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素材:202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

文摘   2024-10-14 15:50   安徽  

敬请关注公众号,高三全年复习资料附赠素材,需要Word版微我。

新闻呈现:

10月10日消息,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作者韩江简介

 

韩江1970年出生于韩国光州广域市,1993年于《文学与社会》发表诗歌《首尔之冬》,第二年于《新春文艺》发表短篇小说《红锚》步入小说文坛。2005年凭借小说《蒙古斑》一举拿下第29届李箱文学奖,成为第一位拿下该奖项的“70后”作家。与其他“70后”作家不同,韩江的文章真挚,对世界有深邃的认知,有着“新时代韩国文学旗手”之称。

韩江出身于书香世家,14岁时便清楚地为自己定下了写作为一生志业。在她笔下,几乎读不到热烈慷慨的生活,一切都是静水深流,人物在冷峻的描写中各自缝补着自己破碎的内心世界——尽管有时候,这种“修补”是以几近惨烈方式达成的。

从获奖作品《素食者》到《植物妻子》,以及关于63样白色事物的小说《白》等作品,韩江以一种近乎洁癖的本能细致打磨着每一句话语,用诗意的、譬喻深远的文句结构故事,不断深入人性的暗处,也在其中打捞微弱的光亮。

让韩江成名的小说《素食者》中,平凡主妇英惠在一场噩梦之后,成为一名严格的素食者。起初只是拒绝吃荤菜、准备荤菜,但是在经历丈夫的漠视、家人暴力的阻挠、与姐夫的丑闻、姐姐的疏远后,英惠逐渐“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只需要阳光和水,不需要对话和思考的植物。小说文字细腻温柔,充斥着大量的意象和隐喻,构建出英惠逐渐疯狂,逐渐歇斯底里的精神世界。关于英惠为什么要坚定的变成一棵植物,线索草蛇灰线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不同人的眼中。作者刻意抹去了英惠的声音,希望读者去观察,去憎恨、去误解、去怜悯,在阅读中勾画出女主人公的血肉,去探索她想要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韩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叙事风格而著称。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代表作包括《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少年来了》(2014)、《白》(2016)以及新作《不要告别》(2021)。其中,《素食者》因其对人类暴力、理智与疯狂等问题的探讨,受到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韩江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于国际文学界。

《素食者》内容简介

 

英慧早年备受有暴力倾向的父亲的折磨,结婚后丈夫始终把她当作一个照料自己生活的保姆,而姐夫是一个影像制作者,他对自己的小姨子有着一股隐秘而疯狂的欲望……三个围绕在英慧身边的男性:父亲的残暴,丈夫的冷漠,姐夫的情色,分别代表父权和男权社会里三支压迫女性的力量,最终将英慧彻底压垮了。

“也因此,吃素在这部小说里有了一种隐喻。进食说到底其实就是我们与食物发生亲密关系,吃素在这部小说中有一种降低欲望,消极抵抗的隐喻。”赵彦说。

赵彦进一步谈到了这部小说的写作结构。小说叙述者分别是英慧的丈夫、英慧的姐夫和英慧的姐姐,作为主人公英慧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如何与生活和解,是像英慧的姐姐假装一切没有发生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忽略伤痛,还是像英慧那样让伤口长成疤,长成瘤,长成癌,最后弥漫全身,以至不治。

“阿根廷作家萨巴多说,现实这个影子是我们无法看见的一些结构或高墙。置身在这些现实结构和高墙中,在这样无处不压迫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自我就开始畸形发展,开始拉长,开始变形……英慧就是如此。”赵彦说。

为了逃避来自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她决定变成一棵树

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短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温顺、平淡、文静。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一样。

然而,一场噩梦之后,妻子却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植物,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的植物。而随着她被动的反叛以越来越极端和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丑闻、虐待和疏远开始让她螺旋进入她的幻想空间。在精神和身体的完全蜕变中,她现在危险的努力将使英惠——不可能的、狂喜的、悲剧性的——远离她曾经为人所知的自我。

《素食者》以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揭示出强烈反抗对女主公和她身边所有人的冲击。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潜入读者的梦中。

