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钱”:听到家里不富裕,孩子在想什么?

情感   2024-10-15 16:59   广东  
关注  星标  🌟  一起向内生长
“无问西东,只问真情。”

 点击收听 动人音乐


前几天,知乎热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问题描述是这样的:



我想起小时候父母也会对我说类似的话,

“我们赚钱不多,给你买了新衣服,妈妈就不买了,没钱了。”

当年内心的五味杂陈至今还可以体味到。

当时,我真的好想愤愤地说一句:妈妈,你这么说那我就不要买了。

当父母对孩子表达“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时,往往是想告诉孩子,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还是愿意满足你的要求。

但是孩子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尴尬、委屈、气愤,而不是来自父母的爱。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表达者想要表达的和接受者所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呢?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不该向孩子表达“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的态度呢?

▷1◁

分清事实描述与情绪表达

“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是事实吗?

如果是事实,跟孩子说明情况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装富裕似乎是很件蠢的事情,对自己对孩子也并没有好处。

可是为什么这些话可能会引起不好的结果(例如孩子的长期负罪感)呢?

我们设想一下这种场景:

孩子在商场向妈妈索要一个价值500元的玩具车,但是妈妈觉得太贵。

反应1:

最终妈妈还是投降给孩子买了,但是脸上一脸不情愿,生气烦躁地对孩子说:“我们家不富裕!”

妈妈的内心——我辛辛苦苦赚钱,为你付出了很多。我觉得非常无奈与失望,也对你的不懂事很生气。


反应2:

深深的看了一眼孩子,最终妈妈还是咬咬牙买了,妈妈温柔地对孩子说:“我们家不富裕。”

妈妈的内心:虽然我们家不富裕,不过为了满足你的愿望,让你开心,妈妈还是努力买给你,同时也希望你能够理解家里的经济现状。

反应3:

妈妈犹豫许久,然后下定决心,决定不给孩子买了,对孩子无奈地说:“我们家不富裕。”

妈妈的内心:虽然很希望能给孩子买个玩具,但是不得不考虑实际的经济。

所以仅仅对于“我们家不富裕”这句话,对于表达者(父母)来说,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心理过程。

当然了,对于孩子来说,也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同一句话的不同意味。

我相信第一种情况,大部分孩子都会很不开心,即使买了玩具车心里也不高兴,父母花钱了可还是不讨好。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往往用第一种方式跟孩子表达他们的“爱”,但是没有换来孩子的懂事和感恩。

第二种情况,孩子会很开心,同时也会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和爱。

第三种情况下孩子也许会有一点点小失落,但是很有可能是理解父母的决定。

同样的一句话,但是结合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同。

这也印证了一句常常被引用的话,人们情绪的表达90%以上是由非言语行为传递的。

不过对于表达者来说,他们往往没有充分的觉察。


▷2◁

觉察:为什么要表达这些?

作为父母,关键是要对自己所说的话的背后动机有所觉察:

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我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还是在宣泄我的负面情绪?

我是为了孩子成长而这么说的吗?

动机一:抱怨与指责——这是你的错 

抱怨的本质是因为自己内心不满,需要找个人转移,以安慰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当父母情绪化地对孩子抱怨说“我们家不富裕,赚钱很辛苦”时,是在以一种埋怨的语气告诉孩子,我这样的牺牲是因为你,我不快乐是因为你。

除了表达家庭经济实际状况之外,更多的是向孩子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孩子对这样的抱怨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够捕捉到来自父母的负面情绪。

更糟的是,孩子容易把父母的负面情绪归因为自己。

例如,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天然地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才导致爸爸妈妈吵架。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人的自恋特点——尤其是作为孩子,他们对因果关系不是很清楚,认为很多事情都是和自己有关的。

这个时候父母强化这种“你是错的,你有罪的观念”只会引起不良后果。

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习得“这是我的错”、我不可爱、不讨人喜欢的自我评价。

 动机二:倾诉自己的困难——寻求理解 

希望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意识到生活的不易。

父母跟孩子只是客观地讲述事实,而不带有任何情绪化的描述和表达。

这种交流方式给予孩子很大的尊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可以商量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你给孩子买了他想要的玩具,他会很温暖很感动。

即使没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他也不会怨恨你,而更多的是理解和接受。


▷3◁

听到家里不富裕,孩子在想什么?


我们对他人的爱或者恨,其实都很敏感,孩子也是一样。

当父母说“我花这么多钱给你上培训班,还不是为了你有好的前程”的时候,我们往往都能听出来,他到底是不是因为爱我们才逼我们去培训班的。

有些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而有些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从言行举止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他的真实态度。

这些对他人意图的洞察都是我们的基本能力,是进化留下来的产物。

不过,对于好和不好、善与恶,孩子的理解也是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文章最开始,妈妈反应3中,妈妈最终没有给孩子买玩具。你觉得相对于第1种反应(买了但是抱怨)来说,这个孩子心里的埋怨更多还是更少呢?

