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张磊 周思宇:从国图敦煌本《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缀合还原李盛铎等人窃取写卷的真相
文化
2025-02-08 00:01
湖南
内容摘要:通过对已公布的敦煌本《维摩诘所说经》写卷进行普查,比定写卷内容、书风、行款、裂痕,笔者在前贤的缀合成果之外,又将255号残卷新缀合为95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两组国图所藏《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复原为例,考察李盛铎等人盗窃、撕裂经卷的手段。
《维摩诘所说经》(以下简称《维摩诘经》)于公元100年前后开始流传于印度。现存三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最为通行。经文分为上中下三卷,主要叙述了毗耶离法会上维摩诘与诸菩萨之间充满智慧的问答。敦煌写卷中《维摩诘经》数量众多,据已公布的图版统计,其存量可达1477号以上。其中,基本完整的写卷仅74号,其他多为残卷或残片,给后续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关于《维摩诘经》残卷的缀合,前贤已有一些成果。上世纪二十年代,陈垣先生为“劫余”写卷编目的同时,记录了残卷首尾可以接续的情况,发现可缀残卷共37组。1963年及1967年相继出版的孟列夫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提及可直接缀合的俄藏《维摩诘经》共11组,判定原属同卷但无法直接连缀的残卷6组。1989年,中田笃郎所编《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出版,书中《缀合文书一览》罗列了各部经卷可以缀合的卷号,并用虚线和文字表示残卷缀连处情况,指出国图所藏《维摩诘经》可缀残卷33组。1991年,江素云《维摩诘所说经敦煌写本综合目录》,对57组可缀合的《维摩诘经》残卷进行归并,列表以示。1992-2001年,《俄藏敦煌文献》出版,编者在参考孟列夫叙录的基础上,将可缀残片的图版予以拼合,并于下方标注卷号。2005-2013年,《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出版,各册所附条记目录,提及了残卷之间的缀合关系。此外,其他馆藏图版条记目录也附有少量残卷的缀合说明。张瑞兰《敦煌本〈维摩诘经〉异文研究》叙录部分亦提及少量缀合情况。
通过对已公布的敦煌本《维摩诘经》写卷的普查,比定写卷内容、书风、行款、裂痕,我们在前贤的缀合成果之外,又将255号残卷新缀合为95组(见末附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组国图所藏《维摩诘经》系列残卷进行了复原,然而,复原结果令人颇感意外,涉及到李盛铎等人当年盗窃、撕裂经卷的诸多细节。
一、国图《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复原
前贤在调查国图所藏《维摩诘经》残卷时,曾发现有多组残卷可以互相缀合,如中田笃郎判定BD442、BD542、BD733、BD731四号残卷前后相连,可缀为一组。笔者试作缀合图如下图1.1-1.3所示:
图1.1 BD442号(局部)+BD542号(局部)缀合图
图1.2 BD542号(局部)+BD733号(局部)缀合图
图1.3 BD733号(局部)+BD731号(局部)缀合图
稍后,江素云进而判定上揭四号还可与BD470、BD627、BD552、BD625四号共八号残卷前后相承,缀合为一。此外,其又另辟一组,认为BD568、BD856二号可首尾相缀。笔者试作此两组缀合图如下图1.4-1.8所示:
图1.4 BD731号(局部)+BD470号(局部)缀合图
图1.5 BD470号(局部)+BD627号(局部)缀合图
图1.6 BD627号(局部)+BD552号(局部)缀合图
图1.7 BD552号(局部)+BD625号(局部)缀合图
图1.8 BD568号(局部)+BD856号(局部)缀合图
在上揭十号两组残卷缀合的基础上,最近笔者又发现此十号残卷中BD625、BD568两号也可继续缀合。此二号基本情况如下:
(1)BD625(北1197,日25),见《国图》9/106A-107A。卷轴装,3纸。首尾均残,存56行(首纸11行,首行仅存下部11字的左侧残形,次纸28行,末纸17行,末行仅存中、下部13字右侧残形),行约17字。楷书。有朱笔校加字。有乌丝栏。原卷无题,《国图》拟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所存内容起“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句前十一字左侧残形,至“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免济其苦恼”句后十三字右侧残形,相应文字见T14/549B1-550A28。《国图》条记目录称原卷纸高26厘米,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并云“与BD627号纸张、字体、风格均相同,原为同卷。但中间尚有残缺,不能直接缀接”。
(2)BD568(北1191,荒68),见《国图》8/250B-251B。卷轴装,3纸。首尾均残,存68行(首纸12行,首行中、下部13字右侧残泐,次纸28行,末纸21行,末行下部8字仅存右侧残形),行约17字。楷书。有乌丝栏。中题“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国图》拟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所存内容起“一切国土中”句,至“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色”句中“为二色即是空非色”此8字右侧残形止,相应文字见T14/550A27-551A19。《国图》条记目录称原卷纸高26厘米,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
按:据残存文字推断,上揭二号皆为《维摩诘经》残卷,且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9所示,二号接缝处边缘吻合,原分属二号之残字“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免济其苦恼”可复合为一,横纵乌丝栏亦可对接。BD625末纸17行,与BD568首纸12行缀合后,除去重合的1行,缀合后该纸28行,与完整各纸28行的规格相符。又此二号纸高皆26厘米,行款格式相同(天头地脚等高,皆有乌丝栏,行约17字,行距、字距、字体大小相近),字迹书风相似(比较二号共有的“道”“以”“众”“或”等字),可资参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参见《大正藏》T14/549B1-551A19。
图1.9 BD625号(局部)+BD568号(局部)
此二号缀合后,则形成了BD442、BD542、BD733、BD731、BD470、BD627、BD552、BD625、BD568、BD856共十号均可首尾依次相连的系列长卷,可缀合为内容完整的《维摩诘经》卷中(仅首题“维摩诘所说经”末字的右下角略有残泐)。该组残卷首尾缀合处情况,见图1.1-1.9。所存文字内容参见《大正藏》T14/544A22-551C27。
除这十号可缀合为完整一卷以外,另有情况相似的一组《维摩诘经》,共三号,分别为BD7909、BD1951、BD2043。此三号缀连后,可拼合为内容完整的《维摩诘经》卷下(仅首题“维摩诘经香积品第十”前两字缺损,余均完整)。缀合后,该组所存内容参见《大正藏》T14/552A3-557B26。
二、残卷复原后的形态与盗窃事件的关联
1910年,敦煌经卷从甘肃运抵北京后,李盛铎、何震彝、刘廷琛、方尔谦等人,用了三天时间,将所有经卷写本翻检一遍,择其精好,窃为己有。为掩人耳目,他们将挑剩下的长卷撕成数段,以充其数。在这起盗窃事件中,李盛铎等人撕裂的经卷有哪些?他们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操作的?其内幕情况人们却不得而知。通过对上述两组《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缀合情况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若干蛛丝马迹。
对已公布的全部敦煌本《维摩诘经》进行系统整理后,笔者发现仅有上述两组残卷能够缀合为完整的一卷,且这两组共13号残卷均为国图所藏。仔细观察两组写卷的裂痕(图1.1-1.9),有个特征值得关注:第一组10号残卷,所有裂痕呈竖直向下之势,且起始位置均位于两行文字正中间。裂痕造成经卷分离,但部分裂痕却并未伤及文字,如图1.6;也有部分裂痕将同一行文字一分为二,造成文字残损,如图1.9等。第二组3号残卷的裂痕情况与第一组类似,此处不赘。