写作运用方向

1. 直面历史创伤与人性探索韩江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她善于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叙述描绘人类的痛苦与创伤,尤其是历史创伤和个体心灵的脆弱。这种直面历史与人性深处的写作方式,使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 聚焦边缘群体与社会议题韩江的作品往往聚焦于边缘群体,探讨暴力、孤独以及身份等议题。她通过文学的力量,为这些被忽视或误解的群体发声,揭示他们背后的社会压力和心理挣扎。这种写作方向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促进了社会对多元群体的理解和关注。

3. 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形式创新韩江的写作风格独特,她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使作品更加亲切且富有感染力。同时,她在形式上往往打破常规,有些章节甚至是诗歌形式,这种创新使她的作品更具多样性和独特性。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形式创新,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4. 文学与艺术的融合韩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绘画特性,这得益于她小时候经常作为美术大学毕业的小姑的绘画模特的经历。她常用画家绘画来比喻自己的创作,强调文学与艺术的共同点,即都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使她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展现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视角和深厚底蕴。

5. 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韩江的作品不仅在韩国国内广受好评,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她通过文学的力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韩国作家韩江的写作运用方向是多元而深刻的,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的力量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与复杂,促进了社会对多元群体的理解和关注,同时也展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

名言金句

1.我觉得写作就像是点燃火柴,在一旁凝视火苗燃烧,直至熄灭。也许这就是小说所能做的一切。就在这凝视的瞬间,向人类和人生提问。也许,我就是在完成一部部小说的过程中推动着我的人生前进。——韩江

2.“如果我们忘却身为人类的事实,才能挣脱一切。”——这句话体现了韩江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探讨了人类身份的束缚和挣脱。

3.“笑到最后,她突然觉得活着是一件令人诧异的事。”——这句话来自《素食者》,表达了人物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诧异。

4.我能相信的,只有我的胸部,我喜欢我的乳房,因为它没有任何杀伤力。手、脚、牙齿和三寸之舌,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会成为杀戮或伤害人的凶器。

5.“残酷的时间公平得跟水波一样,载着她那仅靠忍耐铸造起的人生一起漂向下游。”——这句话描绘了时间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忍耐在人生中的作用。

6.某个漆黑的夜晚,我在等公交车时无意间碰触到了路边的大树,树皮潮湿的触感就像冰冷的火一样烧伤了我的手心。心如冰块似的在出现一道道裂痕后,变得四分五裂了。不管怎样,我都无法否认两个生命的相遇,以及放手后各走各的路。

7.“人不管经历了什么,哪怕是再惨不忍睹的事,也还是会照样活下去,有时还能畅怀大笑。”——这句话体现了韩江对人生坚韧不拔的态度和对生命顽强的赞美。

8.“唯有开怀大笑可以奇迹般地止住痛苦。”——这句话来自《素食者》,表达了笑容和积极情绪对抗痛苦的力量。

9.“身上有了这些画,我不再做梦了。以后如果掉了色,希望你能再帮我画上去。”——这句话体现了人物对艺术的依赖和对美的追求。

10.“你知道的,每当你要着急出门时,我就会手忙脚乱。”——这句话来自《素食者》,描绘了人物在紧张情况下的慌乱状态。

11.如果能入睡、如果能失去意识,哪怕只有一个小时……——这句话表达了人物对逃离现实压力的渴望,哪怕是短暂的时间。

12.我在无数个夜里醒来,赤脚徘徊的夜晚,整个房间冷得就跟凉掉的饭和汤一样。——这句话通过夜晚的寒冷和孤独,传达了人物内心的寂寞和无助。

13.她的眼神幽暗而执着,像是在等待着回答,不,更像是表达抗议。——这句话来自《素食者》,描绘了人物眼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态度。

14.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经历痛苦。

15.真相总能找到我们。

16.通过爱情,人们最深刻地发现自我。

17.最美丽的爱情是为对方而存在的。

18.虽然每天早上只吃蔬菜,但我已经不再抱怨了。如果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了,那么另一个人也只能随之改变。

19.最令我满意的是妻子的生活能力,因为她可以从容不迫地空手拍死几只蟑螂。她可是我在这世上挑了又挑的、再平凡不过的女子了。

20.少言寡语是好事,长辈们都喜欢沉默寡言的女人。

21,“话虽如此,可一点肉也不吃的话,那人还能活下去吗?”

