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语 文 试卷(有答案)

文摘   2024-09-28 10:53   安徽  

敬请关注公众号,高三全年复习资料附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

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

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

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

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

孔子之子孔鲤、孙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

(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

B.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问。

C.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

D.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弟子闵子赛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

B.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直接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

C.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

D.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孔子语录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

3.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春秋列国形势图

A.秦伯 B.晋侯      C.楚公     D.越子

4.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的称谓对象的流变。(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画痕

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

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

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

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

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咪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

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

“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

“来这里都是有请束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

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

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

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

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

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

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

米莲子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宇画有不解之,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

“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

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

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

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

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

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

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

“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

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

“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

“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

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

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

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通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

“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

“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

B.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

C.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基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7.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

B.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

C.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

D.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

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4分)

 

9.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彭仲刚,字子复,平阳人也。乾、淳之际,永嘉儒者林立,先生遍游其间。及以进士释褐,主金华簿。先生之学,不事论说,以实践为宗旨,尤有吏才。衢州大水,宪司檄金华,令先生往覆视。先生请曰:“衢水高者出屋境杀稼溺人行道共知既再检实矣。犹往覆视者,防吏之欺,将使民实得食也。然恐待覆视,而民已死矣。”宪司感其言,即出米恣所赈。移临海令,均其民之力役,图县乡之地,几都几保合为一图,而物数其地之所有。有以图上者,先生曰:“善。犹有遗。”其人曰:“无。”先生指曰:“某地方岭有某某居之,某地有松林水步,今失之?”某人大惊,不知先生何以得之也。由是整废坠甚多。先生善听讼,然不自以为明,每谕之曰:“虽讼而直,所屈多矣。”民爱信之,讼为衰止。

提刑荐其政,召付都堂审察,授两浙运司均斛官。迁国子监丞,以试进士与知举者忤,罢官。已而起知全州。时陈公君举、詹公元善任漕使,首为减月椿钱【注】十三四,先生又减繁费,以烈民力。然后戢豫借,宽省限,商税止取正钱,带纳者蠲其大半,输租得自概量,吏胥不敢取斛面而择其耆老之有学行者,师长其子弟,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以外艰归。凡先生所至,去后无不思者。绍熙五年,明、越大饥,特令先生为常平提举,盖且向用矣。是年病卒。

叶水心曰:“子复之为学,以为非同声趋和所能至也,故不敢以意之为是,而独以力之能者试之。常左经而右律,目验而耳覈,考实以任重,先难以致远。非其心之所通,虽诚闻之,不苟从也;非其行之所至,虽审知,犹愁置之。故其材为实材,德为实德,此先生之学之大致也。”先生不著书,赖有水心之文,得以见其本末云。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三)

[注]月椿钱:南宋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税款名目。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衢水高者出A屋垝B杀稼C溺人D行道E共知F既再G检实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颁布,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劝学》“下饮黄泉”的用法相同。

B.胡,为什么,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意思相同。

C.斛面,指斛面米,官吏收粮时拿一块刮板从斛面上刮取米粮以中饱私囊。

D.本末,此处指人的生平事迹,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仲刚任金华县主簿时,上司要求先查核灾情再赈济灾民,彭仲刚认为查核的初衷是好的,但救灾刻不容缓,上司被他的一席话感动了。

B.为了公平安排人丁力役,彭仲刚把临海县的土地绘制成图册,几都几保合为一图,同时注明地上物产,因此整顿了许多荒废之地。

C.彭仲刚任全州知州后,实行了许多善政,首先减免十分之三四的月樁钱及其他费用,还放宽借贷期限,允许老百姓缴纳田租的时候自己称量。

D.凡是彭仲刚任职的地方,他离任之后,老百姓都很想念他。后来,明州和越州闹饥荒的时候,朝廷又任命他为常平提举官,同年他病故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谕之曰:“虽讼而直,所屈多矣。”

 

