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名校月考试题古代诗歌鉴赏汇编(有详解)

文摘   2024-11-22 21:38   安徽  

敬请关注公众号,需要Word的微我      

01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疑问起笔,惊喜之态溢于言外,紧接着诗人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可知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

B. 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

C. 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画面,将“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古朴“寒山秋涧”图。

D. 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对作品展开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以独特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自然流畅。

16. 《书论选读》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深刻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根据此评价,简要分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答案】15. C 16. ①颈联使用比喻。用“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比喻怀素草书的点、竖和弧钩的笔画,形象表现了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

②用字精炼,富有表现力。如“怪”字写出草书运笔的狂放不羁、富有个性,“奔”“挂”则写出笔画之间流淌的气韵以及用墨的饱满劲健、酣畅淋漓。

③尾联采用虚写的手法。诗人想象如果把屏风放在水边,屏风上的字迹都会化作蛟龙游走。想象奇特,突显草书笔势的迅疾、笔画的盘曲和气韵的生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构成一幅古朴的‘寒山秋涧’图”错误。本诗题目中有“草书”,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为怀素的草书。诗歌的颈联上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下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上下两句通过对怀素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狂放、豪纵的书法气度,可见不是写景,是以比喻修辞,写草书的特点。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炼句能力。

①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画,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挂在古松上。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画比作正在向秋涧奔走的怪石,把竖和弧钩比作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形象生动,体现其狂放、豪纵的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形象表现了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

②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其中的“奔”“挂”两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挂”字,充分展现了怀素草书中笔画之间蕴藏的生动气韵。此外,形容词“怪”也独具特色,“怪”字突出怀素草书书写运笔的与众不同,极富个性魅力。

③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是说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由此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这两句诗歌作者没有再直接对书法作品进行写实描写,而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以神奇的想象结尾,想象奇特,突出书法作品笔走龙蛇的草书特点,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02(江西稳派上进2025高三11月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马诗(其十)

李贺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杜甫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①榜:船桨。②神骓:乌骓马,项羽的坐骑。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他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将马赠给乌江亭长。③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④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⑤浮云、龙种、骕骦都是骏马名。

15.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催”字暗含情势危急,李诗首联写项羽将乌骓送与他人后,骏马迎风哭泣的情景。

B.“泣向风”突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诗人对项羽英雄末路境遇的悲怜。

C.杜诗首联写秦州之地适宜牧养良马且马的数量众多,为颔联的战争结果作了铺垫。

D.杜诗的后两联写出了骏马的坚韧,这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蕴相似。

16.两首诗的结尾两句都写到了马,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又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C[解析]“为颔联的战争结果作了铺垫”错误,杜诗颔联写的是唐王朝军队在战斗中惨遭失败,首联中的“宜天马”“万匹强”与之形成对比,而不是为后文的战争结果作铺垫。

16.[答案]手法:两首诗都使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托物言志,借骏马抒发自身的志向。(2分,考生若从“拟人”等角度分析亦可)

思想情感:李诗借项羽兵败,乌骓再难遇项羽那样的英雄,表达了诗人渴望得遇知音,得到重用的愿望,以及对项羽的敬仰、同情之情。(2分)杜诗借垂垂老矣的骏马在苍茫天地间发出哀鸣,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2分)(意思对即可)

03(江苏2025高三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身没兰闺道日明,郭南寻得旧池亭。

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

四望月沉疑掩镜,两檐花动认收屏。

至今乡里风犹在,借问谁传义女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义女香消玉殒在高洁如兰的闺房中,但她表现出的道义却日益光明伟大。

