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全球研究 | 海外投行启示录:穿越周期的“二三四五”

民生   2024-12-24 07:57   北京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海外投资银行业概述




行业概述:强周期、严监管的金融子行业


投资银行业是强周期、严监管的金融子行业之一,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尽管在海外不同国家或不同市场中,投资银行的经营侧重点可能存在差异(如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但从整体来看,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无论是在战略布局方面,还是业务经营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共通点。我们总结如下:


宏观层面:宏观经济是投资银行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因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一方面推动企业端的股票、债券等融资需求稳步增长,为投资银行业务带来直接增量,同时有助于不断扩容以股债交易为基础的全球市场业务;另一方面,居民端的投资需求不断增长,为投资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带来稳定的客户增长和持续的资金流入。


中观层面:金融监管政策与资本市场建设影响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差异,不同监管环境下的投资银行,可能采取独立经营模式,也可能采取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同时,金融监管的松紧,也对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不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规模、结构等存在差异,亦会直接影响投资银行的业务侧重点。


微观层面--核心业务:海外投行普遍构建了以投资银行、全球市场、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为核心的四大业务,并形成有效的集团内部协同。从海外投行的发展史来看,投资银行业务是历史最悠久、也是最能体现海外投行品牌效应和特许经营权(Franchise)的业务,同时也是“投行”这一名称的来源。伴随着企业上市发行需求的快速增长,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扩张,股票销售与交易业务也逐渐形成。1970s以后,海外投行陆续完善股票交易业务,同时开始设立固定收益业务部门,逐渐形成现代化的全球市场业务。1980s以后,伴随着以美国个人养老金、共同基金等为代表的投资发展趋势日渐形成,海外投行的投资管理业务以及自营交易等陆续建立。2000年左右,面向个人的零售财富管理逐渐成为投行主营业务之一,并在2008年以后成为发展重点。


微观层面--核心特征:回溯过去百年间海外投行的发展历程,尽管海外投行经历了多轮经济/金融危机,但仍有不少优秀的投行成功穿越周期,并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我们总结海外投行的穿越周期的五大竞争力:1)战略协同:海外投行基于自身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牢牢把握核心业务优势,并通过推行集团内部协同,带动各主要业务部门均保持所在细分赛道行业领先地位。2)全球布局:1970s以后伴随全球化加速演进,海外投行不断拓展境外市场,充分分享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红利。3)金融科技:海外投行重视科技创新对金融行业的赋能,保持每年较高的科技投入,以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客户体验、强化工作效率、优化风控能力等。4)人才团队:海外投行在现代股份制公司治理框架下,仍保留了早期的合伙人文化,重视员工的培养和激励。5)风控体系:海外投行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守住底线,助力公司穿越周期。


图表1:海外投资银行业框架概述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发展趋势:降息有望加速投行项目发行和财富管理客户资金净流入


近年来利率周期的剧烈波动,带来海外投行(包含商业银行业务)的营收出现明显波动。以国际八大投行口径 统计,2021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度带来投资银行业务量创历史新高,推动当年营收同比增长27%;2022年开启的加息周期则开始压制投资银行业务活动,但有助于商业银行息差收入改善,净利息收入开始迎来增长,2023年八大国际投行合计实现营收4,967亿美元,同比增长7%。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降息有助于加速企业融资,带来投行股债发行和贷款需求增长;亦有助于客户资金从存款回流财富管理业务。一方面,我们认为降息环境下投资银行业务正在加速修复,相对活跃的资本市场也有助于全球市场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实现较为稳定的业绩增长。尽管降息可能压制息差表现,但存款成本的同向压缩,有望带来整体息差压力相对可控。另一方面,利率下行也有助于客户资金从存款回流财富管理,利好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资金净流入。


图表2:行业营收规模与摩根士丹利市场份额

注:营收数据包含商业银行业务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对海外投资银行业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我们认为海外央行已陆续开启降息周期,海外投行业绩有望加速复苏。我们看好海外头部投行的业绩表现


