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公众号,需要Word的微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摘编自肖灵《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探析》)
材料二:
(摘编自沈冰清《从〈西行漫记〉的出版看红色文化的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既包括革命文物、文艺作品等,也包括蕴含其中的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在传播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建立的新媒体,具有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特征,如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等。
C.当前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实效并不很理想,问题主要在于某些红色网站建设过于严肃,一味强调教育功能,以致缺少吸引力。
D.《红星照耀中国》在上海翻译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与共产党推动的差异化和针对性传播策略密切相关,这种做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媒体平台占领了宣传红色文化的主阵地,找准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突破口,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B.《西行漫记》在出版发行后的几个月内就多次再版,还出现了不少的翻印本、抽印本,由此也可看出这本红色文化书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C.材料二中引用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有关《西行漫记》的言论,既承接了上文,使论述语言更加生动,又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D.材料一、材料二在行文中论述的核心话题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现实针对性,但两则材料在论述的角度、侧重点方面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中心论题的一项是(3分)( )
A.游戏《大抗战》既包含了著名战役、抗战名将,又展示了经典战法等红色文化元素,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依据战场情况合理安排战法。
B.红土魂——江西英烈网存储有25万烈士的近千万字的文字资料、400多张烈士图片,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江西革命英烈。
C.井冈山时期、苏区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的红色革命精神,留下了大量红色遗产,值得今天深入挖掘。
D.在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时,游客戴上特制的设备,在虚拟世界里可以看到当年开会时的一些人物和场景,现场环境逼真,让游客感觉到仿佛置身其中。
4.材料中两处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的观点。(4分)
答:______
5.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拟举办主题为“重走长征路·传播红色文化”系列活动。请你以该活动为例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应如何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播发展。(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个太阳
江洋才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篮球被风吹跑后,羊们跟随孩子沿着陡峭的山路去寻找,突出了羊们已被孩子驯服。
B.当山沟变成左右两个山沟时,孩子没有发现篮球滚动的痕迹,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C.第四段孩子与阿佳的对话,展现了孩子由希望到伤心再到绝望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
D.找到篮球时,孩子格外地兴奋,把篮球“抱起来”“贴在脸上”等体现了他对篮球的珍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既表现了山顶的自然环境,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孩子寻找篮球时的执着。
B.小说中“一件事在确认之前,最好不要瞎说”可以看作阿佳批评孩子的话,也可以看作叙述者对事情进行的评价。
C.小说中“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拉了一下中年妇女的手”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孩子向中年妇女表达歉意时的腼腆。
D.小说主要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展现了孩子、草们、羊子们等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对各形象的“内心世界”有所了解。
8.“篮球”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物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
9.本文呈现了一定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节选自苏轼《论养士》)
材料二: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皇初A欲逐B客C用李斯之言D而止E既并F天下G则以H客为无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使各安其处”与《大学之道》“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不同。
B.而,但是、却,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和意思不同。
C.以为,认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以为”意思相同。
D.“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与《鸿门宴》“得复见将军于此”的文言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有众多门客,张耳、陈余、田横等也门下宾客众多,可以看出养士之风在历史上一度很盛行。
B.秦朝的变乱形成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将优秀卓异的人才遣散还乡,犹如将虎狼放归山林却使它们饥渴,对国家造成危害。
C.苏轼对先王之政给予肯定,认为古代君主在治国时,依靠的是礼乐教化等“道”,这是秦朝、汉朝时期的统治者难以达到的。
D.苏辙认为,诸侯国应该厚交韩国和魏国,让齐、楚等四国去帮助韩、魏,使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而挺身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译文:______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______
14.两则材料中,苏轼分析了六国得以久存的原因,苏辙则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落梅①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②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嘉定十七年(1224年),刘克庄为建阳令,建阳在当时属荒僻之地。②莓苔:青苔。一说指生于阴湿处的地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看见落梅而伤感,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迁客”“骚人”相对,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C.“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以“落梅”为题但通篇不着一“梅”字,不落俗套,主要通过叙事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6.诗歌尾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山途中,小刚看到太阳从云海中升起,耳边似乎听到了天鸡的鸣叫,不禁吟诵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2)人有“贤”“愚”,《〈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主张要虚心地向贤能的人学习,说道:“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论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在说修身的重要性,强调无论地位高低都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1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______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______
22.请仿照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两句话。要求:以“夏至”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贴切,语意完整连贯,结构大体一致。(4分)