(2)而择其耆老之有学行者,师长其子弟,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

 

14.彭仲刚“以实践为宗旨”的为学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末段文意,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过胡山眉

吕留良

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

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

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

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

[注]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览的过程。

B.首联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实际上表达对主人胡山眉笑脸相迎的喜悦之意。

C.颈联一实一虚,奉酒添茶,实写殷勤款待,梦里仿佛听到读书声,虚写气味相投。

D.竹杖芒鞋,友人相伴,浓厚的游兴使诗人夸张地表示要在无数的山峰上留下足迹。

16.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著名学者饯大昕的书裔名为“十鸟帝”,“十鸟”一词出自荀子《欢学》“   ▲   

   ▲   ”。

(2)夏日,莲叶田田荷花翩翩的美景,使人不禁想起了周邦彦《苏幕遮》中的词句“   

   ▲   ”。

(3)见贤思齐,是我国优良的精神传统。唐诗宋词中多有表达,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初嫁了,雄姿英发”,又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兴叹。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是建筑设计师们的刻意刁难。

为了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部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实现不同使用人群的分离,避免相互干扰。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书库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

①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②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社区、学校的文化窗口。③阶梯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上产生庄重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象征性功能。④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放在校园突出的位置,借助特定的建筑设计,成为校园的地标。

“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问题也不大吧!

18.材料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简析画横线句中6个数字连用的表达效果。(3分)

 

20.文中“望‘阶’兴叹”一词是“望洋兴叹”的仿词,你认为仿得好不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相信不少朋友都曾有过这种感受:累的时候抬头看会儿天,眼睛得到休息了,气顺了,连带着人的状态都好了。    ①     。当我们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超越我们当下对世界认知的事物或概念时,便会产生敬畏感。抬头看天,就是一种小剂量的敬畏体验:    ②   ,关于人和事的烦恼变得很小很小。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进而产生深深的治愈感。在如今这个原子化的社会,我们越来越依靠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非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和真实的人建立联系,  ③  。就从最小成本的看天空开始吧,看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

21.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原意的一项是(3分)

  
A.甚至   B.由于    C.进而       D.而非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年初一了,你还点外卖?”外卖骑手说。

“大年初一了,你还送外卖?”年轻人说。

传统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南京期初调研语文答案

第一部分:理解与分析

1.选项解C

A项提到的是两种2不同的解释,但题目并未提到大多数学者反对《论与正义》的观点B项:错误在于“三桓”并不是被尊称为“某子”的例子。

C项:正确理解了文章内容,指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因为他成为鲁国的公卿,而非性别或道德学问。

D项:误解了文章内容,孔丘被尊称为孔子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而非与杞国国君相同的理由。

2.选项解析:A

A项:正确理解了文章内容,闵子骞未做官,而《论语》中出现的“闵子”可能为误写。

B项:错误在于子夏等人创立其他学派与《论语》中称呼其表字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C项:正确理解了文献整理过程中向能发生的修改。

D项:错误在于孔门弟子简化称呼与诸子百家尊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选项解析:C

A项:秦伯(秦为伯爵)

B项:晋侯(晋为侯爵)

C项:楚公(楚为子爵,应称为“查子”)。

D项:越子(越为子爵)

4.作用解析:

引用文献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

5.流变概括:

西周:诸侯的贬称,尤其是蛮夷戎狄的诸侯

春秋:华夏大国公卿普遍被尊称

战国:成为对道德崇高者的尊称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Ⅱ

6.选项解析:B

A项:误解了雪的象征意义,雪并未明确象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B项:正确理解了拍卖过程的描述及其目的。

C项:正确理解了文章中蕴含的对比及其背后的情感

D项:误解了主人公的行为动机,他并未明显反思自已这一代的精神特征。

7.选项解析:D

A项:正确理解了大何的形象

B项:正确理解了大何行为的多重含义。

C项:正确理解了大何的价值观与逯冬现状之间的关系。

D项:错误在于大何并非出于对逯冬情感上的关心,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态度。

8.作用解析:

电梯象征主人公的人生起伏,同时也是观察城市变化的视角,暗示了人物心境的变化。

9.标题解读:

物理层面:画作上的痕迹。

情感层面:母亲留下的艺术遗产。

哲学层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言文阅读

10.断句

原文:衢水高者出屋垝杀稼溺人行道共知既再检实矣。

断句:衢水高者出屋/垝杀稼/溺人/行道共知/既再检实矣。

11.解释词语:A

A项:错误。这里的“下”是“下达命令”的意思,而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劝学》中的“下”用法不同。

B项:正确。“胡”在这两个句子中的意思都是“为什么”。

C项:正确。“斛面”指的是官吏收粮时刮取米粮的做法。

D项:正确。“本末”在这里指人生事迹,与“本末倒置”的意思不同。

12.内容概述:C

A项:正确。B项:正确。

C项:错误。原文提到“陈公君举、詹公元善任漕使,首为减月椿钱十三四”,并未说明这是彭仲刚一人所为。D项:正确。

13.翻译:

(1)每谕之曰:虽讼而直,所屈多矣。

译文:每次告诫他们说:“即使诉讼胜诉,受到的委屈也很多。”

(2)而择其需老之有学行者,师长其子弟,先生于听政之暇,亲执经而教之。译文:并且选择那些有学问品行的老者,作为其子弟的老师,先生在处理政务之余,亲自拿着经书来教导他们

14.彭仲刚“以实践为宗旨”的为学特点

实践考察:亲自去灾区查看灾情。

注重实证:亲自绘制地图,核实土地状况。

亲身教导:在处理政务之余,亲自教授经书。

白话文翻译

彭仲刚,字子复,是平阳人。

在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永嘉地区儒学盛行,彭仲刚先生广泛游历学。等到他通过进士考试开始做官时,担任了金华的主簿。彭先生治学不空谈理论,以实践为宗旨,尤其擅长行政事务。

衢州发生大水灾,宪司从金华撤下,命令先生前往复查。

先生请求说:“衢州的水灾严重到房屋倒塌、庄稼毁坏、行人淹死,大家都知道已经再次检查核实过了。但仍要去复查,是为了防止官员作弊,确保灾民能得到实际的帮助。但担心等到复查完毕,灾民已经饿死了。”宪司被他的话打动,立即发放粮食进行救济。

后来,他被调任为临海县令,公平分配了民众的劳役。

他还绘制了县乡的地图,几都几保合并为一张图,并标注了各地所有的物产。有人呈上地图时,先生说:“很好。但还有遗漏。”那人说:“没有遗漏。”先生指着说:(“某个地方的山岭上有某某人居住,某个地方有松树林和水路,为何没有标注?”那人非常惊讶,不知道先生是如何得知的。因此,许多废弃的土地得到了整治。

先生善于审理案件,但他并不自夸聪明,每次都会告诫人们:“即使诉讼胜诉,所受的委屈也很多。”

因此,百姓非常信任他,诉讼案件逐渐减少。提刑推荐了他的政绩,朝廷召他到都堂审查,任命他为两浙运司均斛官。

后来升任国子监丞,因为在科举考试中与知举者意见不合而被罢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全州知州。当时,陈公君举和詹公元善担任漕使,首先削减了月桩钱的三分之四,彭先生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减轻了民众负担。接着,他禁止提前借贷,放宽了缴税期限,商税只收取正额,带纳者减免大部分,租税由民众自行衡量,官吏不敢从中牟利。他还选拔有学问和品行的老人,作为子弟的老师,在处理政务之余,亲自教授经书。

后来因家中不幸之事离职。

凡是他任职过的地方,离去后人们无不怀念他。绍熙五年,明州和越州发生大饥荒,朝廷特命他为常平提举,但不久他就病逝了。

叶水心评价说:子复治学,认为不能靠人云亦云达到目的,因此不敢轻易认同,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检验。