在已知可缀合的卷轴装敦煌残卷中,裂痕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裂痕位于原纸张粘合处,残卷每纸行数符合该卷纸张规制,形状齐整,笔直向下,基本不伤及文字。这类情况多为经卷年代久远,纸张之间的粘合处脱落所致。第二类,残卷边缘呈锯齿状,裂痕走向无规律性,以残片居多。这类大多属于经卷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然变化,及藏经洞开启后人为翻动搬运造成的残损。第三类,裂痕形态有迹可循,走向多竖直,规律性较强,相对于第一类情况而言,二者有明显区别:此类裂痕存在一定的横向跨度,但跨度较小,一般仅在一行文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三行,有的可从IDP彩图中看到纸张撕裂时边缘分层的毛边,应属于人为撕裂的痕迹。而上述两组的裂痕,显然属于第三种类型。
再看第一组10号残卷所存纸张数量及行数:
除BD442以外,其余卷号基本都存3纸,所存行数也呈现出均衡之态,即一卷完整的《维摩诘经》卷中,被相对平均地分成了现在所看到的10号残卷。第二组3号残卷(BD7909、BD1951、BD2043)所存行数与第一组有所不同,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形态,但此三号存留的篇幅同样不小(BD7909号3纸,存87行;BD1951号9纸,存230行;BD2043号6纸,存141行)。
综合这两组残卷的裂痕状态和篇幅大小,可以初步判断两组残卷均是人为撕裂,从而呈现出上述面貌。江素云也提到:“可缀合情形以北平所藏卷子最多,大概是敦煌写本在清末从甘肃运往北京途中被窃。当时官中报有卷数,而无行款、字数,因此,一卷方便分成多卷,以符合清册之卷数。”这13号残卷极有可能就是盗窃过程中凑数的产物,撕裂后的经卷看上去更像“残卷”,而非残片。方广锠先生曾考证,当年从甘肃押运到北京的敦煌经卷,“不是乱七八糟地分装18个箱子,应该是先装在某种东西(麻袋?布袋?包袱皮?)中,大的卷子100卷为一袋(或一包),残片分装,然后再装在箱子中。”可见,撕裂为残卷显然比撕成残片更容易蒙混过关,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恢复到看上去似乎是最初抵京时的状态。
然而,李盛铎等人为何要选择两卷内容完整的《维摩诘经》来撕裂凑数?就目前所知各大馆藏情况来看,应与该经所存完卷数量较多(共存74号)有关。其中,国图藏单卷内容完整的《维摩诘经》数量最多,达39号,卷上4号,卷中17号,卷下19号;英、法、俄及国内其他馆藏亦存有数量不等的完帙。有意思的是,现已完全公布的杏雨书屋藏敦煌文献中,完整的《维摩诘经》共存2号,分别为羽172R、羽173,均为李盛铎旧藏。这2号经卷,囊括了《维摩诘经》上中下三卷的所有内容。除此之外,另有羽268卷上、羽269卷下两号,除首纸数行略有残损,剩余部分也基本完整。如此可推断,李盛铎在当时挑选了至少一部完整的《维摩诘经》写卷留给自己,再从准备上交学部的经卷中,挑选出存量较大、品相稍弱的《维摩诘经》来撕裂凑数。这样不仅能控制撕裂尺寸的大小,卷数差额也能迅速填补而不易被发现,虽然撕裂了完帙,但尚有多件内容相同的“复本”存世。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存量较大的经卷中也较为常见。如罗慕君曾发现6号残卷可缀合为完整的《金刚经》,卷号依次为BD1631、BD1783、BD1704、BD1694、BD1496、BD1530,同样全部藏于国图。相邻两号首尾裂痕皆竖直向下,裂痕造成的文字残损宽度均未超过两行,各号存纸3-5张,篇幅最小的BD1631号也存39行。又如,徐浩发现BD4416《大般若经》与中田笃郎已可缀的16号残卷(BD4438、BD4410、BD4408、BD4474、BD4503、BD4514、BD4328、BD4349、BD4521、BD4340、BD4347、BD4455、BD4513、BD4754、BD4760、BD4436),可连缀在一起,至此,除BD4416首纸前11行下端略有残损外,《大般若经》卷五十二基本能够恢复完整原貌。该组相邻两号首尾裂痕皆竖直向下,且裂痕位置全为原二纸拼接处。其中BD4438与BD4410,BD4408与BD4474,BD4455与BD4513,BD4754与BD4760,BD4760与BD4436相接处,都因裂痕造成了单行之内的文字分离。再看该组每号残卷的所存纸、行数,除首尾两号存完整2纸外,中部的其它15号残卷皆存1纸,每纸存17行,可知该卷被人为从原纸粘连处平均地分成了17份。再如,一组6号国图所藏《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残卷(BD5250、BD5572、BD5288、BD5556、BD5324、BD5591、BD5342),先后经过中田笃郎、《国图》条记目录、朱若溪缀合成完整一卷,仅卷首前三行下端略有残损,裂痕走向竖直,除卷尾BD5342存8纸外,其余各号存纸1-3张。而原为李盛铎旧藏的羽048《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虽然卷首缺了二十多行,但卷尾不仅附有随函音义,还有一段唐光化三年(900)李明振妻张氏的尾题,从中可以看出李盛铎对同经同帙的取舍态度。