B. 城南有义女旧日的住所,无论诗人还是商人,都驻足为四周的景物感到凄凉。

C. 义女所在之地乡风今不如昔,因此也没有人想到为义女写一篇墓志铭传颂她。

D. 前人评价“许浑千首湿”,即他诗几乎都写到了风雨,但此诗不具有这种风格。

16. 《丁卯集笺证》评价道:“此诗题义女,未详义女实行,虽系空写,然俱蕴藉。”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3.此诗虽未详写义女具体事迹,但通过描写义女亭周围景物及诗人、贾客的情绪从侧面 烘托义女,写法含蓄有韵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具艺术感染力。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暮山、秋草、月影、花动等自然景物,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愁绪和思念之情。诗人 追忆义女,感怀昔日的高洁与美德,尽管详细事迹未显,却以蕴藉含蓄的笔触表达了对义女的敬仰和怀 念。全诗风格细腻,却又并非许浑惯有的风雨风格,给人以悠远的思索与无尽的感慨。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乡风今不如昔,因此也没有人想到为义女写一篇墓志铭传颂她”错,“至今乡里风犹在”表明至今乡 里风犹在还是那样,并没有今不如昔的表述;“借问谁传义女铭”是与前句连接的,乡里风气还是那么 好,是谁在传颂义女的道义,为她留名?这里的“铭”并非“墓志铭”,而是指颂歌之类。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未详义女实行”指的是诗歌并未具体写义女的事迹,因此叫作“空写”;“俱蕴藉”是说写法虽 然含蓄,但意味深远,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有感染力。 那么,诗歌没有写义女的具体事迹,写了什么呢? 首联后句“郭南寻得旧池亭”写了在城南找到了义女亭的遗迹。古代女子地位不高,能够为一女子建造亭 子,表明她一定有值得人们纪念的地方,这就激发读者联想,这位义女何许人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人 民纪念她》 颔联“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暮山碧”“秋草青”写的是义女亭周围的景物,义女亭周 围有高山,有青草,虽然已是傍晚,但山峦依然苍翠;尽管已是秋天,但秋草依然青青。景物呈现出一种 生机与活力,烘托了义女的形象;而诗人的“愁”和贾客的“怨”则是人物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因义女而起,同样从侧面烘托了义女的形象。 虽然诗歌没有正面直接写义女的事迹,但从以上分析可见,侧面烘托的手法更含蓄而有韵味,反而激发读 者的联想,更有艺术感染力。

042025高三山东中昇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唐代]

郑公樗②散③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④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①郑十八虔(qián):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②樗(chū):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此指无用之才。

③散:指无用之才。

④万里:指台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作者写郑虔已经两鬓斑白,往往借酒消愁,自称是老画师,可见他年老而不得志。

B.作者虽和郑虔是好朋友,但不虚美不掩恶,直言他老而无用,侧面体现了二人关系亲密。

C.郑虔因身陷叛军的缘故而被朝廷定罪,作者认为他被定罪过重,因而对朝廷颇有微词。

D.路途遥远,朋友老去,作者担心一别就成永诀,可见二人友谊之深,不同于一般的送别。

16.明人顾宸在《杜律注解》中说,“古人不以成败论人,不以急难负友,其交谊真可泣鬼神”,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15.B(3分)

16.(6分)

(1)郑虔安史之乱中陷于叛军,平叛后被朝廷定罪贬谪台州,这是其仕途之“败”。(1分)作者并未因此而否定他,而是认为朝廷定罪不公,(1分)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功过不分、处分过重的愤慨之情(1分);郑虔被贬台州,仓皇上路,这是其人生之“急难”。(1分)作者没有因此对老朋友避而不见,却因没有当面送别而遗憾,甚至希望与他九泉之下继续交友(1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真挚友谊及暮年贬谪的同情。(1分)

05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二首(其一)

陆游

门巷萧条秋色深,黄花始欲慰孤斟。

久贫自笑不妨乐,过足固知非所钦。

琴调已忘还渐省,诗联未稳更长吟。

吾儿西上无多日,安得相从老故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萧条的门巷说明居所简陋,少有人至,又是深秋时节,更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

