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安徽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文摘   2024-10-15 14:46   安徽  

敬请关注公众号,需要Word的微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文艺作品、战争遗址、革命根据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当前,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体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信息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和把关能力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新背景下,要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就必须善于在新媒体平台中,找准传播的突破口,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这个宣传主阵地。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平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但是纵观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实践,传播实效并不理想。一是许多红色网站的建设具有偏颇性,要么一味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网站建设太过严肃,理论性太强,要么过于娱乐化,过分注重红色文化的商业价值。一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新阶段,大多数红色文化传播者还习惯于传统电影、电视、报纸的传播,对新媒体平台了解不多,不能很好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新瓶装旧酒。

面对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提出应对之策,以此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播发展。

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要与时俱进,以内容为根本,在新时期要持续创作出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感染力强的作品,讲好红色故事。只有实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让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红色文化作品受到新时代读者的欢迎,才能使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人们希望除了传统的参观之外,能增加旅游的体验性与互动性。因此,可运用现在流行的VRAR技术,增强人们的体验性、互动性。

动漫作品深受儿童和青少年的喜爱,可以充分开发具有红色文化元素的动漫作品,作品以红色故事为背景,在总体风格设计、人物造型、场景设置等方面,做到符合动漫传播的规律,让青少年喜欢上红色动漫,做到娱乐与教育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于手机平台发展而来的“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红色文化应该借助这些微平台,积极进行微传播。同时,注意收集广大受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保持红色文化持续的感染力。

(摘编自肖灵《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探析》)

材料二:

1938年,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上海以《西行漫记》的名字被翻译出版。虽然《西行漫记》的主要内容来自陕甘宁边区,但上海在该书传播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红色文化成功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引领时代精神、自带强大的生命力,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差异化和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固守红色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同时也要总结经验、继续推动有差异化和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在当时,《西行漫记》的翻译出版是相当困难的,为了翻译此书,译者们不收分文,加班加点地完成书稿翻译工作。当时资金缺乏,无力支付印刷工人的工资,工人们不计报酬立刻开工。出版后的几个月,该书就多次再版,此外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翻印本或抽印版。比如战士出版社改名为《西行散记》《西北新社会》;上海明明书店取名为《西北角上的神秘区域》……还有一些书店抽印了《西行漫记》中关于毛泽东、红军战士的部分内容。

《西行漫记》的出版让上海这一“孤岛”成为进步思想传播的中心。继《西行漫记》之后,《鲁迅全集》《列宁选集》等书相继问世。一些已经撤往大后方的进步出版社纷纷回到上海设立分社,陆续发行了《资本论》等一大批马列著作。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所说:“在人们政治上陷入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西行漫记》就像烟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虽然《西行漫记》的主要内容来自陕甘宁边区,但上海在该书的传播方面功不可没。在同一历史时期,大城市和边区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94910月之前,红色文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封锁和打压的文化,但是,红色文化并没有因此被剿灭,这主要是由于红色文化基因自带强大的生命力。同时,红色文化起到了引领时代精神的作用。《西行漫记》描绘了一个与国民党治下完全不同的红色中国的真实状况,揭示出未来中国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因此激发人们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行漫记》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成功传播的道理仍可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摘编自沈冰清《从〈西行漫记〉的出版看红色文化的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既包括革命文物、文艺作品等,也包括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在传播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建立的新媒体,具有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特征,如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等。

C.当前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实效并不很理想,问题主要在于某些红色网站建设过于严肃,一味强调教育功能,以致缺少吸引力。

D.《红星照耀中国》在上海翻译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与共产党推动的差异化和针对性传播策略密切相关,这种做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媒体平台占领了宣传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找准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突破口,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B.《西行漫记》在出版发行后的几个月内就多次再版,还出现了不少的翻印本、抽印本,由此也可看出这本红色文化书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C.材料二中引用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有关《西行漫记》的言论,既承接了上文,使论述语言更加生动,又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D.材料一、材料二在行文中论述的核心话题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现实针对性,但两则材料在论述的角度、侧重点方面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中心论题的一项是(3分)( )

