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麦克风,一台照相机,一个键盘,一段采访词......没错,这是作为一名石油记者的标配。
说到记者这个行业,是我小时候最羡慕的职业。他们走南闯北,每天都可以遇见很多新鲜事,听不同人讲述着自己的精彩故事,现如今我已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石油记者。
第一次站在镜头面前,第一次深入抢修现场,第一次和劳模工匠握手,第一次被感动落泪。。。那份激动,那份热情,那份执着,成为了一束光,一直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组特别的照片,照片里不是耀眼的明星,也不是美丽风景,而是一双双平凡却又非凡的手。这是一双粗糙有力的手。在抢修现场,它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满是伤痕与老茧,却充满力量。这是一双"传帮带"手,这双手,不知带出了多少个,有着扎实功底和过硬技能的技术骨干,为公司人才强企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是一双精益求精的手。经他记录的电气试验数据精准无误。每一双手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作为一名石油记者,我有幸记录和见证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这些瞬间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我们这座星光璀璨的石化城。
那双“铁人”的手,让我至今都记得他的温度。
5 公斤水压、300 吨每小时的水流量,这样下去会导致多套装置停工,损失不可估量。在公司重整装置循环水线泄漏的抢修现场,建设公司安装公司经理陶志宝眉头紧锁。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下水!进行漏点焊接。”一声令下,他第一个带头跳入了冰冷齐腰的泥浆中,和他并肩作战抢修的员工们也毫不犹豫地跟着跳了进去。泥浆浑浊,根本看不清漏点位置,巨大水压的冲击让人难以站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进行水下焊接作业,这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夜晚的泥浆水,冰冷刺骨,抢修的实际情况和预判又有差距,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他们没有退缩。反而点燃了建设公司这群“钢铁之师”硬汉们,敢啃“硬骨头”的斗志。他们上演了一场激情与速度的时间赛跑,硬汉们一次次的跳入泥浆中,量取管线尺寸,又拖着湿漉漉的工服爬出泥坑,预制抢修工具,就这样不停的在泥浆中跳入爬出,第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差一点,再来,第三次再试一次。就这样反复多次的尝试中。焊接漏点终于被堵住了,他们仅仅用了72 小时,就成功完成了这次带压封堵的抢修任务。
作为一名石油记者,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的震撼了。那个跳入泥浆中的身影,让我想到了铁人王进喜,那一双双被泥浆和汗水浸湿了的冰冷的“铁人”之手,仿佛诉说着石油人不屈的奋斗故事。当劳模陶志宝带头跳入泥浆的那一刻,他的身影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员工们奋勇向前。这些硬汉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让我感受到了石油人身上,那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敢啃“硬骨头”的铁人精神。72 小时的抢修,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而他们用双手铸就了胜利的丰碑。那双被泥水浸泡的“冰冷”的手却透射着内心“火热”的温度,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天帮孩子收拾文具看到桌上的一把尺子,我的耳边响起了符师傅的话语,“雪飞,这把钢板尺,伴随着我‘东征西战’几十载,别看它锈迹斑斑,但在检修装置现场,那可是我的‘好帮手’。”符江红师傅一边嘱托一边将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伙伴”交给了班组里年轻的业务骨干。符江红师傅是建设公司安装公司张荣才班组里一位专业技能强、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宝藏师傅,刚才的那一幕是符师傅即将要离开奋斗了20多年的工作岗位,再和班组员工告别时的场景。
在采访符师傅的时候,被他身上那种深深的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热爱所打动。看着那把褪色的钢板尺,仿佛能看到符师傅几十年来在检修现场忙碌的身影,那把褪了色的钢板尺不仅仅是工具的传递,更是一种石油精神的传承和一种使命的交接。
作为一名石油记者,我追寻光,发现着开拓者闪光的瞬间;我记录光,描绘着奋斗者耀眼的身影;我传递光,铭刻着创新者奉献的精神。我将继续见证石油故事,书写行业辉煌。在光的指引下,用镜头定格拼搏瞬间,用文字传递石油力量。让我们共同见证石油人的荣耀,为石油事业的璀璨未来,我将会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编:金 雪
制作:韩 蔷
审核:吕风巧
监制:朱海兵 王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