上述三组国图所藏可缀成完帙的《金刚经》、《大般若经》和《金光明经》,与本文所举两组《维摩诘经》残卷的裂痕及所存篇幅情况非常相似,可知这类情况不在少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止少量卷帙完整的写卷遭到了破坏,李盛铎等人更热衷于选择量大重复,本身篇幅较长且已有残损的经卷来做手脚。在可缀合的《维摩诘经》或其他佛经残卷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BD538、BD536、BD652、BD604、BD513、BD515、BD585、BD510、BD556,共9号残卷可前后缀合,其中BD538首纸有相当大面积的残损,缺失部分无法找到,很可能在放入藏经洞时就已经残损。而其他几号首尾相缀处裂痕走向竖直,可判定为上述第三类裂痕情况,与BD538首纸的裂痕区别明显。这组残卷最初的状态可能只是起始位置有残,后又被挑选出来撕为九段。撕毁这类卷子,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迅速弥补差额,便于控制残卷尺寸),似乎还可以让自身的良心免遭谴责,在当时的处境之下确是一个“两全”的选择。
再看盗窃事件当事人之一刘廷琛的藏卷。刘氏旧藏在125号以上,其中80号现藏国图。其中《维摩诘经》存4号(BD14463卷上、BD14473卷中、BD14423和BD14458卷下),它们大多不能与其他残卷相缀。然而刘氏有的旧藏则能和国图藏卷相缀,如刘氏旧藏BD14494《妙法莲华经》卷二,后部正好与BD6109相缀(图2),中间裂痕形态正属于上述第三种类型。
图2 BD14494号(局部)+BD6109号(局部)缀合图
此外,盗窃事件案发后,作为押运负责人的何彦升等人退还了部分赃物,包括22号写经和两本装订成册的残片。这22号写经中,“《妙法莲华经》12卷、《金刚经》2卷、《金光明最胜王经》3卷、《维摩诘所说经》3卷、《四分律比丘戒本》1卷、《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其中除了《大方等如来藏经》之外,均属敦煌遗书中最为常见的经典。这些人偷走大批精品,为了抵挡追查,便用这些一般的经典来充数。”其中,原为赃物的BD6842《妙法莲华经》前部可与BD3788相缀,后部可以和BD3857相缀(图3.1-3.2)。两道裂痕形态有迹可循,人为撕裂的可能性极大。
图3.1 BD3788号(局部)+BD6842号(局部)缀合图
图3.2 BD6842号(局部)+BD3857号(局部)缀合图
郑振铎先生在五十年代曾撰文称:“(李盛铎)又细心拣选了若干遍,把略有意义的、有比较新鲜资料的古写本,全部攘为己有,而将当时认为不大有价值的佛经写本,留给当时的学部。把比较长的卷子,撕裂为二、为三,以凑足原来八千六百多卷之数。现在《敦煌劫余录》(陈垣编)里所著录的,凡可把数卷的残帙接连成为一卷的,都是那时候窃取撕裂的赃证。”这一观点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由此也可以推断,国图藏品中,有一定篇幅、裂痕走向竖直并且可以缀合的残卷,大部分是人为撕裂所致。当然,从撕裂痕迹对文字造成的残损情况来看,经手这些写卷并撕裂的人,或许始终在“尽量不破坏文字”与“营造自然痕迹不被发现”的心理权衡中完成了盗窃行径。
三、结语
敦煌残卷的缀合,不仅能恢复文献之原貌,明晰写本之性质,或许还能从中考察亲历者的心理动机及行为轨迹。
首先,李盛铎等人在预留了部分有价值的写卷之后,并非随意撕裂剩余写卷来充数。相反,他们按照文书内容,对存量较大的写卷进行了分类,并粗略统计了不同内容的写卷数量,然后从中挑选出量大重复、篇幅较长,且品相较弱的卷子作为撕裂对象。
其次,在撕卷过程中,李盛铎等人也非随意而为。可缀残卷都保留了一定长度的篇幅,缀合处裂痕几乎竖直均证明了这一点。大量裂缝的起始位置皆处在两行字的正中间,虽有许多撕裂处仍造成了文字割离,但当事人也许并不想因此造成文字残损,然而操作中的失误使得结果并未如其所愿。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从挑选对象到最终撕裂,这一过程他们是非常谨慎的。以《维摩诘经》的缀合情况来看,今后的研究需加强国图藏品内部及国图与杏雨书屋的残卷缀合工作,并着重关注《妙法莲华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存量与篇幅均较大的“大经”的缀合,理应从中发现更多能说明问题的证据,并还原跟盗窃事件有关的更多细节。