A.游戏《大抗战》既包含了著名战役、抗战名将,又展示了经典战法等红色文化元素,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依据战场情况合理安排战法。

B.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存储有25万烈士的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400多张烈士图片,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江西革命英烈。

C.井冈山时期、苏区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的红色革命精神,留下了大量红色遗产,值得今天深入挖掘。

D.在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时,游客戴上特制的设备,在虚拟世界里可以看到当年开会时的一些人物和场景,现场环境逼真,让游客感觉到仿佛置身其中。

4.材料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的观点。(4分)

答:______

5.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拟举办主题为“重走长征路·传播红色文化”系列活动。请你以该活动为例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应如何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播发展。(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个太阳

江洋才让

呼啦啦,风好大,差点吹走孩子手里的篮球。草们被吹得迎风招展,嘴里的话被撕碎,纷纷扬扬。孩子还是没想到,山顶的风竟然这么大,竟然薅走了羊子身上的一些羊毛。同时还把孩子手里的篮球吹落在地。那一瞬,真是惊心动魄。心跳好像是随着篮球弹跳的节奏,一下一下,眼睁睁地看着篮球顺着山沟滚了下去。山顶上的时间忽然在那一刻停止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孩子才将自己的声音喊了出来。羊子们也将自己的声音喊了出来。草们已经顺着山沟往下走了。这时候,孩子走在了头羊的前头。头羊率领羊子们在后头跟着。羊子们排成一条长线。大家的目标一致:找回那个篮球。篮球很可能已经滚到山沟的底部了。要知道,山沟很明显地展示着去路。沿着山沟往下,再往下,直到山沟消失,那里该是什么就会是什么。孩子心里的想法像是涌上来了,山路陡峭难走,手时不时抓住突兀嶙峋的山石,脚踩住实土而不要踩住虚土,山沟里的砾石在脚下咔咔咔地流淌。鞋子里的脚板子不要打战。鞋子里的脚丫子不要出汗。孩子突然摔倒了,还好他抓住了灌木斜伸过来的枝条。他看到自己的左手蹭烂了,血,一点一点地渗出来,而后滴落在砾石上。一块砾石变红了。两块砾石变红了。三块砾石变红了。孩子用舌头舔去手掌上的土,用嘴对着伤口使劲地吮吸,然后,把一口带血带泥的吐沫吐到山石上。山石立时开出红艳艳的花朵。

突然,他愣在了原地。草们也愣在了原地。羊子还来不及反应,就看到孩子蹲下来,山沟到了这里竟然变成了左右两个山沟。左边的山沟略高一些,当然也是一个从高点往下的回落。右边的山沟低些,孩子觉得篮球不该是向左边滚动,而是向右,低一些的山沟像是张着嘴渴望吞掉什么。越往前这种感觉越强烈。当然,篮球不会留下滚动的痕迹。要知道留下痕迹往往比不留痕迹更容易寻找。这句话当然是阿爸说的。阿爸好像走在前面,时不时回头,嘴里喊着,只要顺着地势走,不一会儿,就会到达沟底。阿爸说着说着就不见了。孩子这才明白已经到达山沟的底部了。风吹着孩子的后背像是在推他。当然,不是什么大风。离开了山顶,风的脾气变好了,像是一个朋友,正不遗余力地帮助他。

往前走,一座土房连带着院落嵌在山根。院落里的两棵大树闪动的叶片,像是铜匠锤出来的,哗啦啦一片铜音。他看着院落,目光又落在了院落前的草地上,两匹马在那儿静静地吃草。真是不管不顾,一副一切与己无关的样子。一个中年妇女靠着一棵树,转过头看向孩子。孩子走过去,中年妇女走过来。孩子的身后是三四十只羊。中年妇女的身后是一黑一红两匹马。羊子们安静极了。两匹马也沉浸在自己的时光之水里。

