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教育手记·课文研读,很重要也很好玩

教育   2024-10-04 16:03   江苏  

1

青年语文老师,觉得教学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课文(含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解读。

语文课中,学生学得不得劲,老师教得无味道,很大原因就是对课文的解读,没有自己的心得,也没有自己的套路。

但是,在很多教研活动中,我们很少看到围绕“教材解读”展开的系列讨论和活动。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课文解读,的确很难。

2

记得2006年秋天,我调到溧阳市实验小学工作,贺振华老校长(江苏省第二批特级教师)被芮校长聘来给青年教师听课。

那年秋天,贺校长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他听完我的课,把几个青年教师都喊去。他没有直接评课,而是让我们把自己所教的课文朗读了一遍。每个人的朗读,他都做了点评和纠正式指导。

他对课文的字词理解之细致和深刻,他对朗读的重视以及研究之透彻,让我震撼之余很受启发。

原来,课文解读,需要下这样深的功夫。

难怪于永正老师也强调,课文不朗读熟就不备课。

3

过了几年,我在溧阳市外国语学校工作,陆校长请贺校长来给所有语文老师讲座。

那是我第一次听他作两个多小时的讲座。

他将大把的时间,放在了背诵经典上。

我记得他给我们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等很多经典篇目,边背边讲解自己的理解。

那场讲座,也让我很震撼。

其实,课文解读要下一种“笨功夫”——朗读、背诵和链接。朗读,大家都觉得重要,但很少有人在备课时真正实践;背诵,大家很清楚,但很难坚持;链接,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这里是指,由这篇经典,想到了与之相关的经典篇目。

4

于永正老师,特别强调备课时,要把课文先朗读好。读出课文本身的情感。

我认为,朗读,会让课文解读变得很好玩。

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读谁像谁,不像不叫朗读艺术,太像也无必要。朗读人物对话,也要注意过犹不及。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

——选自于永正《儿童的语文》第44页《备课断想》

于老师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按照这种方法来做,感觉课文解读更有意思了。

5

课文解读,要研究课文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这就是要研究课文的语文品质。

品质,这个词语对于你我来说,可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说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听到,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它所知甚少。我现在研究“语文呢品质”,不把“品质”先弄明白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品质”?

人有“人品”。我们说一个人的人品好,那是说他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不同凡响超过常人。再拿穿衣为例,有的人穿得让人嗤之以鼻,不忍直视,哪怕一秒;有的人穿得十分普通,很不起眼;有的人穿得非常得体,高雅得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就此,穿衣“品质”的高下优劣,无需多言。

所谓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指物品、行为的质量。

万物皆有“品质”一说,那么语文自然也应有品质一说。最近诵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无法不被感动,同时情不自禁地感叹史铁生先生的表达高妙,用的全是普通字,表的皆为常见情,但遣词造句的妥帖,谋篇布局的精巧,丝毫未落入俗套。

文中说——

后来妹妺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这一句真是精妙!“睡不了觉”和“睡不着觉”只一字之差,但表情达意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语文品质,就在这遣词造句里。至于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更值得称道了。文章开篇写自己脾气暴躁,接着写到了秋天,自己答应母亲去看菊花,母亲出去后竟然再也没有回来。而结尾是这样的——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同样一个秋天,终于去北海看花,但这得多沉重多伤感。这,就是对母亲的至深怀念。

这样研读,也让课文解读变得很好玩。

“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课文解读不好玩,没有趣味,那么教学就不太可能好玩和有趣。

我们低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

彭文峰会
彭文峰会专注分享语文教育、家庭教育的理想信念、实践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