B. 第二句将菊花拟人化,与刘克庄的“若对黄花辜负,怕黄花、也笑人岑寂”有异曲同工之妙。

C. 颈联中,诗人表示自己弄琴弹唱、炼字作诗的技艺都不够精湛,最后放下古琴练习,专注吟诗。

D. 本诗作为秋思诗却有不同于寻常秋思诗的丰富内涵,情感层层深入,语言明白流畅,堪称佳作。

16. 本诗富含人生智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3.①乐观豁达。居所萧条清冷,却能以菊花为伴,自斟自饮。 ②知足常乐。长久的贫困并未让他失去快乐,深知过度富足不是自己的追求。 ③不断追求与自我提升。诗人提到自己的琴艺和诗艺都还有待提高,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 ④亲情深厚与归隐愿望。对远行儿子的深深思念,以及希望和儿子一同归隐山林。

【解析】

【导语】陆游通过描绘萧条门巷与黄花孤斟的秋景,表露出诗人在贫困中的自我解嘲与乐观心态。诗中展 示了因贫穷而淡泊物质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艺术追求的坚持,虽自感技艺欠佳,但不懈于诗文创作。同 时,诗末流露出对儿子及故土的思念,内蕴丰富,情感深沉,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展现出陆游特有 的洒脱与人生智慧。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最后放下古琴练习,专注吟诗”错。诗人虽称自己“琴调已忘”,但“还渐省”意为渐渐回忆领悟琴 调。“诗联未稳更长吟”表示虽然诗句未能成熟,但仍然细细推敲,继续吟咏。这里没有说放下古琴练 习,专注吟诗,而是表达了对琴诗技艺都有所追求,并不断努力提高。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乐观豁达。诗中首联“门巷萧条秋色深,黄花始欲慰孤斟”描绘了居所的萧条与秋色的清冷,但诗人并 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以黄花(菊花)为伴,自斟自酌,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了诗 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精神。 ②知足常乐。颔联“久贫自笑不妨乐,过足固知非所钦”中,诗人表示长久的贫困并未让他失去快乐,他 深知过度的富足并非自己所追求。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 视。 ③不断追求与自我提升。颈联“琴调已忘还渐省,诗联未稳更长吟”中,诗人提到自己的琴艺和诗艺都还 有待提高,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努力。这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断追求的精神,也启示我们在 生活中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④亲情深厚与归隐愿望。尾联“吾儿西上无多日,安得相从老故林”中,诗人表达了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 深深思念,以及希望与儿子一同归隐故林的愿望。这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深厚情感,同时也透露出 一种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06湖南省金太阳2025高三阶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东郊作

皇甫冉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注】①此诗为皇甫冉接到皇帝征召的诏书时所作。②庐岳高僧,本指东晋高僧惠远。茅山道士,原指道家始祖陶弘景。此处指僧、道方外之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秋水、寒松意象,描绘了诗人悠闲观水、卧对寒松的隐退生活。

B. 颔联化用典故,用“留偈别”“寄书来”写出了朋友对诗人处境的关心。

C.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燕知秋社将至而南飞,秋菊在重阳节时冒雨而开。

D. 尾联“浅薄”一词言才疏学浅,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

16. 面对皇上的诏书,皇甫冉心情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首联写退隐后的悠闲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

②中间四句,借友人、燕、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

③结句“临岐自迟回”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

07(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5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隐者郊居

陈师道

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

不谓江山开悒快,正缘风味得淹留。

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

小摘自锄稀莱甲,旁观虚作不堪忧。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写隐者住处,与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的意境基本相同。

B. 隐者留居此地并不是因为有优美的山水可以解愁,而是因为此地风味适合心意。

C. “谈笑”“献酬”等词写隐者以诗会友的生动场景,表现出隐者对友情的珍视。

D. 尾联将旁观者与隐者比较,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忧虑。

16. 首联是如何刻画隐者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

15. D

16. ①出句通过描写居住环境来侧面烘托隐者形象,隐者住处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 “度双沟”才能到达,幽静而隐蔽,写出隐者与尘世的隔绝;②对句直接展示隐者形象,隐者虽然年事已 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