还是孩子先开了口,阿佳,你看到一个篮球从这里滚过去了吗?中年妇女没料到自己耳朵里进来的是这样一句话,便答道:没看到,也许是我没留意,如果一个篮球从这里滚下去,就像一只兔子窜过,很容易被忽略的。孩子忽然指着女人身后的那棵树,你骗我,明明你已经把我的篮球用刀剖开,做了喂马的饲料袋。你看,那树枝上挂着的不正是我的篮球嘛!孩子一屁股坐到了草地上,双腿紧张地蹬了几下。草们顺着孩子的目光看过去。羊子也顺着孩子的目光看过去。真是这样,树枝上挂着用篮球做成的饲料袋在风中轻微地晃动。中年妇女也晃动着脑袋。不一会儿,她把树枝上的饲料袋拿过来,同时又在大树的背后取出来两个饲料袋扔到孩子脚下:这可不是你的篮球,这几个饲料袋去年就有了。一件事在确认之前,最好不要瞎说。草们最先围拢了过来,头羊也靠过来,孩子镇定自己的情绪,定睛细看,不是,不是,不是。孩子嗫嚅着站起来,中年妇女像是安慰似的又说道,不就是一个篮球嘛,丢了就丢了,让你阿爸再给你买一个。草们知道,羊子也知道,篮球对于孩子有多重要。如果问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有多重要,听他的名字就知道,孩子的名字叫尼玛。尼玛?对了,太阳的意思。草们被点燃似的喊着,除了天上的太阳,尼玛是我们的第一个太阳。羊子们也开始说起来,头羊是我们的第二个太阳。孩子默念着头羊的名字,黑头尼玛羊。这是阿爸给它起的名字,它当然是第二个太阳。那么第三个太阳就是篮球。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拉了一下中年妇女的手,这不仅是道歉,而且在表达亲近之意。嘴里不断说着,这个篮球可不是一般的篮球,阿爸说过,他把希望放到篮球里了。希望?中年妇女听了,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不能没有希望。没有希望那我们还活个什么劲。快走,快去找你的希望,不要在这儿待着浪费时间,干正事要紧。

孩子在前面走。羊子们紧紧地跟随。草们简直就跑疯了,一下子跑出老远,过电一样讲着找寻篮球的事。一下子整片草原的草们都知晓了。一切都静了下来。石头们不再为了翻身憋着气。头羊把羊子叫过来,围拢在孩子的身旁,顺着地势继续走。很快,草原平坦了。比孩子撑开的两个手掌还要平坦。目光不断在搜寻。快看,篮球就在那儿。草们早已等在那里,将篮球围着,闪着光,召唤着孩子的眼睛。孩子把篮球抱起来,贴在脸上,而后拍到草地上。篮球跳起来,他也跳起来。然后是一个转身,再一个转身。突然,孩子停下来,他看到一株高大的向日葵突兀地站在那里。它高过孩子的头,孩子近乎是仰望。孩子不明白一株向日葵怎会长到草原上,这并不多见。碧绿的叶片托举着黄金的盘子。金黄的叶片是散射的光芒。孩子惊呼,快看,第四个太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篮球被风吹跑后,羊们跟随孩子沿着陡峭的山路去寻找,突出了羊们已被孩子驯服。

B.当山沟变成左右两个山沟时,孩子没有发现篮球滚动的痕迹,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C.第四段孩子与阿佳的对话,展现了孩子由希望到伤心再到绝望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

D.找到篮球时,孩子格外地兴奋,把篮球“抱起来”“贴在脸上”等体现了他对篮球的珍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既表现了山顶的自然环境,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孩子寻找篮球时的执着。

B.小说中“一件事在确认之前,最好不要瞎说”可以看作阿佳批评孩子的话,也可以看作叙述者对事情进行的评价。

C.小说中“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拉了一下中年妇女的手”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孩子向中年妇女表达歉意时的腼腆。

D.小说主要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展现了孩子、草们、羊子们等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对各形象的“内心世界”有所了解。

8.“篮球”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物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

9.本文呈现了一定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泰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节选自苏轼《论养士》)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以齐、楚、燕、赵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皇初A欲逐BC用李斯之言D而止E既并F天下G则以H客为无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各安其处”与《大学之道》“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不同。