22.我能相信的,只有我的胸部,我喜欢我的乳房,因为它没有任何杀伤力。手、脚、牙齿和三寸之舌,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会成为杀戮或伤害人的凶器。但乳房不会,只要拥有圆挺的乳房我就心满意足了。

23.“英惠啊,吃肉才能有力气,人活在世,要有活力啊。那些遁入佛门的僧侣也都是靠修行和独身生活才活下去的啊。”

24.“瞧瞧你这副德性,你现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会把你吃掉!照镜子看看你这张脸都变成什么样了。”

25.我不知道那个女人为什么哭泣,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一口把我吃掉似的盯着我,更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用颤抖的手来抚摩我绑着绷带的手腕。我的手腕并无大碍,一点也不痛,痛的是我的心,好像有什么东西塞在了胸口。那是什么,我也不得而知。

26.没有人可以帮我。

没有人可以救我。

没有人可以让我呼吸。

27.我扒开妻子紧攥的右手,一只被掐在虎口窒息而死的鸟掉在了长椅上。那是一只掉了很多羽毛的暗绿绣眼鸟,它身上留有捕食者咬噬的牙印,红色的血迹清晰地漫延开来。P52

28.因为自己的选择,极有可能毁掉过去所有的成就,即使这些成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太多东西在他体内出现了裂痕。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吗?自己是一个具有端正的道德观念的人吗?自己有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吗?曾经对这些问题怀揣明确答案的他,如今再也给不出肯定的回答了。

29.她吐出嘴里的肉,然后举起水果刀,恶狠狠地轮流盯着自己的家人。她就像一头被逼入绝境的野兽,不安地翻着白眼。P65

30.小姨子抛弃自己生命的瞬间,似乎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对她来说,所有人——强迫她吃肉的父母、旁观的丈夫和兄弟姐妹——他们都是彻彻底底的外人,抑或是敌人。他变得筋疲力尽、感到人生乏味,再也无法忍受人生承载的一切了。

31.她露出了笑容,那是一抹淡淡的,却蕴含着力量的微笑;是意味着不会拒绝,也不会畏惧的微笑。

32.她拥有着排除了一切欲望的肉体,这是与年轻女子所拥有的美丽肉体相互矛盾的。一种奇异的虚无从这种矛盾中渗了出来,但它不只是虚无,而是强有力的虚无。

33.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她没有丝毫的好奇心。正因为这样,她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她不会探索新的空间,也没有相应的感情流露,似乎对她而言,只关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足够了。

34.消瘦的锁骨、因平躺而近似于少年平坦的胸部、凸显的肋骨、微微张开却毫不性感的大腿、仿似睁着眼睛沉睡般的冷酷面容,这是一具每个部位都剔除了赘肉的肉体。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肉体,倾诉着所有心声的肉体。

35.“发现英惠时,她就跟一棵被雨淋湿的大树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山坡上。”

36.“姐,我倒立的时候,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会生出树根……扎进土里,不停地、不断地……嗯,胯下就要绽放出花朵了,所以我会打开双腿,彻底打开……”

37.在他充满热情的作品和像困在水族馆里的鱼一样的生活之间,明显存在着不能视为同一个人的隔阂。

38.不管她怎么环顾四周,都找寻不到那棵可以接纳自己生命的大树。没有一棵树愿意接受她,它们就像一群活生生的巨兽,顽强而森严地守在原地。P174

39.“你能伤害的也只有自己的身体。这是你唯一可以随心所欲做的事。可现在,你连这也做不到了。”

40..每个人都渴望自由,但自由伴随着责任。

41.尽管存在暴力,但人类拥有感受他人痛苦的力量,以及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只要我们的内心拥有能够提出疑问的力量,即使看似微弱,希望也不会消失,始终都会存在于我们之间。

42.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存在,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使我们变得完整。)

43.人类通过过去生活于现在,通过现在梦想未来。

44.真正的勇气不是战胜恐惧,而是接受恐惧。

45.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经历痛苦。

46.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存在,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使我们变得完整。

47.“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知,而感知本身是有限的。”——这句话来自《素食者》,表达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思考,暗示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永远受到个人经验和感知能力的限制。

48.“我想要逃离,逃离这个世界,逃离这个身体,逃离我自己。”——这句话来自《素食者》,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现代人在社会压力下内心的挣扎和自我解放的愿望。

49.“我只是一片叶子,一片在风中飘摇的叶子。”——这句话来自《素食者》,用自然界的景象比喻人的渺小和无助,强调了个体在更广阔宇宙中的脆弱性。

50.“我想要成为一棵树,一棵沉默的树。”——这句话来自《素食者》,这个愿望表达了一种对平静和稳定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现代社会喧嚣和浮躁的反感。

