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维彪:铁梅精神熠熠生辉

企业   2024-11-14 16:30   甘肃  

大家好!我是来自油品调合中心(国储公司)的宣传干事齐维彪。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32号罐清罐检修项目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23年的那个夏天,公司正式启动装置大检修,我们企文科成立了宣传报道小组,对中心各检修项目进行深度的跟踪报道。而我入驻的项目就是原油32号罐清罐检修作业,正是那一次的驻扎采访经历,让我见证了苦干实干的“铁梅”精神在新时代的再次绽放。现在想来,原油32号罐清罐的一幕幕依旧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清楚的记得,6月8日,32号罐临时追加10万吨原油储存任务,清罐工作不得不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各级领导多次来到检修现场进行视察,原本如火如荼的清罐现场形势也变得紧张起来。在这紧张的环境下,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感动的画面。

55岁的老班长梁兴忠走向车间主任说:“主任,我老梁一辈子没求过人,这次我求你,就让我加入清罐突击队吧。”主任:“梁班长你都55了,有我们年轻人呢,你就在外面做做后勤工作吧。”老梁说:“我是个党员,我退伍后在原油车间干了一辈子班组长,我哪有不进去的道理呀,再说我的组员们都在里面,我老梁不想当个逃兵。”是呀,不让进是组织对老梁的人文关怀,必须进却是梁班长的责任与担当。在梁班长的再三恳求下,主任同意了他的请求。事后我问梁班长:“你多次赵主任,一定要进去吗?”他说:“这里是我的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也是我战斗了一辈子的地方,我不想在我快退休的时候留下遗憾。”说完,他毫不犹豫地套上防护服,毅然决然加入了清罐行列。看着他们排队进罐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在159卸油台战斗的铁梅班,面对困难,她们也是毫不犹豫地用身体去堵从油管里喷涌而出的油浆。两幅画面何其相似,这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铁梅”精神嘛。

或是被氛围所感染、或是作为一名宣传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我想把储罐内部的真实现场还原给大众,但由于设备受限,不能用镜头去记录罐内的场景,所以我穿戴好防护用品,我要用亲身经历去记录的当时储罐内真实的画面。天气燥热,在总高只有1.6米的狭小空间内,阵阵热浪袭来,似乎连呼吸都是天大的恩赐,脚下的油泥很滑,加温盘管盘根错节,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腾挪,在昏暗的空间内大家摸索着站成两排,在人孔内外两侧搭建起了一条“人形履带”,以接力的方式将油泥袋向外传递,100袋、500袋、1000袋,现场没有人喊累,没有人叫苦,只能听见油泥袋交接时的号子“一二、一二”。尽管双手已经充血肿胀,手指无法正常抓握,但罐内的人依然把油泥袋捧在怀里向后交接,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那就是尽快完成储罐油泥清理,保证32号罐能够按时交付生产。

从储罐出来后,我看见了大家就像一个个新鲜出炉的黑煤球,累到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虽然体力透支,但却仍然充满激情,因为对他们来说,努力付出带来的满足感足以抵消疲惫。我看见新入职的“00后”周海伟刚出人孔就累瘫倒在地上,周围的人急切一拥而上,在帮海伟脱防护服时发现,他的全身衣服都湿透了,雨鞋里,防护服里的汗水哗啦啦往下流。事后我采访到小周:明明都已经那么累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他笑着对我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见大家都在拼了命的干,我也就跟着干,我不能成为拖大家的后腿,我不想成为累赘。”讲真的,那一刻,在小周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梁班长、铁梅班、看到无数调合人的影子,我看到了“铁梅”精神的赓续和传承,在困难挫折面前“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风险挑战“扛得住”,这就是我们的苦干实干的铁梅精神。

就这样,10立方米、1500吨油泥。我们仅仅用了44天,圆满完成清罐任务,我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用行动书写了“铁梅”精神新的传奇。

时过1年,再回头看32号罐清罐工作,我们就是完美的完成了一次检修任务。但我认为苦干实干的“铁梅”精神永存。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兰州石化人的骨子里,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即使时代更迭,我们兰州石化人依然有底气、有信心、有决心去战胜挡在我们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去实现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的美好愿景。

作为一名基层的石油宣传人员,我庆幸自己能够记录这个时代,能够传播铁梅精神,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用笔尖与镜头带领大家去见证这一时代的伟大,去发现一线的人情冷暖,去体验平凡静默后的感人肺腑,去把更多不为人知的好故事带给大家。

责编:金   雪

制作:韩   蔷

审核:吕风巧

监制:朱海兵   王银录

兰州石化
在这里,掌握大事小情,读懂兰州石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