答: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革命文化单元。从《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英勇跋涉,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骄傲宣言;从《大战中的插曲》展现的人性光辉,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呈现的为民情怀,这些经典篇章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更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请以“民族复兴之光”为主题,结合上述任意一篇或多篇文章中的内容和精神,并联系自身学习成长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问题主要在于⋯⋯”错误,文中还说到了其他原因。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A项,变未然为已然。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一论述的中心论题是新媒体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C项说的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不同红色文化,与材料一论述的中心论题无关。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答案①第一处,“新瓶装旧酒”论证了在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形式与内容脱离,内容缺乏创新。②第二处,“酒香也怕巷子深”论证了以《西行漫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虽具有强大生命力,但还需要有好的传播途径和策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答案①创作好一批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和谐统一、感染力强的长征作品,让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讲好长征故事。②创新运用VR、AR等技术,增加体验性与互动性,传播好长征红色文化。③开发具有长征文化元素的动漫作品,积极运用动漫传播长征红色文化。④利用好“两微一端”平台传播与长征有关的红色文化,积极做好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出四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A.“突出了羊们已被孩子驯服”错,应是主要展现了孩子与羊们之间的深厚情感。B.“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错,孩子很快判断出篮球不会向地势高的左侧滚动,并且此时他想到阿爸的话,阿爸的话也帮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C.“由希望到伤心再到绝望”错,孩子并没有绝望,而是接受了那确实不是他的篮球的事实,从后文看,他又继续去寻找了。
7.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白描”错,这是细节描写。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找篮球是小说的线索,串联了故事情节,篮球被风吹落滚入山沟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激发了孩子和羊子们找回篮球的行动,引起了后续情节的展开。②塑造人物形象。孩子为了找回篮球,不顾山路陡峭,甚至摔倒受伤,展现了他的执着与勇敢。③深化主题。篮球在小说中不仅是孩子心爱的玩具,更是他希望的象征。阿爸把希望放到篮球里,孩子找回篮球,就是找回了希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答案①环境具有诗意美。小说中草、羊以及山根院落等的描写生动而富有灵性,环境优美。②语言富有诗意。本文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增强了作品的诗意和感染力。③主题意蕴的诗意美。文章中“四个太阳”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小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感受到“希望”的重要性。④人物情感的诗意表达。文中孩子的纯真与执着,中年妇女对孩子的理解与鼓励,都体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充满诗意与人性的光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C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死而不亡者寿”的“而”也是表转折,与文中句子用法相同。
1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秦朝的变乱形成于秦始皇时期”错误,文中有“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人者……”,应当形成于秦二世。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关键词第一个“以”“失职”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关键词“区区”“当”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苏轼认为六国能久存,关键在于养士,六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为社会中各种人才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挥才能的机会,统治者善于笼络人才从而减少了社会叛乱,这是六国统治安定的基础。②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形势,不能认识到韩、魏两国特殊、重要的地位,为私利而背弃盟约,舍弃韩、魏这一屏障,最终导致灭亡。(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奉养人才为自己打算。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文侯、燕昭王、燕太子丹,也都招致了无数宾客,后来到了秦汉之际,张耳、陈余号称奉养了许多人才,他们手下的宾客及差役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见于传记的大概就是这些,估计不见记载的应当是官吏的倍数、农民的一半。我认为: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就都能发挥作用了。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有怨恨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没有用处了。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秦期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像那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护他人,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了。”唉,这哪里是秦朝和汉朝能够比得上的啊!
材料二:
我曾读过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深思这个问题,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重要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如今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时,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韩、魏是山东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用齐、楚、燕、赵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15.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D项,“叙事”错误,诗中没有叙事。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①拟人手法。尾联中的“谬掌”“忌”等词赋予“东风”以人的性格和情感,写东风不知护花惜花,反而嫉妒梅花的孤高,对主宰花运的东风进行痛斥。(若答“比喻”亦可)②表达了诗人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仕途不顺的感慨。(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1)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空1分)
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①化用成语“立竿见影”,贴切生动地描摹出夏至日北半球正午时分出现的“无影”现象,强化了读者对夏至的印象。(2分)②谚语“夏至不热,五谷不结”,表达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1分)强调了夏至的天气特征对农民耕作、谷物生长的重要影响。(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A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汗流满面、汗如雨下)B必不可少(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②句,改为: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症状;⑤句,改为:建议每年请专业人员彻底清洗、检修空调。(每改对一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答案甲: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乙:气温将继续升高(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答案示例:夏至的正午,骄阳似火,燃烧出生命的热情与活力;夏至的黄昏,夕阳如血,映照出自然的壮丽与辽阔。(每句2分,其中内容1分,比喻修辞1分。合理即可)
23.写作提示题目要求以“民族复兴之光”为主题,结合《长征胜利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战中的插曲》《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内容和精神进行写作。“民族复兴之光”是作文的核心主题,意味着要探讨和展现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光明、希望和力量。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民族复兴的含义,还要能够从所给文章中提炼出与民族复兴相关的元素和精神。
考生需要从所给的几篇文章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民族复兴之光”的理解。例如,可以从《长征胜利万岁》中的英勇与坚持,看到民族复兴的不屈不挠;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新生的希望;从《大战中的插曲》中体会到人性与正义的力量,这也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则可以学习到为民服务、贴近民生的精神,这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立意应紧扣“民族复兴之光”,阐述所列文章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如何助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并结合自身学习成长的感悟来写作,表达出自己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和期望。
参考立意:①长征精神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②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民族复兴的非凡之路;③历史变迁见证了民族的崛起与复兴;④人性与正义是民族复兴的道德基石;等等。
评分细则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确是文体不明,酌情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