真实情况中比较复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尝试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理解这个问题。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大致是在7岁左右有一个过渡的时期。

在7岁之前(他律阶段),孩子比较单一的依据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对错,并认为应该给予抵罪的惩罚。

例如下面框框里的故事中,年龄较小的儿童都会认为约翰与亨利都犯错了。



并且约翰打碎了15个杯子,亨利只打碎了1个杯子,所以约翰错的更严重。

约翰和亨利都打碎了杯子,他们要为打碎杯子而受罚,称之为“抵罪的惩罚”

他们打碎的杯子数量不一样,惩罚也不一样,约翰打碎杯子多,惩罚也多。

发展到自律阶段的儿童,不再简单地以结果来判断对错,而是以动机判断对错,同时转而认同“有回报”的惩罚。

大一些的孩子大多会认为约翰没错,亨利有错。

这是因为约翰尽管打碎15个杯子,但是是不小心打碎的,不是故意的;

但亨利却是因为偷吃而打碎杯子,因此即使只打碎了一个杯子,但动机不良。

自律阶段的孩子们可以根据动机得出与前一个阶段截然不同的回答。

其次,孩子们认为不小心打碎杯子的约翰不应该也受到惩罚。

偷吃的亨利动机不对,犯错了,应该受到惩罚,且惩罚会改变亨利的偷吃行为,让他以后不再犯错。

这就叫做“有回报的惩罚”。

按照我们成人的理解,其实妈妈的第3种反应会让我们心疼,并且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妈妈的决定,认为是一个理智的顾全大局的决定。

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呢?

我们把能够理解到这一点的孩子认为是懂事的孩子。

他们不是根据客观结果来确定妈妈好和不好(他律),而是基于妈妈这样做背后的主观动机(自律)。


另外关于真爱和假爱的区别,孩子往往也比较敏感。

按照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的术语,是洞察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通俗的讲,我爱你、喜欢你,是因为你,而不需要其它各种前提条件。

现在教育也常常强调,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长或者老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他人的关注、肯定和支持,并不会因为成绩不好,或者表现不佳而有所差异。

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每个个体的自信成长方面必然是有利的。

但是当我们为孩子付出时,却总是伴随着情绪化地抱怨。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多体会到的不是来自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而是爸爸妈妈的爱和付出是有条件的。

我必须要足够好,他们才会喜欢我,才愿意为我付出。

前面妈妈的三个反应,第1种反应包含了对孩子的埋怨和失望,哪怕结果是给孩子买了玩具,但是孩子能够感觉到来自妈妈的负面情绪及评价——

妈妈并不是真的想买给我,只是为了能够让我不吵闹(也可能是来自“要做一个好妈妈”的压力)。

而第3种反应,哪怕结果是没有给孩子买玩具,但是从妈妈的情绪反应来看,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歉意,并没有包含对孩子的负面评价

懂事或者情商较好的孩子虽然失望,但是能够体会妈妈的艰辛和关爱。

▷4◁

咨询师心语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客观地描述事实,而实际上大量的语言都包含了情绪态度。

这一点,作为表达者,很多人并不自知。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时候说者并不是无心,而只是没有明确地觉察到自己的用心

而对于听者,往往能够非常敏感地捕捉到对方的心意,虽然有时候是朦胧的,但是其中的爱与恨、喜欢或者厌恶却十分清晰。

对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解,让我们更好地知道人的心智发展规律以及希望如何被他人对待,也让我联想到:“无问西东,只问真情”。


询师简介:肖华,北京大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理心理门诊& 萝卜心理Psyrobot 联合创始人。个案咨询时长11000+小时,微信:luoboxinli006
图片声明: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普系列讲座 往期音频精选
    

  1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

  2  《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

  3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避免过度养育》

  4  《焦虑与焦虑障碍 (症)》

  5  《爱的五种语言教你越爱越甜蜜》

  6  《正念疗法:穿越抑郁的迷雾

  7  《儿童抽动症的诊断与治疗 》

  8  《如何从逆境中反弹,创伤中成长》

  9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

 10 《和失眠说再见:做自己的失眠治疗师》

 11  《克服社交焦虑,实现轻松社交》

 12 《放下对自我的成见,重建自信》

 13 《分心不是错,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

 14 《超越原生家庭,活出全新自我》

 15 《学习树 :解决孩子学习问题新思维》

 16《四步拯救情绪崩溃,摆脱情绪控制》

 17《婚姻中的挑战,如何更好应对》

 18《告别拖延症,掌控自己的人生》

 19《数字家庭教育: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游戏》

 20《自我训练:摆脱焦虑抑郁恶性循环》

 21《赞美与责备:评价如何影响我们》

 22《正面管教:抚养孩子的黄金法则》

 23学会真倾听 :轻松与所有人沟通》

 24《父母老后难相处 子女如何和谐相处》

 25《如何减少内心冲突  实现理想人生》

 26《如何正确求助 告别求助困难症》

 27《别对我撒谎:如何识别谎言》

 28《这不是矫情,不可忽视的产后抑郁》

 29《控制愤怒:拒绝做情绪的奴隶》

 30反焦虑思维:破解快乐生活的密码

 31 ……


关注我们,公众号对话框发送

讲座序号(每次一个阿拉伯数字 )

即可获得讲座音频

如果您想进行更加 专业系统 的心理学习、甚至成为心咨询师,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心理志愿者大家庭。 9 个月,全程免费0 基础,种子咨询师(心理科普志愿者)成长课程 第 11 期又开始报名啦……

▼ 了解更多  点击下图  

为响应大家对线下学习交流活动的呼吁, 罗博心理门诊(公众号:萝卜心理Psyrobot )自2024年1月于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展不限于读书会、心理科普讲座,专题诗会在内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报名方式为:扫码海报👆添加罗博医生微信(微信号:luoboxinli007),注明“同学会+省市”,罗博医生会把大家把抱到你所在省市的学习交流群

期待着与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面对面学习、交流和分享,在罗博心理各个城市的线下咨询室里见到大家

萝卜心理Psyrobot
罗博心理门诊官方订阅号。罗博心理是一家全国连锁的专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机构,由近2000余名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及心理科普志愿者,共同担负起心理咨询、心理科普、心理援助和7X24小时全国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等线上线下的心理服务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