B.而,但是、却,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和意思不同。

C.以为,认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以为”意思相同。

D.“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与《鸿门宴》“得复见将军于此”的文言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有众多门客,张耳、陈余、田横等也门下宾客众多,可以看出养士之风在历史上一度很盛行。

B.秦朝的变乱形成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将优秀卓异的人才遣散还乡,犹如将虎狼放归山林却使它们饥渴,对国家造成危害。

C.苏轼对先王之政给予肯定,认为古代君主在治国时,依靠的是礼乐教化等“道”,这是秦朝、汉朝时期的统治者难以达到的。

D.苏辙认为,诸侯国应该厚交韩国和魏国,让齐、楚等四国去帮助韩、魏,使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而挺身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译文:______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______

14.两则材料中,苏轼分析了六国得以久存的原因,苏辙则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嘉定十七年(1224年),刘克庄为建阳令,建阳在当时属荒僻之地。②莓苔:青苔。一说指生于阴湿处的地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看见落梅而伤感,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迁客”“骚人”相对,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C.“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以“落梅”为题但通篇不着一“梅”字,不落俗套,主要通过叙事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6.诗歌尾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山途中,小刚看到太阳从云海中升起,耳边似乎听到了天鸡的鸣叫,不禁吟诵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2)人有“贤”“愚”,《〈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主张要虚心地向贤能的人学习,说道:“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在说修身的重要性,强调无论地位高低都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正午时分,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还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

“夏”,有长大的意思;“至”,为事物发展到极致,相当于“最”。夏至是盛夏的起点,火热是盛夏的主旋律。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地表从太阳那里获取的热量最多,但为什么(甲)?原来夏至时节,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会继续趋热,直到气温达到峰值。

夏至过后,三伏不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乙),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就要到了。此时的炙热,是煎熬,也是馈赠,正如农谚说:“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夏日,很多人喜欢   A   时对着空调猛吹,殊不知在出汗后遇冷风直吹,人体毛孔会关闭,寒气易郁结体内,造成暑湿感冒。①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②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③这些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空调病”。④预防“空调病”要定期清洗空调,⑤每年建议请专业人员彻底清洗、检修空调。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古代,扇子成为古人夏日解暑   B   的物品。古时在夏至日,民间有女子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的习俗,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以消夏避伏。

夏至已至,盛夏已来。夏至的清晨,朝阳如画,展现出自然的繁荣和昌盛……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______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______

22.请仿照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两句话。要求:以“夏至”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贴切,语意完整连贯,结构大体一致。(4分)

答: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革命文化单元。从《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英勇跋涉,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骄傲宣言;从《大战中的插曲》展现的人性光辉,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呈现的为民情怀,这些经典篇章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更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请以“民族复兴之光”为主题,结合上述任意一篇或多篇文章中的内容和精神,并联系自身学习成长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问题主要在于⋯⋯错误,文中还说到了其他原因。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A项,变未然为已然。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一论述的中心论题是新媒体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C项说的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不同红色文化,与材料一论述的中心论题无关。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答案①第一处,“新瓶装旧酒”论证了在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形式与内容脱离,内容缺乏创新。②第二处,“酒香也怕巷子深”论证了以《西行漫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虽具有强大生命力,但还需要有好的传播途径和策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答案①创作好一批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和谐统一、感染力强的长征作品,让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讲好长征故事。②创新运用VRAR等技术,增加体验性与互动性,传播好长征红色文化。③开发具有长征文化元素的动漫作品,积极运用动漫传播长征红色文化。④利用好“两微一端”平台传播与长征有关的红色文化,积极做好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出四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A.“突出了羊们已被孩子驯服”错,应是主要展现了孩子与羊们之间的深厚情感。B.“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错,孩子很快判断出篮球不会向地势高的左侧滚动,并且此时他想到阿爸的话,阿爸的话也帮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C.“由希望到伤心再到绝望”错,孩子并没有绝望,而是接受了那确实不是他的篮球的事实,从后文看,他又继续去寻找了。

