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811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5日《光明日报》全部4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揭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破”与“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述事物发展状态的概念,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关系,蕴含着破立并举、革故鼎新的发展之道。“破”代表着破除与变革,是对旧有思想观念、体系或旧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立”代表着建立与巩固,是指在社会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寻找新思路、确立新制度、形成新机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旧事物中各种因素相互较量、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过程,在破与立的循环往复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破与立作为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立”依赖“破”,不破不立,如果不破除阻碍新事物生成和发展的因素,新事物就无法产生和壮大,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反之,“破”也依赖“立”,“破”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立”服务的手段,根据“立”的需要选择“破”的内容、方式、程度等。“破”为新的“立”创造条件和空间,“立”是对前一次“破”的超越和提升。有破无立,必然导致制度缺失、社会失序;只立不破,又必然出现旧制未除、新制难建。破为立之始,立在破之中,在破立统一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披荆斩棘、破旧立新、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领导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渐次展开。实践充分证明,“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略,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刻把握历史大势和现实要求,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作为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法。立新发展理念,破“唯GDP论”;立城乡融合发展之制,破城乡二元结构之弊;立新质生产力,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立清风正气,破“四风”顽疾;立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之制,破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之弊……正是秉持了“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科学导向,把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除,我们才能着力解决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才能推动改革在“得其法”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内外部环境都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各种利益的平衡、各种关系的协调更难,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法治性更强,无论破还是立,都更考验改革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始终牢牢立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动摇、不偏轨、不折腾、不停顿,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更应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需要用好“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方法论。“先立”体现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后破”则强调问题导向,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既要防止盲目破、冲动立的大破大立,也要反对缺乏关联、破立不统一的割裂破立,还要杜绝未立先破、破而不立的急功近利。“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把握好时、度、效,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以破与立的变革之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作者:袁秀,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02 【文化评析】期待更多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上提出,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艺术传统。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村落作为生产生活单位,在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续而继续旺盛地生长。
传统村落“自生自长”的生命力需要得到呵护与滋养,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以来,我国创立完善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制度,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大幅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营造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例如,江西上饶婺源县坚持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最大限度保留村落肌理、还原古建风貌、满足现代需求,促进山脉水脉文脉人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断释放传统村落多元价值,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是中国白族名村,也是国家第一批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当地“三坊一照壁”的古建筑保存完好,房屋也按风格建设,古戏台和本主庙得到修整与重建,传统服装因受到电影《五朵金花》的影响而展现出独特风采。
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与灵魂所在。通过政府引领、多方协同,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以周城村为例,周城村民委员会自觉认识到传统村落是他们的生存之根与发展之本,积极采取具体政策进行扶持,如对重大节日进行资助,对古建筑的维修采取有效措施,并委托老年协会对古建筑与文物进行具体管理等,将保护文物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同时,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周城村,青瓦白墙的璞真扎染博物馆内,在一位位白族村民的手中,蓝白交织的白族扎染正如花绽放;近年来,湖南湘西出台特色民族人才带徒、传习支持办法,支持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围绕传统生产生活工具、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民风民俗,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让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期待更多古村落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徐嘉鸿,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03 【光明时评】以开放包容姿态助推航天事业迈上新台阶
