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韩维蜜
近年来,数字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数字化转型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会议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总体要求。这为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更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此背景下,各界都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叶红云,就安徽农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进行了深入交流。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党委书记 叶红云
Q
记者:数字化转型是当前金融行业的一大工作重点。请问安徽农信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是如何夯实数字技术底座的?
叶红云:数字化转型离不开顶层设计和不断夯实的数字化技术底座。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先后成立数据治理领导小组,编制全系统五年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新设数据资源管理部,并与头部企业联合成立AI金融创新实验室。这几年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推进适合安徽农信自身实际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企业级数据中台。2023年下半年,我们启动新一代数据中台项目建设。新数据中台按照“统分结合”的系统架构,构建集数据存储、管理、加工、应用于一体的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以省联社为主体、农商银行为补充的两级数据服务体系。在省联社层面,打造“湖仓一体”数据底座,打通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全系统超800TB数据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在农商银行层面,实现83家法人银行数据空间的“租户”化管理,支持各农商银行按需订阅业务发展所需数据,并通过配套的数据应用工具,自助式完成数据分析,提升数据安全性的同时,降低农商银行的用数成本。
二是打造数字化管理工具。去年下半年,我们加快推进企业级数字看板(金农云享管理驾驶舱)的迭代更新,打造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决策支持工具。横向覆盖风险控制、客户营销、绩效考核等领域,对前、中、后台各业务环节进行多维分析和可视化展现,推动经营全链路量化管理。纵向覆盖省联社、农商银行总行、支行网点两级三层组织架构,根据各层级职责分工定制差异化数据服务。推动全系统自上而下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字化工作模式,持续提升全系统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截至目前,管理驾驶舱累计投产600余项业务指标,全系统用户数达到8400余名,2024年10月日均访问达到1700余次。
三是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常态化招聘金融科技人才,持续引进银行同业、高新互联网企业、高等院校等高素质技术人才,进一步充实科技人员、优化科技队伍结构。制定《安徽农商银行系统金融科技专业员工培养方案》,统筹培养金融科技专业员工,通过“上挂下派”,多层级、多岗位实习锻炼,构建复合型人才梯队。邀请科大讯飞、新华三等9家金融科技领域头部厂商相关专家,开展信息科技创新专题培训,深入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原生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趋势及金融业实践经验。
Q
记者: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其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数据保护和利用,促进数字经济的繁荣,各界纷纷采取了多项具体举措来加强数据治理。请问在数据治理方面,安徽农信又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呢?
叶红云: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强治理,完善数据治理制度体系;立标准,制定包含客户、渠道、产品等内容的十大主题数据标准;拓来源,全面引入政务数据,强化与行业平台的对接,探索与相关企业平台的对接,为农商银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据支持。
一是强治理。重点是完善数据治理制度体系。近年来,我们相继印发了数据治理管理办法、监管标准化数据管理办法等,今年又发布了《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数据治理实施方案(2024—2025)》,同时新增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认责管理、数据质量考核、数据指标集等管理制度和规范。此外,开发完善了数据标准管控工具,积极开展标准管理、系统贯标、数据字典比对等工作,全系统数据治理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
二是立标准。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我们自2018年开始推进数据标准建设,制定包含客户、渠道、产品等内容的十大主题数据标准,并在2024年修订发布了《安徽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基础类十大主题数据标准v3.2》。此外,为了规范指标标签管理体系,加强数据与业务融合,我们还制定了《安徽农商银行系统指标标签资产清单v1.0》,建立指标993项、标签210项。依托现有数据平台,汇聚40多套业务系统数据,结合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资产管理、EAST监管报送等系统,形成丰富完整的数据管理应用生态。
三是拓来源。一方面,全面引入政务数据,我们与安徽人社、文旅、农业以及市场监管等省级政府部门建立了数据对接,为农商银行提供了官方权威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强化与行业平台的对接,如百行征信、朴道征信、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安徽联通、安徽电信、安徽航天信息、农信银等第三方数据,数据涵盖了个人征信、通信信息、司法记录等13类共72项外部数据服务,封装各类数据服务接口150余个,广泛应用于客户风险评估、产品设计、员工行为排查等场景。此外,还探索与相关企业平台的对接,如荃银高科种粮一体化平台、徽牛云平台等。截至2024年10月末,外部数据已面向省联社统建系统全部开放应用,42家农商银行自建业务系统接入并使用外部数据。