【解析】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隐者的居所和生活情趣,通过高耸的居所和开阔的视野,刻画出胸怀天下、气度不 凡的隐者形象。隐者选择居于此,不仅因山水美景,更重在风雅之趣。诗中一面描绘隐者以诗会友、怡然 自得的生活场景,另一面通过对比,揭示旁观者的忧虑,从而反映出隐者自给自足的逍遥自在。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错误,尾联主要写出了隐者田园生活的愉悦,而 旁观者即使“虚作”也难以理解,为隐者担忧。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通过对居所和隐者气质的刻画,将隐者的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 首先,“缭绕度双沟”是写居所高斋的环境特点: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度双沟”才能到达。高斋 的描述体现了隐者居处的幽静而隐蔽,契合其隐逸的身份,用环境侧面烘托了隐者与尘世隔绝的形象。 其次,“老气轩昂盖九州”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隐者具有超凡的智慧和从容不迫的气质。这种 气度体现了隐者虽然年事已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表现了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 度,属于正面描写。

08四川成都2025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过胡山眉

吕留良

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

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

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

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

[]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再到准备共游山中的过程。

B.首联写友人对自己来访有意外之喜,含笑相迎,此举体现了友人待客的真诚热情。

C.颈联选取了喝酒、饮茶、梦里书声等生活细节,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D.尾联中“亿千峰子亿千身”运用夸张手法,表示要遍览群山,足见诗人游兴浓厚。

16.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

15. B(“谁传消息漏行春”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说明主人对作者的拜访并非意外,而是有所意料和准备)

16. ①屋角有梅,墙头见山,环境之幽体现主人性情之雅。②疏梅避俗,以花喻人,体现出主人志趣高洁。③乱山窥人,用拟人的手法烘托主人热情好客。(每点2分)

092025届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题。

古田县行览呈刘无竞

戴复古

客游花县自逍遥,百里风光在两桥。

语出桑阴鸠妇喜,身穿麦秀雉雏娇。

青山一任云来去,绿水多为风动摇。

上下相安长官好,野亭闲坐听民谣。

【注】①刘无竞,即刘克逊,当时的古田县县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逍遥”写内心的畅快,“风光”写景致的优美,首联即给人轻快明朗的感觉。

B.斑鸠在桑树间鸣叫,野雉在麦田里穿梭,视听结合,营造了生机勃勃的场景。

C.白云舒卷、绿水荡漾,再加上鸟语花香,赋予了诗歌鲜明的色彩美和动态感。

D.本诗以记叙为主,虽较少涉及对百姓的描述,却让读者感受到百姓的生活状态。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闲坐听民谣”与柳永《望海潮》中的“乘醉听箫鼓”,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15.答案 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 “以记叙为主”说法不当,本诗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中间两联属于对景色的描绘,应是“以描写为主”。

16.答案 ①同:都表达了对所咏之景的喜爱之情和作者在此景中内心的愉悦与自在,以及对官员治理有方、百姓生活安定的赞美。(2分)②异:本诗以田园风光为背景,反映了诗人闲坐野亭、聆听民谣的闲适与美好。柳词以繁华都市为背景,抒发风流潇洒的情怀,反映的是对都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前出塞(其三)

杜甫

磨刀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注]①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呜咽水,指陇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册。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十八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以示旌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典,“呜咽”一词写流水声之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战士在河边磨刀,河水被鲜血染红才知道刀刃割伤了手,这一细节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

C.颈联直接抒发了战士以国家为重,决心报国,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

D.尾联写出战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怀,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16.“心绪乱已久”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C【解析]“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理解错误。颈联虽然表现了战士决心报国,但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悲愤哀怨之情,只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有所取舍,

16.①写出了战士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心神不宁、思绪纷乱的状态,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给战士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与画面感。②承接前文“欲轻肠断声”,进一步展现战士内心的痛苦;又为后文“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中战士虽心绪纷乱但仍决心许国的情感转变做铺垫,使诗歌的情感发展更加自然流畅。③直接表达出战士内心的愁苦与烦乱,也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战士们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悲悯。(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学生围绕内容、结构、情感、艺术效果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智慧星语文
个人创作,语文教案与课件,语文知识,语文经典习题,习题详解,高考辅导,作文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