51.“在梦里,我变成了一株植物,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的存在。”——这句话来自《素食者》,体现了对人类身份的质疑,以及对超越人类经验的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想象。

52.“语言,它是我们用来欺骗自己的最强大的工具。”——这句话来自《素食者》,韩江由此指出了语言的双重性质,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误解和自我欺骗的根源。

53.“我们都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塑造的。”——这句话反映了命运和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强调了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局限。

名家评论:

1.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2.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3.《素食者》以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揭示出强烈反抗对女主人公和她身边所有人的冲击。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潜入读者的梦中。

——国际布克文学奖主席博伊德·唐金

4.这部小说里那种近乎于变态的诱惑,恰恰源自字里行间的画面诗意。它们暴力又情色,彷彿恶梦。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置身于充满了奇花异草的房间,浓浓的香味会扼住你的喉咙、让你睁大眼睛、震惊不已。

——荷兰《阿姆斯特丹人杂志》

5.翻开这本书那你就准备好被切成薄片,被涂上颜色,被拍打,被爱抚,被撕成碎片,被震惊,摇摇欲坠吧!

——美国小说家阿米莉亚·格雷

6.“世界上到处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你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成为获奖者。很难解释那是什么。我想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东西。浪漫主义者称其为神圣的火花。对我来说,这是我在写作中听到的一种声音,我在这位特定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诺奖评委之一的艾伦·马特森 (Ellen Mattson)

7.韩江的作品直面历史创伤和无形的规则,在每部作品中都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她对肉体与灵魂、生与死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诗意和实验性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革新者。

作文链接

一、作文题目:《韩江笔下的孤独与救赎之旅》

题目背景与引导:

韩国作家韩江以其独特的文学笔触,深入探索人性的幽微之处,尤其是那些被社会边缘化或内心孤独的灵魂。在她的作品中,孤独往往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体救赎之路的不懈追寻。

写作要求:

主题明确:本文需围绕“孤独与救赎”这一主题展开,结合韩江的一部或多部作品(如《素食者》、《白》等),分析其中主要角色的孤独感来源、表现形式以及他们如何寻求并可能实现救赎的过程。

深入剖析:深入挖掘韩江笔下人物内心的孤独感,探讨这种孤独感是如何与社会环境、家庭关系、个人选择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同时,分析作品中关于救赎的描绘,包括救赎的方式、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人物走出孤独、重获新生的关键。

批判性思考:在解读韩江作品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思考孤独与救赎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性,以及个人在面对孤独时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此外,还可以探讨韩江的创作手法如何增强了作品对孤独与救赎主题的表现力。

情感与理性并重:在撰写本文时,既要注重情感的抒发,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又要注重理性的分析,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创新与个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遵循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见解和感受,使文章具有独特性和个性魅力。

示例开头段落:

在韩江那细腻而深邃的文学世界里,孤独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一部作品之中。无论是《素食者》中英惠那难以言说的内心孤寂,还是《白》中主人公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与自我救赎的渴望,韩江都以她独特的笔触,将孤独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刻画得淋漓尽致。本文旨在探讨韩江笔下人物的孤独与救赎之旅,以期揭示出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深刻意蕴和人性光辉。

二、韩国作家韩江的作文题目

韩国作家韩江,作为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她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面性。以下是根据韩江的作品风格和主题,构思的几个作文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探讨其作品的精神内涵。

1.《素食者的心灵挣扎》

题目解析: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通过主人公英惠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挣扎,以及她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本文可以围绕英惠的转变过程,探讨她为何选择成为素食者,这一选择背后隐藏的内心冲突,以及这一极端行为如何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对自我认知和社会压力的反抗。

2.《白:纯洁与哀悼的交织》

题目解析:韩江的《白》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悼和对纯洁之物的向往。本文可以探讨白色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互呼应,进一步分析作品中对生命、死亡和记忆的思考。

3.《韩江作品中的女性悲鸣》

题目解析:韩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如《素食者》中的英惠,就是一个在男性主导社会中挣扎的失语者。本文可以分析韩江如何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抗争,以及她们如何通过自我觉醒和反抗,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和位置。