全球投行所处的三大行业背景




融资端:各国融资结构存在差异


投资银行是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我们采用存量法测算2023年末全球直接融资的比例。其中,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和债券,主要参考World bank及CEIC统计的股票市值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BIS公布的债务证券余额;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信贷,主要参考World Bank公布的银行对国内私营部门的信贷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全球直接融资占比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我们测算,截至2023年末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国家为美国(81%)、印尼(66%)、荷兰(64%)等,而同期中国仅为31%。此外,以证券化率(股市总市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例,2023年末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德国的证券化率分别为179%、146%、71%、61%、48%。考虑到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未来直接融资市场的空间仍然广阔。


图表3:存量法下2023年直接融资占比

注:德国、意大利部分测算数据为2022年

资料来源:World Bank,BIS,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2023年末证券化率

注:数据仅包含国内上市公司,不包含投资基金、单位信托等

资料来源:CEIC,World Bank,中金公司研究部



投资端:机构投资者日渐兴起


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以美国市场为例,根据美联储数据,截至2023年末,美国机构投资者股票持仓46.0万亿美元,而1980年机构投资者持仓仅0.6万亿美元,1980-2023年均复合增速10.6%,高于个人投资者的8.6%。2023年末,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为59%和41%。在机构投资者中,共同基金(13.9万亿美元)、外国投资者(13.3万亿美元)、ETF(6.4万亿美元)是最大的三类投资者。


图表5:美国股票投资者持仓市值结构

资料来源:Fed,中金公司研究部



交易端:全球资本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资本市场在过去几十年间加速发展,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增速均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同时以衍生品为代表的创新交易工具不断涌现,带来资本市场交易端的快速发展。


1)股票市场:根据WFE,截至2023年末,全球股市总市值已达到111.2万亿美元。其中,美洲地区、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分别占比49%、31%、21%。2023年末全球总市值前五大交易所分别为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25.6万亿美元)、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23.4万亿美元)、泛欧交易所(6.9万亿美元)、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6.5万亿美元)、日本交易所(6.1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股票市场规模在1975-2022年均复合增速达到9.8%,高于同期全球名义GDP年均复合增速6.2%。


2)债券市场:根据BIS,2023年末全球债券余额达到142万亿美元,2000-2023年均复合增速7%,亦高于同期全球名义GDP年均复合增速5.1%。其中,美国、中国、日本、法国、英国是前五大债券市场,2023年末债券余额分别占全球的39%、16%、8%、4%、4%。


3)衍生品市场:2000年以后,以衍生品为代表的各类资本市场交易工具不断创新。根据BIS,2023年全球衍生品(包括利率、外汇、股票挂钩、大宗商品、信贷和信用违约掉期等)的名义本金规模已达到754万亿美元,2002-2023年均复合增速7.0%。其中,场内87万亿美元、场外667万亿美元,分别占比12%、88%。


图表6:全球规模前20证券交易所

注:1)数据截至2023年末;2)气泡大小代表2023年交易额规模(以美元计);3)蓝灰色为美洲地区;红色为亚太地区;黄色为EMEA地区(即欧洲、中东和非洲)

资料来源:WFE,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过去近50年间,全球股票市场规模稳步增长,1975-2022年均复合增速达9.8%

注:数据截至2022年末

资料来源:World Bank,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投行覆盖四大核心业务,全面协同发展




投资银行:降息周期或开启行业底部复苏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投资银行收入规模688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投资银行业务经历了较大的周期波动。根据Dealogic,2023年全球收入规模688亿美元,同比下降13%。1)产品分布:从全球投资银行分产品累计收入占比来看,全球并购(M&A)、债务资本市场(DCM)、股权资本市场(ECM)、银团贷款(syndicated lending)在2010年-2023年期间累计分别贡献投资银行收入的33%、27%、23%、17%。2)区域分布:近五年(2019-2023年),美国市场投资银行收入平均占全球收入的50%左右,是第一大投资银行发行市场;欧洲市场次之,欧洲市场(包含英国)投资银行收入基本占全球收入的20%以上;中国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位列全球第三。


