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研究团队发表研究成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文摘   2024-11-13 08:58   江西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消化

近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农华/祝荫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 Adv Res)(一区Top期刊,IF=11.4)上发表研究成果。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作为一种持续定植于人体胃黏膜的病原体,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约90%的非贲门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相关。我国是胃癌和Hp感染的“双高”国家,然而Hp感染的致癌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大多聚焦于Hp感染对胃上皮细胞的影响,而Hp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癌变进程中不同细胞的异质性和胃内微环境的变化仍不清楚。

近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农华/祝荫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杂志(一区Top期刊,IF=11.4)上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uncovers cellular complexity and microenvironment in gastric tumorigenesi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Hp感染与未感染的人体胃炎、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组织进行了全面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并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qRT-PCR等试验揭示了从胃炎进展至肠化、胃癌进程中所有细胞的异质性和细胞谱系多样性;重点阐述了胃癌中高度丰富的上皮细胞亚群Tumor-like EPC、纤维化细胞亚群iCAFs和巨噬细胞亚群TAMs的转录表达谱;发现胃癌前病变阶段肠化组织中存在独特的肠上皮细胞亚群,其表达基因显著富集脂质代谢,转录因子HNF4G可能与肠化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文章还分析鉴定了Hp感染与未感染组不同细胞类型表达的显著差异基因,通过CellChat分析表明:相比于Hp未感染组,Hp感染组细胞间通讯更为活跃,TNF、THY1、SPP1等信号网络在Hp感染胃组织显著增强。本文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详细解析了Hp感染相关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为胃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Graphical abstract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李年双副研究员、陈思海主治医师和许鑫博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祝荫教授、刘健平研究员和吕农华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李正荣教授团队在该研究中给予了大力支持。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主要学术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杰青项目以及消化疾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幽门螺杆菌研究团队介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曾为中华消化学会幽门螺杆菌(Hp)学组组长单位,自1988年起系统地开展了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是国内Hp研究开展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单位之一,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团队在吕农华、谢勇、祝荫、舒徐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在Hp感染免疫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Hp疫苗及临床诊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获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十二五"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的课题资助。研究成果先后在《Lancet Microbes》、《GUT》、《Gut Microb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文稿:李年双

审核:刘健平 罗凌玉

终审:祝荫
来源:南昌大学一附院消化科

V言微语
从微生物与健康视角,以小见大,推荐并探讨微生物科技前沿与行业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