北京时间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从神舟十四号任务开始,中国空间站始终处于有人值守状态,一年两次飞行任务成为常态。此前,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就低成本货运、太空开发国际合作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和载人登月任务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始向社会征集物资运输、月球车研制等方面的相关方案。此次发布会上,官方正式宣布了第二轮择优结果,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轻舟货运飞船方案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方案胜出,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这两套方案,是从5家航空航天领域国有企业、4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共9家单位提交的10份符合要求的方案中筛选出来的。
能够看出,两套货运飞船方案并非来自传统航天企业,而是吸纳了相关科研院所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这在以往是相对罕见的,也是一次极具开放性意义的尝试。尽管目前方案胜出方仍为传统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国有单位,但从公开报道看,相关单位采用的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火箭方案,这些公司各自研制的4吨至6吨运力的火箭综合性价比很高。航天事业涉及的资金投入巨大,长远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实现提质增效,进一步降低空间站运行成本。天舟六号飞船扩容改造、可回收火箭技术多次验证等,都是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因为这些改变对航天事业发展大有助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政策上的支持,为构建健康、良性、富有活力的载人航天竞争发展新格局创造了大环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社会征集方案,是在响应中央有关政策的同时,以政府采购模式有效激发航天科技相关市场活力的有效方式。
科学研究应当敞开大门,社会力量同样大有可为。从近些年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研发能力和飞行运行成果看,社会力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航天飞行运载能力,成为我国航天运力的有益补充。这其实也表明了,只有在良性竞争中发展,才能推动各类航天市场主体不断自我革新,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发展局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航天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发布会上,我们还看到了我国第三位女航天员,也是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同时还是90后科研人员;我国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完成,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来自港澳地区的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同时还在与有关国家推动实施更多联合实验研究、磋商选拔训练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这些消息的出现,与面向社会征集航天货物运输等高精尖技术相关方案一样,都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乃至科技事业始终秉持的开放包容姿态,而这样的开放包容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与新成就。
(作者:陈城)
04 【光明时评】让“快递进村”更畅通
据国家邮政局近日介绍,自2014年启动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以来,我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日渐完善。10年来,“快递下乡”“快递进村”等工程接续实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行业力量。
“快递下乡”是惠民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是扩内需、促就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数据显示,目前每天有1亿多件包裹在农村进出,全国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累计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600余个,整合村邮站、三农服务站、村里小商超等,累计建设33.78万个“一点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切实为广大农民带来便捷。
当前,“快递下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堵点,离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在服务能力优化、可持续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应持续发力。对此,应采取有效举措,让“快递进村”更畅通,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农产品运得出、消费品进得去,切实打通农村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先一公里”。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打好“快递进村”的组合拳。完善协同服务体系,支持交通、邮政、快递、物流等企业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客货邮融合发展,利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搭载快递包裹。比如,山东威海临港区构建起“区综合服务中心—镇物流服务站—村物流服务点”三级交邮联动网络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赋能农业产业升级,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和冷链仓储物流等,推进电商服务网点覆盖到村。鼓励支持农村寄递物流企业立足区域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推动“互联网+”助力农产品出村。河南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推动农产品交易,累计为樱桃、茶叶、大枣、苹果等百余种生鲜农产品提供“源头田间冷仓+专业冷鲜包装+田头收寄+产地专线直发+冷链专线运输”一条龙寄递服务,大大提高物流效率。
进一步打通“快递进村”的政策堵点,唱响农村公共服务“好声音”。落实简化农村快递末端网点备案手续,取消不合理、不必要限制,制定负面清单,对农村末端网点标准化建设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针对服务不规范的问题,加快修订《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服务》等标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规范农村快递经营行为,鼓励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业务模式。针对末端服务精准性不够等问题,探索结合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消费者投诉申诉机制,依法依规查处未按约定地址投递、违规收费等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健全电商、农村快递协会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和自律。
强化科技赋能,让“快递进村”跑出加速度。探索建立快件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大数据平台,提高快递分拣速度。通过“云仓”物流管理系统对订单流、信息流等快速预测与响应,依托“云仓”的仓配服务网络,将客户商品下沉至前置仓,为消费者选择最近的仓库发货,缩短配送距离,让群众可以更快收到快递。有条件的地方可鼓励使用无人快递车、智能快递柜等创新模式的应用技术,解决农村快递件量少、成本高、进村难的问题,同时提高快递的送达速度和准确性。比如,山东青岛计划在20个行政村设置无人驾驶快递车分拣站点,村民可以自行扫码开启车辆取快递。此外,还要推进科技赋能构建冷链寄递体系。在田间地头建设农产品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缩短流通时间,减少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农产品进城效率。
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大,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多种模式推进“快递进村”,实现多点开花,打通城市工厂与田间地头双向之路,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生活美起来,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谈小燕 陈大鹏,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