图表8: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

资料来源:Dealogic,SIFMA,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局:头部效应显著,2023年前十大投行市场份额42.8%


投资银行业务由于品牌效应和员工专业性等因素,行业格局较为集中。根据Dealogic,前十大投行合计收入294.82亿美元,市场份额42.8%。分业务排名来看,1)股权资本市场(ECM):2023年全球股权承销交易金额5,518亿美元,交易项目数量5,397个,前十大投行交易金额占比45.4%。2)债务资本市场(DCM):2023年全球债券承销交易金额66,679亿美元,交易项目数量21,964个,前十大投行交易金额占比39.8%。


以股权承销市场为例,美资投行相对稳定且领先,中资机构逐步迈入国际投资银行业务Top 10。我们统计过去25年间(1999年-2023年)全球股权承销市场前十大投行情况。在2007年以前,中资机构在国际承销市场未进入前十;2007年至2018年间,中资券商在全球股权承销市场中仅占据1席及以下;2019年以来,受益于A股市场的快速扩容和中资券商的全面布局,中资机构逐步在国际承销市场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2023年,承销规模前十大投行中,中资投行占据了4席,同期美资投行占据5席、欧资投行1席。


降息有望加速全球投资银行业务底部复苏


企业融资需求往往与经济环境和市场利率高度相关。伴随着2022年-2023年间的全球加息周期,海外企业融资成本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银行业务扩张。从数据上来看,2021-2023年的三年间,伴随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加息,全球投资银行业务从高位回落,过去三年投资银行全球总收入约为1,325亿美元、791亿美元、688亿美元,同比分别变动+44%、-40%、-13%,行业呈现较大的周期性波动。


2024年以来,随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海外主要央行陆续开启降息周期,我们认为海外企业融资需求或逐步修复,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有望迎来底部复苏:


►股权资本市场(ECM):全球股权发行规模开始企稳回升。2023年全球发行股票(包含IPO和再融资)4,222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3%,增速扭转了2021年以来的下行趋势,但绝对规模仍未完全修复至本轮加息周期前,仅略高于2008年。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ECM累计发行规模同比增长9%,增幅较2023年继续扩大。


►债务资本市场(DCM):全球债务发行保持较高的修复速度,绝对规模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以长期限固定收益证券(包含公司债、市政债和主权债)为例,2023年全球共计发行25.2万亿美元,基本已经与2022年持平,且绝对规模亦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DCM累计发行金额同比增长32%,继续保持较高的修复速度。


►并购咨询:全球并购市场仍处于相对低位,正处于底部复苏阶段。过去三年(2021年-2023年),全球已完成的并购项目金额分别为5.7万亿美元、4.3万亿美元、3.1万亿美元,分别同比+55%、-24%、-27%。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累计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增长22%,开启底部复苏。往前看,伴随着市场融资利率回落、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现金比例提升、CEO信心改善、全球跨境活动修复至常态,以及交易结构不断创新等因素,全球并购市场回暖速度有望加速。


图表9:美国基准利率与企业股债发行

注:数据截至2024.09;仅包括美国本土企业

资料来源:Fed,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0:全球历年股权发行规模

注:包括IPO和再融资

资料来源:Dealogic,SIFMA,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全球长期限固定收益发行规模

注:长期限固定收益证券指到期日>13个月的证券,包括公司债、市政债和主权债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Refinitiv,SIFMA,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市场:高利润率、重资本、强创新


全球市场业务(也称销售交易业务)主要包括股票业务(Equities)和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FICC),是目前国际投行主要业务之一。随着全球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兴起、金融交易工具不断创新丰富、电子化交易盛行、以及投资者全球配置的需求日渐升温,国际投行全球市场业务的产品和服务系统不断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由于全球市场的许多细分业务涉及自有资本投入,对投行的资本金运用、内部风控能力、交易基础设施能力等亦存在考验。