另外,考察前贤已有的《维摩诘经》缀合成果,可见一些因忽略了已有成果而造成重复劳动的现象。如上文提及的研究成果中,江素云应该没有看到中田笃郎的缀合成果,导致互有重叠,本可缀为一整组的数号残卷,被分别缀成不同的卷组,未能全部连缀。而《国图》条记目录同样也遗漏了中田与江素云已缀的数组。当然,前贤在条件与资料受限的情况下,对《维摩诘经》缀合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不过这也告诉我们,在缀合工作中,对已有成果进行系统而严谨的整理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本文将新发现的可缀合《维摩诘经》残卷以附录列出,其中部分卷号前贤已有提及的以不同记号标识如下:
“......”表示出自陈垣《敦煌劫余录》;
“﹏﹏”表示出自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
“____”表示出自中田笃郎《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
“()”表示出自江素云《维摩诘所说经敦煌写本综合目录》;
“_ _ _”表示出自《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表示出自《甘肃藏敦煌文献》。
附录 新发现的可缀敦煌本《维摩诘经》残卷目录
文章来源:
《文献》2019年第6期。转载自公众号写本文献学微刊。
作者:张磊,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思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
收藏!中国瓷器纹饰大全,看完你就是半个专家了
周宇:中国官方文物调查历程
1923年蒋百里对中日战争的预判
易红:明代琉球王国与东亚国家的交往及其生存空间
谢照明 潘民中:叶公、鲁阳公、墨子关系论略
方诚峰:朱熹的仕途与系衔
仇鹿鸣:高允与崔浩之死臆测——兼及对北魏前期政治史研究方法的一些反思
家民:古籍中的静电
李骏:《申报》上的李鸿章赤金赏牌
张之望 张嵋珥:康有为佚诗智怼过云楼主人
万小英:《红楼梦》中“书”之密码
韦兵:日本新发现北宋开宝五年刻《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星图考——兼论黄道十二宫在宋、辽、西夏地区的传播
林保尧:以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七宝阿育王塔为例谈宁波与宋代佛教艺术
陈琳琳|文化意象的形塑、流传与衍变:以“东坡笠屐”为对象的考察
松井太:东西察合台系诸王族与回鹘藏传佛教徒——再论敦煌出土察合台汗国蒙古文令旨
清初画坛“四王”与“四僧”之比较
戎龙超:元代僧人书法艺术述评
徐正英:《论语》所记孔子评历史人物
柯渱:日本高僧书法赏析
武绍卫:从读经、抄经到解经,敦煌僧人经典的传与习——以敦煌摘抄经为中心
中日高僧PK书法,谁更胜一筹?
杨曾文:刘秉忠既为高僧也居三公之位,建立了元朝典章制度
美国《排华法案》:卷不过华工,白人就赶人走?
民间收藏人士眼中的新文保法
看完电影不过瘾?哪吒题材连环画、年画、插图盘点(全网最完整)
“哪吒闹海”,闹得是哪样?
王春林:不对称的博弈——西安事变善后中的蒋介石与杨虎城
谢振华:南朝“以淮为界”疆域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张春海:臣服蒙古后高丽精英的阶层分野与认同分化——兼论他们对元朝法态度的分歧
刘玉权:玄奘图像之滥觞及早期玄奘图像
常明:哪吒故事的由来
树音:如何与科技怪兽相处?——书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韩天雍:十一至十三世纪日本禅宗书法的发展摭要
晦菴:宋元禅宗東傳墨跡和千利休的茶掛
宋元禅宗绘画为何大多在日本?
龚缨晏:明清鼎革之际中国天主教徒朱宗元及其同伴——读《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有感
常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
王笛 ‖ 故事讲述与历史建构:洪门传奇背后的政治与生存艺术
李宝明 ‖ 秉轴持钧:淮海战役总前委常委决策述论
张皓 ‖ 从北上“敲门”到迎接解放:民国元老颜惠庆的道路抉择
马俊亚 ‖ 清至民国黄淮地区中产缺失与社会衰变
顾建娣 ‖ 拒援临淮:同治二年李鸿章与曾国藩的战略分歧
周倩 ‖ 由“敬”至“用”:《御批通鉴辑览》在清代的社会境遇及变化
张晶萍 ‖ 近代学人观念、身份、范式的代际嬗变——以叶德辉与杨树达师徒为例
黄永年:佛教为什么能战胜道教?
新春“祈福” 限量首发!《佛典浙韵:历史上的大藏经文化》丨黄宾虹旧藏敦煌写经、 历代版刻藏经集结,呈现千年佛典传承脉络!
祝重寿:大唐周昉周家样影响日本佛画
林正秋:南宋杭州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王中旭:唐宋佛画转型
杨冰华:元代西夏文佛经版画对明清水陆画的影响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