是孩子爱父母,爱本身是没有错的

爱虽无错,可是浓度过高的爱,是会伤人的。超过了一定程度后,爱的越多控制也就越多。

所谓“一定程度”,大概就是父母与子女的界限感。这个界限,我们很难用数字衡量,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也许最恰当的方法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而是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寄养在你家的孩子。

一个寄住在你家的孩子,你会怎么对待他,他做错事你会怎么跟他沟通,这个尺度也许就是恰当的。

至于你自己,你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自己的价值,过好自己的人生。

舒适的关系是清爽的,痛苦的关系是黏糊的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觉得痛苦,那就是在提示你们:距离过近,请保持车距。

 北大硕士、资深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在焦虑育儿的年代里  给父母的二十堂课   

  帮你做松弛笃定的父母 养出自立优秀的孩子  

科普系列讲座 往期录音精选
    
  1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
  2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3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避免过度养育》
  4  《焦虑与焦虑障碍 (症)》
  5  《爱的五种语言教你越爱越甜蜜》
  6  《正念疗法:穿越抑郁的迷雾
  7  《儿童抽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
  8  《如何从逆境中反弹,创伤中成长》
  9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
 10 《情绪急救:如何应对心理伤害》
 11  《克服社交焦虑,实现轻松社交》
 12 《放下对自我的成见,重建自信》
 13 《分心不是错,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
 14 《超越原生家庭,活出全新自我》
 15 《学习树 :解决孩子学习问题新思维》
 16《四步拯救情绪崩溃,摆脱情绪控制》
 17《婚姻中的挑战,如何更好应对》
 18《告别拖延症,掌控自己的人生》
 19《用父母的大格局,筑最好学区房》
 20《自我训练:摆脱焦虑抑郁的恶性循环》

关注我们,公众号对话框发送

讲座序号(每次一个阿拉伯数字 )

即可获得讲座音频


如果您想进行更加 专业系统 的心理学习、甚至成为心咨询师,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心理志愿者大家庭。 9 个月,全程免费0 基础,种子咨询师(心理科普志愿者)成长课程 第 11 期(2024年12月1日)又开始报名啦……
▼ 了解更多  点击下图  

为响应大家对线下学习交流活动的呼吁, 罗博心理门诊(公众号:萝卜心理Psyrobot )自2024年1月于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展不限于读书会、心理科普讲座,专题诗会在内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报名方式为:扫码海报👆添加罗博医生微信(微信号:luoboxinli007),注明“同学会+省市”,罗博医生会把大家把抱到你所在省市的学习交流群

期待着与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面对面学习、交流和分享,在罗博心理各个城市的线下咨询室里见到大家

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萝卜心理Psyrobot
罗博心理门诊官方订阅号。罗博心理是一家全国连锁的专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机构,由近2000余名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及心理科普志愿者,共同担负起心理咨询、心理科普、心理援助和7X24小时全国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等线上线下的心理服务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