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爸爸带孩子到泰国陪读自己却出家当和尚,他们说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向内求

教育   2024-09-18 16:26   广东  
大家好,新学期开学两周了。在中秋节过后,一切似乎逐步走上了正轨,作为新晋一年级小学生的我们,也摸清了学校的学习节奏和强度,根据学校要求按时完成每天和每周作业打卡,也在匹配补足其他课外的学习内容和兴趣班。
今天一早把娃送去上学后,终于有时间看完了周轶君《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的最后一集,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和思考却久久不能平息,屡次和周轶君一样湿了眼眶。
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时隔五年回归,第二季,我们继续跟着周轶君的视野和脚步,依次走访了“卷王之国”的新加坡、严谨务实的德国、松弛浪漫但从小注重哲学思辨的法国、以及崇尚自然教育,玩得无法无天的新西兰。

最后一集的落脚点在东南亚的泰国清迈,周轶君针对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泰国留学和陪读家庭展开了观察与对话。
来自内蒙的中年男人康伟立带着全家搬来了四季如夏的清迈,他离开了国内便捷舒适又优渥的环境,放弃了房地产行业的全部收入,怀揣着寻找更好、更理想的教育的心漂洋过海,和妻子一起成为了17岁的哥哥和7岁妹妹的陪读父母。
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康哥给出了他心中的定义:按照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近些年来,泰国以其便捷的地理位置、相比英美更有性价比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多元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大量吸引着国内中产家庭“孟母三迁”,也导致了在泰国的“反向留学”——一些曼谷和清迈的国际学校班上一多半孩子都来自中国,很多学校也因此设立了国际生的比例和配额。
多数家长来这里的初心是为了带孩子逃离残酷的内卷,希望以泰国为跳板做过渡,以后进入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差也有清迈大学“保底”。
但人到中年要换个国家从零开始打拼,陪读家长们又要面临和国内社会角色和身份的切割。虽然找到了孩子的教育解决方案,却迷失了自身的身份归属与价值感。
有位妈妈曾经是国内的银行行长和主持人,最终甘愿为孩子卸下所有职业身份和光环,成为一个全职主妇。在她父亲的眼中,这是一个非常成功培养出来的“成品”在“自毁”,不理解也不支持,甚至一度险些断绝脱离父女关系。
而由全职妈妈身份触发的心理危机,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的自我怀疑与否定。
可以从纪录片中很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陪读父母内心的迷茫和焦虑,大家为了走出心理困境,甚至还自发成立了一个类似西方戒酒会的互助小组,几十号中年人定期聚集在一起,思考讨论着陪读的意义和方向,希望互相扶持着度过大人与孩子共同的过渡期。
做社会研究的清迈大学博士牛亚凡也在研究和调查着这些移民陪读家庭,发现家长在做出陪读移民的决定后,并没有预见到未来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抱着一种非常悬浮模糊的美好憧憬,以为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
但家长面临的困境不仅在于国内的经济关系、社会资源无法平移,家庭关系往往也遭受着巨大考验。
父母中一方带着孩子单独在泰国过陪读生活,而且多数是妈妈放弃了国内的事业和未来,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作为全职妈妈的“丧偶式”婚姻并不少见,家长们咬紧牙关,坚信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做出各种妥协和让步。
还有一对致力体育鸡娃的父母,给孩子进行高尔夫球专项培训,希望能够以体育特招的方式进入美国大学。在访谈中也感受到他们的紧绷和焦虑,孩子似乎也并不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和对父母的认同。
周轶君说,总感觉中国人的幸福感是在未来的,似乎当下的忙碌、无聊、焦虑都是未来的某个目标和梦想,但这个终点又会被无限延长和推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迈本地的慢节奏和超强幸福感。相比我们国内父母对于教育和求学的路径依赖,在泰国上学读书并不是所有人生活的必选项,无论什么社会阶层和职业工种,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哪怕是一只野鸟都会有饭吃。
国际学校里,孩子们每天早上也会跟着老师一起冥想,践行学校的12个智慧习惯:
 