他常常左手持经书,右手握法律,亲自验证,听取意见,以实际行动来承担重任,先克服困才能走得长远。如果不是心中明白的道理,即使听说也不会轻易接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即使知道也会谨慎对待。因此,他的才能是真实的才能,品德是真实的品德,这就是先生治学的大致风格。”彭先生没有著作,幸亏有叶水心的文章,才能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典故和来源

“衢水高者出屋”:描述了洪水泛滥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目验而耳最”:出自《汉书·王吉传》“目验耳听”,意为亲自验证和听取意见

“考实以任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的务实精神。

者和相关情况

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他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学者,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三大儒”

《宋元学案》:黄宗羲编撰的史学著作,收录了宋元时期的学术思想和人物传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总结

本文通过对彭仲刚生平吏迹的世述,展示了他在治理地方、处理灾情等方面的才能和智慧。同时,通过叶水心的评价,进一步突显了彭仲刚注重实践、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彭仲刚个人的赞扬,也是对儒家治学理念的弘扬。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理解与赏析:D

A项:正确。

B项:正确。

C项:正确。

D项:错误。“竹杖芒鞋”并非诗中所写。

16.分析

屋脚梅疏:屋脚稀疏的梅花象征主人的高洁品质

墙头山拥乱窥人:墙头上拥簇的山峦,暗示主人的好客与热情。

过胡山眉

吕留良

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

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

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

准备芒鞋谁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

翻译:

谁把消息透露出去,说我要来拜访?友人笑吟吟地迎接我,戴着一方头巾。

屋角几株疏疏落落的梅花,似乎在躲避尘世的喧嚣;

墙头群山簇拥,仿佛在窥探着来客。酒后品茗,那份友情似乎更加深厚;梦中传来琅琅书声,仿佛旧时的书卷气息。我准备好草鞋和拐杖,打算在这无数座山峰中留下无数个足迹。

感情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吕留良对友人胡山眉的深厚友谊,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胡山眉居住环境的美好,以及二人交往的细节,传达出诗人对友人品格的赞赏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吕留良(1629—1683),字用晦,号晚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诗人。他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对明朝忠贞不渝,拒绝仕清,以布衣终老。吕留良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右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诗歌用典解读

用典

谁传消息漏行春:这句诗可能借用“行春”这一传统,即春天出游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突然造访友人的惊喜。

醉馀茶味交情永:这里可能借鉴了古代文人雅集的传统,似茶会友,以茶寓情,反映了文人间深厚的情谊。

梦里书声习气亲: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士人重视读书的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声琅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诗歌细节分析

细节分析:

首联:“谁传消息漏行春?”表达了诗人突然来访,给友人带来的意外惊喜颔联:“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描绘了友人住所的坏境疏疏落落的梅花象征着主人的高洁品格,而群山簇拥则增添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感。颈联:“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描写了两人饮酒品茶、谈书道的场景,展现了深厚的友情。

尾联:“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诗人表达了想要在这片美丽的山林中畅游的愿望,4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向往宁静生活的志趣。

(三)名篇默写

17.默写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语言文字运用

18.修改

①修改为:图书馆不仅能满足特定的需求。

②无需修改。

19.表达效果

连续使用六个数字,强调了台阶数量之多,增加了幽默感,也暗示了求知之路的不易

20.评价

认为好:借用成语,形象生动,贴合上下文语境。

认为不好:偏离了成语原意,可能引起误解。

语言文字运用Ⅱ

20.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原意:D

A项:删除后影响原意

B项:删除后影响原意

C项:删除后影响原意。

D项:删除后不影响原意。

国公众

22.补写

江苏

①敬畏感能够带来治愈感。

②在广阔的天空下。

③也要回归自然的真实体验。


智慧星语文
个人创作,语文教案与课件,语文知识,语文经典习题,习题详解,高考辅导,作文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