4.《在梦境与现实之间:韩江小说的叙事艺术》

题目解析:韩江的作品常常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游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本文可以探讨韩江如何运用叙事技巧,如多重视角、时间倒错等,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及这些叙事手法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5.《韩江与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题目解析:韩江出身于“作家之家”,她的创作深受家庭环境和父亲韩胜源的影响。本文可以分析韩江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学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也可以探讨她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贡献和地位。

6.《韩江笔下的暴力与救赎》

题目解析:韩江的作品中不乏对暴力和救赎的探讨,如《素食者》中家庭和社会的暴力对英惠的影响,以及她试图通过成为素食者来寻求救赎的过程。本文可以深入分析韩江如何通过对暴力的描绘和救赎的探索,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同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作文题目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韩江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美文赏读

文字之境,灵魂之舞——韩江笔下的世界探索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引领着读者穿越心灵的深渊,探索未知的世界。韩国作家韩江,便是这样一位以细腻笔触勾勒现实与幻想交织边界的文学巨匠。她的作品,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在光与影的交错中展现出无尽的魅力与深邃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沉醉,与作者一同漫步于思想的密林。

梦幻与现实的交响曲

韩江的文字,是梦幻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她擅长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融入超现实的元素,让读者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徘徊,体验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受。《素食者》一书,便是这一风格的集大成者。小说中的女主角英惠,在一次偶然间决定放弃肉食,转而拥抱素食主义,这一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成为她内心世界剧烈变革的导火索。韩江通过英惠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内心的孤独、挣扎与觉醒,以及对于传统与自由、束缚与解脱的深刻思考。书中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人不禁反思自我,探寻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女性声音的温柔呐喊

韩江的作品中,女性形象总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女性内心世界,揭示出那些在男权社会中常被忽视或压抑的情感与需求。《白色》一书,通过对一位女性在家族、爱情、自我认同等多重压力下的生存状态的描绘,发出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呼唤。韩江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角色的复杂心理与坚韧品质,展现了她们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蜕变,为女性主义文学增添了新的篇章。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提醒我们关注并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价值。

语言艺术的魅力展现

韩江的语言,是她作品的灵魂所在。她的文字流畅而富有韵律感,既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的哲理,又能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细腻的情感。在她的笔下,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每一个对话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人性的温度。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韩江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结语

韩江,这位韩国文坛的璀璨明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她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性、生命、自由等永恒话题的诗意追问。在韩江的笔下,我们见证了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了灵魂的舞蹈,更在阅读的旅程中找到了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跟随韩江的脚步,一同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探索那些未知而迷人的世界。

时评

诺贝尔文学奖新晋得主韩江:当代散文的革新者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她是继2000年金大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韩国人。

瑞典学院称赞韩江的作品具有“对身体和灵魂、生与死的连接独特的认知”。通过她“诗性和实验性的风格”,韩江“成为了当代散文的革新者”。

韩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是在首尔家中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时知道了获奖的消息,“非常惊讶和荣幸。”她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电话连线时表示:“从小到大,我深受多位作家的影响,他们给予了我创作的灵感。”

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韩国总统尹锡悦在Facebook上写道:“我们衷心祝贺韩江作家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如学院颁奖词所言,‘面对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脆弱的强烈诗意散文’,韩作家将我们现代历史的痛苦创伤升华为一部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韩国反对党领导人李在明也在Facebook上写道:“韩江作家通过文学治愈了(韩国)现代历史的曲折……韩江作家始终在面对暴力和仇恨时寻求人的尊严,我牢记她的话,‘我相信我们内心有某种东西,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杀的。’”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父亲和两位哥哥都是作家。从延世大学毕业后,韩江先后投身诗歌和小说创作。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先后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2010年之后,她的作品包括《少年来了》(2014)、《白》(2016),新作《不要告别》(작별하지않는다)于2021年出版。在朴槿惠时期,韩江被列入文化艺术黑名单。

韩江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当代韩国文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曾先后荣获《首尔新闻报》年度春季文学奖,韩国小说文学奖、今日青年艺术家奖、东里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万海文学奖等。其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著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

2016年5月16号,布克国际文学奖在伦敦揭晓。韩江凭借小说《素食者》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晚年代表作《水死》,畅销书“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等154本名作最终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亚洲作家。2017年,她获得了有“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马拉帕蒂文学奖。