市场规模:2023年八大投行营收超1,500亿美元,为投资银行业务2倍+


全球市场业务营收超1,500亿美元,规模约为投资银行业务的2倍以上。从绝对规模来看,2023年八大国际投行合计实现全球市场业务收入1,501亿美元,约为同期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688亿美元)的2.2倍。考虑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持续扩容、不同市场间加速互联互通,以及金融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我们认为全球市场业务空间广阔。


全球市场业务利润率可观。根据Coalition,在2017-2021年间12家国际投行的全球市场业务营收规模中,股票业务合计营收从418亿美元提高至576亿美元,经营利润率从24%提升至40%;FICC业务合计营收从680亿美元提高至829亿美元,经营利润率从39%提高至42%。以高盛为例,2023年全球市场业务收入占高盛集团总营收的51%,是其最核心的创收业务。


图表12:全球市场业务规模及利润率

注:1)数据包括12家投资银行:BofA, BARC, BNPP, CITI, CS, DB, GS, HSBC, JPM, MS, SG, UBS;2)不包括Archegos事件影响;3)2023年UBS收购CS

资料来源:Coalition Greenwich Proprietary Analytics,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局:头部机构优势显著,行业集中度较高


全球市场业务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机构以其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前瞻的交易工具创设能力和领先的全球24h交易系统等优势,稳居市场前列。在国际八大投行中,1)股票业务:2023年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处于行业前三,合计营收占八大投行总和的63%。2)FICC业务:2023年摩根大通、花旗、高盛处于行业前三,合计营收占八大投行总和的56%,银行系的FICC能力相对领先。


在细分赛道中,不同规模的投行基于自身客群定位和资源优势,在不同的分层市场中形成相对优势。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主经纪商业务(PB业务)为例,根据Vali Analytics,2005-2023年间,全球前30大银行的PB业务收入规模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尽管2021年Archegos Capital事件 曾为国际投行带来巨额损失,但由于PB业务的高盈利和高成长性,目前仍是国际投行的重要发力业务之一。



财富管理:轻资本与抗周期属性,2008年后的发展重点之一


市场规模:全球财富管理市场规模逾470万亿美元


全球财富(净资产)总规模达到476.9万亿美元,北美地区是第一大市场,其次是亚太地区。根据BCG,2023年全球财富规模约47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分区域来看,北美地区、亚太地区、西欧地区是全球前三大财富市场,占比分别为35%、33%、22%。


居民部门对股票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财富管理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以美国市场为例,过去百年间,美国居民的可投资金融资产类别逐渐丰富、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日趋均衡。目前,美国居民资产配置中,股票、养老金等为主要配置的金融资产,考虑到养老金实际上是一系列投资资产的组合,如果将居民通过DC计划/DB计划等为代表的养老金权益所持有的资产进一步拆解到底层资产类别,则美国居民资产配置中,股票和共同基金(含货基)占据半壁江山。


图表13:美国居民资产配置的历史变迁

注:1900-1945 年数据采用“Nonfarm household”口径,样本数据非连续;1945-2020 年数据采用“Household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口径

资料来源: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The Federal Reserve,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局:海外投行卡位不同客群,实施差异化竞争


全球财富管理市场竞争者众多,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券商、第三方机构等各种类型金融机构逐鹿财富管理市场。投资银行以其专业的投资、研究能力,叠加其他业务线的协同与导流,在财富管理领域实现了差异化竞争。考虑自身禀赋,海外投行在财富管理的客群定位方面各有不同。


图表14:国际八大投行2023年末财富管理业务AUM(集团口径)

注:高盛为财富及资管合计管理规模;德意志银行和巴克莱银行按年末汇率折算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5:美国综合型大型财富及资管机构、特色化专业机构百花齐放

资料来源:《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戴维·莫德(英),2007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产管理:协同集团财富业务,差异化定位寻求赛道突围


市场规模:全球资管AUM达119万亿美元,美国约占半数规模


2023年末全球资产管理规模达119万亿美元,主动管理占比45%。根据BCG,截至2023年末,全球资产管理规模(AUM)达到1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从结构上来看,主动管理型产品AUM合计达到53万亿美元(包含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占比45%,保持相对领先。然而近年来,尽管主动管理的绝对规模仍保持稳步扩张,但在全球资管中的占比开始持续下降,从2005年末的71%下降至2023年末的45%。与之相反,被动投资和另类投资实现加速增长,在全球资管产品中的占比分别从2005年末的10%和12%,提高至2023年末的20%和20%。