7.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白描”错,这是细节描写。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找篮球是小说的线索,串联了故事情节,篮球被风吹落滚入山沟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激发了孩子和羊子们找回篮球的行动,引起了后续情节的展开。②塑造人物形象。孩子为了找回篮球,不顾山路陡峭,甚至摔倒受伤,展现了他的执着与勇敢。③深化主题。篮球在小说中不仅是孩子心爱的玩具,更是他希望的象征。阿爸把希望放到篮球里,孩子找回篮球,就是找回了希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答案①环境具有诗意美。小说中草、羊以及山根院落等的描写生动而富有灵性,环境优美。②语言富有诗意。本文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增强了作品的诗意和感染力。③主题意蕴的诗意美。文章中“四个太阳”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小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感受到“希望”的重要性。④人物情感的诗意表达。文中孩子的纯真与执着,中年妇女对孩子的理解与鼓励,都体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充满诗意与人性的光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C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死而不亡者寿”的“而”也是表转折,与文中句子用法相同。

1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秦朝的变乱形成于秦始皇时期”错误,文中有“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人者……,应当形成于秦二世。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关键词第一个“以”“失职”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关键词“区区”“当”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苏轼认为六国能久存,关键在于养士,六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为社会中各种人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挥才能的机会,统治者善于笼络人才从而减少了社会叛乱,这是六国统治安定的基础。②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形势,不能认识到韩、魏两国特殊、重要的地位,为私利而背弃盟约,舍弃韩、魏这一屏障,最终导致灭亡。(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奉养人才为自己打算。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文侯、燕昭王、燕太子丹,也都招致了无数宾客,后来到了秦汉之际,张耳、陈余号称奉养了许多人才,他们手下的宾客及差役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见于传记的大概就是这些,估计不见记载的应当是官吏的倍数、农民的一半。我认为: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就都能发挥作用了。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有怨恨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没有用处了。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秦期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像那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护他人,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了。”唉,这哪里是秦朝和汉朝能够比得上的啊!

材料二:

我曾读过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深思这个问题,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重要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如今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时,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韩、魏是山东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用齐、楚、燕、赵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15.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D项,“叙事”错误,诗中没有叙事。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①拟人手法。尾联中的“谬掌”“忌”等词赋予“东风”以人的性格和情感,写东风不知护花惜花,反而嫉妒梅花的孤高,对主宰花运的东风进行痛斥。(若答“比喻”亦可)②表达了诗人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仕途不顺的感慨。(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1)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空1分)

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①化用成语“立竿见影”,贴切生动地描摹出夏至日北半球正午时分出现的“无影”现象,强化了读者对夏至的印象。(2分)②谚语“夏至不热,五谷不结”,表达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1分)强调了夏至的天气特征对农民耕作、谷物生长的重要影响。(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A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汗流满面、汗如雨下)B必不可少(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②句,改为: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症状;⑤句,改为:建议每年请专业人员彻底清洗、检修空调。(每改对一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答案甲: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乙:气温将继续升高(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答案示例:夏至的正午,骄阳似火,燃烧出生命的热情与活力;夏至的黄昏,夕阳如血,映照出自然的壮丽与辽阔。(每句2分,其中内容1分,比喻修辞1分。合理即可)

23.写作提示题目要求以“民族复兴之光”为主题,结合《长征胜利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战中的插曲》《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内容和精神进行写作。“民族复兴之光”是作文的核心主题,意味着要探讨和展现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光明、希望和力量。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民族复兴的含义,还要能够从所给文章中提炼出与民族复兴相关的元素和精神。

考生需要从所给的几篇文章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民族复兴之光”的理解。例如,可以从《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英勇与坚持,看到民族复兴的不屈不挠;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新生的希望;从《大战中的插曲》中体会到人性与正义的力量,这也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则可以学习到为民服务、贴近民生的精神,这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立意应紧扣“民族复兴之光”,阐述所列文章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如何助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并结合自身学习成长的感悟来写作,表达出自己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和期望。

参考立意:①长征精神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②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民族复兴的非凡之路;③历史变迁见证了民族的崛起与复兴;④人性与正义是民族复兴的道德基石;等等。

评分细则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确是文体不明,酌情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智慧星语文
个人创作,语文教案与课件,语文知识,语文经典习题,习题详解,高考辅导,作文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