不伤害,知道什么是刚刚好,热情,坚持,耐心和宽容,正念警觉,保持冷静和专注,诚实,智慧地使用感官,善良和富有同情心,慷慨,巧妙地利用头脑。

在这种无尽的撕扯和矛盾后,有些家长最后选择看淡一切,最令我惊讶的是一位来自辽宁抚顺的父亲。
曾经在一家机构上班带着两个孩子来泰国读书的他,最终却选择了在清迈禅修、随即出家,每天早上当街化缘做了和尚,他的身份和称号不再是某某小朋友的爸爸,而是“圆满师父”。
在他眼里,这才是他寻找的人生方向:一直以来寻求的好像不在外面,发现其实无论哪种教育和环境,跟孩子的成长固然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大
在他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执念时时刻刻都在,会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期待。
他似乎也道出了这些陪读家长的误区:总以为理想的教育和环境在另外一个国家和环境,换个学校、国家和环境以为就能解决一切,其实不会
家长的迷思都在于假定孩子都是好的,一旦出现与自己想象预期相悖的情况就会陷入痛苦和伤害。
片中有十分有爱的一家人,女儿12岁就被父母送到新加坡留学,现在在养育第三代的问题上也发生了文化冲突和教育观点分歧,有大智慧的爸爸说了这么一段话:对孩子说任何话没用,并不是要说到孩子记住为止,而是说到孩子长大为止”,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职责
而且令人心累却警醒的是,我们对孩子日常耳提面命的要求可能孩子听不见做不到,但对孩子有丝毫的嫌弃怒气和责怪,都会被孩子十分敏锐地接收到并留下心理阴影。
论孩子“好”与“不好”,“乖”与“不乖”都要无条件地接纳、面对和爱。
如果能够看到这个真相,勇敢看自己,才能有特别大的力量。
家长要学会的是先让自己不受伤。
内蒙的康哥虽然未像圆满师父那样遁入空门,但也通过自己的方式看清了内心,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规则,在入世的生活中顿悟出自己稳定的教育观:教育不仅仅再是选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真的教育就在家里
“我找到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应该成为那样的人,我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这些年来,对于教育、对于学校、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和比较着,憧憬着那个仿佛近在咫尺、抓到手又转瞬即逝的彼岸。
包括我这些年在做广东地区的国际学校观察、跟家长进行讨论和交流时,家长们对于好学校的执念却始终挥之不去。
童话《青鸟》的道理在这里再一次显现了:原来真正的青鸟就是家里笼中那羽毛晦暗、不起眼也声音沙哑的小斑鸠。
教育的真谛可能就和幸福一样,就在家里、就在身边,而且即使找到有天也会飞走,只有甘愿把幸福带给别人、用心守住幸福的人,才能感受到幸福。
在我们过往广州的教育线下沙龙中,几位嘉宾老师一直引领我们去思考探讨的,也是让家长们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好学校固然重要,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认知和视野、家庭的教育氛围与资源、以及最重要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这一个个陪读家庭也用他们的苦乐参半的漂泊人生告诉我们:出发后甚至迷路过才知道:原来最好的教育,是向内求。
后借用纪录片中一位女儿写给母亲的信送给大家,可能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孩子,为人父母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写一首歌给你听,来致敬你的阴影,
这世界传颂勇气,而我可不可以爱你哭泣的心。
希望在你哭泣的时候,时刻记得,
并不是只有你的光值得被爱。
当你错,当你笨,当你暗时,
请也一样感受到我的爱。

想要了解更多大湾区国际化学校资讯、进行广佛深地区选校择校、国际赛道升学指导规划、海外留学信息,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我的国际教育家长群。希望能为大家搭建国际教育视野、减少信息差。

微信改版后很容易看不到最新推送
欢迎大家➕关注➕🌟标

END


蒙古族,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旅英工作生活十余年,英国Top10大学国际招生官,跨界媒体人。现定居广州,家有六岁女孩。日常分享大湾区广佛深K12国际化学校、国际教育及海外留学信息资讯

马背上的女超人

国际教育|亲子美育

商务合作添加微信mayauk

相关推荐阅读

暑假扶老携幼去了这个松弛感为0的J人国家,累半死后娃说最大的体会竟然是这个


“成就孩子,好学校为什么重要?”把两个英国顶尖私校女儿送进牛津和UCL的牛娃妈妈这样说


想告别无意义内卷,给娃一个自信快乐的小学生活?可以选择广州这些国际化双语学校



马背上的女超人
大湾区K12国际化学校资讯、国际教育见闻及信息差分享、打造国际教育家长社群,为每一个孩子寻找每一种教育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