2018年,她凭借作品《白》再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并且创纪录地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连线》将《素食者》选入10年来10本最佳类型小说之列,同时入选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和刘慈欣的《三体》。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于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针对全国845个图书馆的借阅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韩江的《素食者》超过《82年的金智英》等话题图书,借阅率仅次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

2024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韩江,是东亚女性的一次胜利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0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女作家韩江,因“她以充满诗意的、散文式的笔触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韩江也是第一位荣获此奖项的亚洲女性作家。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官方网站,有对韩江的作品更为细致的评价:“韩江直面历史创伤和无形的规则,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她对肉体与灵魂、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其诗意和实验性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创新者。”

颁奖之前,韩江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博彩公司的赔率榜上,近几年来呼声很高的作家,比如残雪或者萨尔曼·拉什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再次“陪跑”,在这一意义上,每年诺奖的爆冷,也承担着为更多的读者译介优秀作家的责任。而对于村上春树“陪跑”诺奖这一每年必至的话题,读者们好像早已失去了兴趣。

看似爆冷,但其实在此之前,韩江早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众多文学奖项的认可——

2016年,韩江的小说《素食者》,从大江健三郎、奥尔罕·帕慕克和埃莱娜·费兰特——前两位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后一位为风靡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等154名竞争对手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曾预言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而在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评选出10年来10本最佳类型小说中,亚洲的作品除了刘慈欣的《三体》,《素食者》同样在列。

在中国读者这里,韩江也并不陌生。早在2013年,中国大陆就先后译介了她的两部小说《玄鹿》(韩江的首部长篇)与《素食者》(首版译作《素食主义者》),而《素食者》之后又在国内多次再版,2021年再版后,连续几周登上豆瓣“小说一周热门榜”第一。她的其他作品诸如《失语者》《植物妻子》《不做告别》以及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在国内也均有出版。以韩江为代表的韩国女性文学,其实早已走入读者视野。

在宣布获奖信息之后,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马茨·马尔姆(MatsMalm)说:“我通过电话与韩江进行了交谈。她似乎过着平凡的一天——刚和儿子吃完晚饭。她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但我们已经开始讨论12月的准备工作。”——届时韩江将被授予奖章。

诺奖首次颁给一位韩国作家,就给到了韩江,这无疑是韩国女性书写的高光时刻。

而诺奖选择在今年颁给韩江,更具有其现实意义。

“我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

1970年11月,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的一个文学世家。

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的作家,兄弟与丈夫也都从事文学工作,她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自己的儿女也在尝试写作。韩江的丈夫洪荣熙是韩国庆熙网络大学的教授兼著名文学评论家,他评价妻子是“每一个句子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对自己异常严格,具有惊异文学锐角、激烈文学追求的人”。

韩江曾说自己从小除了书本外什么都没有,整天沉浸在读书之中,青春期以后开始细细琢磨自己所读的书的含义,后来自然而然开始有了写作的欲望。她决定用写书来向这个世界提出问题和求解问题。

1993年,韩江在《문학과사회》(《文学与社会》)杂志上发表了几首诗,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她曾说“我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我的小说与诗有很大重叠,写诗让我进入情绪”。

在写作之初,韩江赶上了韩国女性文学的浪潮,顺利进入韩国文坛。1995年,韩江出版短篇小说集《丽水之恋》,这是她的散文处女作。

最开始韩江很不愿意别人说她是谁的女儿,自己更是能不提就不提,直到很多年后她才坦然,“我从事创作也有二十多年了……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幸运的事情就是父亲是一位作家,我因此得以在小时候就看了很多的书,拿到什么书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看书是我童年唯一的乐趣。”

1999年,韩江凭借中篇小说《童佛》获得第25届韩国小说文学奖;

2005年,《蒙古斑》获第29届李箱文学奖;

2016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韩江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亚洲作家;

2017年,获得素有“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马拉帕蒂文学奖;

2018年,凭借作品《白》再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并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2019年,获得西班牙圣克莱门特文学奖;

2022年,长篇小说《不做告别》拿下大山文学奖、金万重文学奖;

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可以说,作为70后的韩江已经凭借一己之力将韩国乃至亚洲文学带入当下、此刻世界文坛的第一梯队。

“我的作品是质问人间的复杂格斗”

在《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文学奖后,韩江在颁奖致辞中说“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这正是其中的英惠:一场噩梦之后,贤惠、温顺的英惠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把自己当成一株植物。这一选择如同一种反叛,让她变成了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