Q
记者:据了解,安徽农信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实践探索,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您分享一下具体做法。
叶红云:在数字技术落地应用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赋能产品和服务创新、赋能生态体系建设、赋能网点服务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利用新技术重塑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生态。近年来,我们顺应时代趋势,着力推进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应用创新,不断优化服务体验、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经营效率,更加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一是赋能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当地开展差异化经营。据此,我们提出了“做大户数、做小客户”的经营理念,建立有效客户分层体系,通过对客户进行精细划分,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让我们的服务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尤其是在信贷方面,在线上,我们打造了“金农易贷”数字化信贷产品体系,面向个人客户推出“金农信e贷”,面向农户推出“金农e贷”,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兴农e贷”,面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推出“金农商e贷”“金农企e贷”;线下推出面向文旅行业的“旅易贷”、面向民宿经营主体的“民宿贷”、面向粮食领域的“种粮e贷”以及面向肉牛产业的“肉牛产业贷”等。截至2024年10月末,仅“金农易贷”全系统存量授信金额就超过5771亿元,贷款余额突破3610亿元。
二是赋能生态体系建设。线上以手机银行为核心,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为补充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贷款、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等金融场景与衣、食、住、行、娱等生活场景的联合运营。线下以“金农信e家”为载体,在物理网点难以触达的集镇,利用村部、供销社等建成一站式金融服务室7470个,为城乡居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便民服务”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深度融入乡村治理。截至2024年10月末,全省农商银行个人手机银行签约客户已超过2000万户,稳居全省金融机构前列,省内常住人口每3人就有1人开通安徽农金手机银行。
三是赋能网点服务转型。推动营业网点场景化、便利化、智能化“三化”转型,将网点服务延展至客户生活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一方面,全面推广“智能柜+低柜+高柜”协作的服务模式,整合ATM、自助终端、回单机、发卡机、填单机等设备布放,运用厅堂营销PAD,有效发挥柜员和智能设施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提升客户体验和办事效率的同时拓展客户服务场景。另一方面,探索构建“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服务体系,联合安徽省数据资源局把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接入到网点智能设备上,为广大老百姓提供“进农商行一次门、办多件事”的便利服务。目前,我们已完成8个省直厅局的数据接入,实现了社会保障、公积金、房产登记等9大类47项政务服务的线上办理,覆盖2526个营业网点、全面覆盖各乡镇。
Q
记者:风险防控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请问安徽农信在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叶红云:在风险防控方面,我们紧紧把握“数据”和“技术”两只手,推动数字技术与风险防控有机融合。不断开发优化数字化风控工具,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一是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我们2021年投产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建立了全业务条线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不断丰富T+0(当日)和T+1(次日)预警模型库,助力农商银行及时排查并处置潜在风险。同时,改造风险偏好与限额管理系统,实现信贷、存款等关键预警提示精准推送,提高了预警处置效率。截至目前,风险预警监测模型上线321项,系统红橙黄色预警信息总处理及时率达到99.99%。
二是开发智能风控模型。我们2023年建设并推广了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系统,结合行内外数据构建了24类共106个员工异常行为模型,截至目前,共产生5万余条预警信息,转化风险问题647个。今年,我们又融合内外部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客户关联关系及循环交易挖掘模型,辅助农商银行排查疑似关联方和隐匿关联方,阻断股东授信超集中度等违规业务。该模型也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努力打造交互智能、流程高效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更有效率地推进农信机构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安徽农信将继续乘势而上,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努力打造交互智能、流程高效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信机构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12月上半月刊)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