图表16: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及结构

资料来源:BC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美国共同基金净资产规模(1990-2023)

资料来源:ICI,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局:规模优势显著,行业呈现头部集中


全球资管机构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规模效应显著。一方面,独立系资管机构保持先发优势。受益于1980s以来美国股市和共同基金的繁荣,以及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出台前的严格分业经营环境,独立系资管机构在早期积累了竞争优势,快速扩大资管AUM形成规模壁垒,并稳居行业前列。另一方面,投行系(银行系)资管机构凭借深厚的资本市场投研积累、集团的渠道分销优势等奋起直上,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并且与集团内的财富管理部门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图表18:全球AUM前20大资产管理公司(2023)

注:1)高盛为AUS(Asset under supervision)口径,即包含财富管理客户的资产管理规模;2)数据截至2023年末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投行穿越周期的五大核心特征




战略协同:聚焦优势核心主业,以客户为中心推进跨部门合作


一方面,海外投行重视跨部门协同,以客户为中心推进集团内跨部门合作,推动各主要业务部门在行业内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例如,高盛提出“一个高盛(“One Goldman Sachs”)发展战略、摩根士丹利提出综合型公司(“the integrated firm”)。另一方面,不同投行基于自身战略定位,剥离非优势业务,不断强化集团核心竞争力。



全球布局:境内境外并重,分享全球资本市场红利


过去几十年间,以中国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快速崛起,全球资本市场加速互联互通,企业境内外融资需求稳步增长;同时新兴市场的高成长性,也促使其逐渐成为国际资本投资配置的重要市场,推动海外投行加速发展境外业务,积极寻求全球化布局的红利。


回顾国际投行的境外布局时间表,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进程。1970s欧美投行开始出海,重点布局日本、英国,分别作为亚洲和欧洲的第一站落脚点;1980s开始进入欧洲主要市场以及中国香港;1990s及以后陆续布局金砖国家、东南亚、欧洲其余地区、以及中东市场等。



金融科技:拥抱新技术,引领面向未来的金融服务变革


海外投行关注科技创新,高度重视金融科技投入,信息技术支出的绝对规模远高于中资券商。过去三年海外投行的信息技术支出规模继续增长,高于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中资券商信息技术投入。



人才团队:现代公司治理下的合伙人文化,重视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现代公司治理下的合伙人文化。海外投行成立初期普遍采用合伙人组织架构,后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叠加公司上市融资的需求等,逐步转为现代股份制结构,但仍然保留了早期的合伙人文化,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历经周期波动,员工数量实现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稳定性和持续性较优。过去25年间,尽管经历多轮市场周期波动,海外投行的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员工数量稳定增长。人均创收能力稳步增长,薪酬费用率基本平稳。



风控体系: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筑牢风险底线


2000年以来,海外投行经历了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多重经营冲击,尤其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使得“华尔街五大投行”最终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而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集团则陆续破产或被收购。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监管的救助,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头部投行自身的风控能力,这是其穿越周期、守住底线的关键要义。


行业风险提示



全球宏观经济复苏节奏不及预期。


全球利率周期的调整超预期。


全球资本市场主要股指及交易量超预期波动。


各国金融监管政策超预期收紧。


地缘政治冲突。


Source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12月20日已经发布的《海外投行启示录:穿越周期的“二三四五”》

李佩凤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70004 SFC CE Ref:BTO526

姚泽宇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90001 SFC CE Ref:BIJ003

杨鑫, CFA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1080003 SFC CE Ref:APY553

陈健恒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1030011 SFC CE Ref:BBM220

樊   优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70009 SFC CE Ref:BRI789

周东平 联系人 SAC 执证编号:S0080122090113


Legal Disclaimer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中金点睛
图文并茂讲解中金深度研究报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