《素食者》/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出品方:磨铁·铁葫芦/出版年:2021-9

“变成植物”这一细节让人联想到卡夫卡,“拒绝吃肉”又更多与1922年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有关:艺术家将主动摧残身体本身作为艺术品。

在《素食者》获布克奖之后,韦氏词典网站发布热词趋势观察,说“卡夫卡式”一词在颁奖给《素食者》之后搜索激增。在此之前,“卡夫卡式”一词在欧美语境中已经成为“20世纪个体焦虑、异化和无力的代名词”。

《素食者》中食物、身体和无声反抗之间的联系,是一个还算常见的西方文学创作传统——韩裔当代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曾在书籍《倦怠社会》中,以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短篇《抄写员巴托比》入狱后绝食的巴托比为例分析了食物与拒绝的关系;加拿大女作家玛格特·阿特伍德在其早期作品《可食的女人》也围绕于此:大学毕业的玛丽安随着婚礼临近越来越无法进食、濒临崩溃,最终为了活下去只能出逃。

“食物不仅是日常的、生存性的,更是政治的、社会学的。”《素食者》中作为退伍军人的父亲硬性要求女儿吃肉,动手打了英惠;英惠为了坚持素食选择割腕——女性对食物的日常选择都是不能自主的,父权会用强制性的手段贯彻自以为是的主流意志。无疑,食物和身体已经成为权力的战场。

由《素食者》翻拍的电影《素食主义者》剧照

在《素食者》获布克奖之后,欧美读者群里曾掀起一波阅读韩江的小风潮,一些读者对作品中女主极端而充满隐喻的选择表示不适。韩江回应:“我的作品非大众化或商业化,而是‘质问人间的复杂格斗’,通过这么极端的故事,我感到我可以提问最难的人性问题。”

韩江还表示,《素食者》止步于抛出“我们能否忍受暴力和美丽混淆的世界”的问题,但该问题引出了“我们要不要过这种日子”等新的问题,“琢磨这些问题后,我想到过日子该着眼于人性中明亮而具有尊严的一面,基于这种想法撰写了《白》。”

在《白》中,韩江的写作中依然带着独特的女性经验,她写到独自生下孩子的母亲,感到胸部胀得发痛,笨手笨脚地挤起了奶水。最初是稀的、淡黄色的奶水,之后才流出了白色的奶水。

可以说,韩江的写作试图用女性温暖的体温融化冰冷的现实,用彻底反叛、决绝的书写重新为女性、生命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强调,韩江“对弱势群体(通常是女性)的同情显而易见”。

而《素食者》英文译者狄波拉·史密斯同样印证了这一说法,“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同,但所有的作品都来自同一个写作动力:在一个暴力横行的世界,探索创造一个纯真世界的可能性。”

2016年,《素食者》英文译者狄波拉·史密斯(左)和韩江在获得布克国际奖后合影。

“几乎不存在没有女性

或女权主义的韩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以来的123年间,曾授予过18位女性作家,其中有9位出自最近的20年。这呼应了全世界范围内女性被更多地看到的趋势,而关于女性的书写与呐喊,也是近几年来人们对韩国文学的主要印象。

“现在几乎不存在没有女性或女权主义的韩国文学”,当代韩国女性诗歌和小说译者SoJ.Lee说。

为何会如此?这与韩国的社会现实问题脱不开干系。

当下的韩国社会中,“性别问题”是绕不开的议题。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Metoo运动持续高涨,另一方面“厌女”又是韩国社会中无法忽视的噪音。近年来韩国娱乐圈不断爆出的性丑闻、2016年首尔发生的江南随机杀害女性事件、后来的N号房事件、再到最近的韩国男性用Deepfake技术将熟人女性换脸,做成色情影像在“电报”群组传播的事件。

面对这样的撕裂,文学成了韩国女性发出声音的主要阵地。而韩国女性书写之所以能引发更广范围的、跨越国界的共情,最关键的是对女性普遍困境的关注。这是一种在爱和痛之间游移的困境,关乎家庭、母女关系、婚姻,职场,性侵犯、容貌焦虑、贫困等等,这些议题,是同样处于相似社会结构中的女性共享的生活经验,就像赵南柱所说的,“女性之间是有共鸣的,女性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

而韩江的文字无疑是其中最响亮与特别的声音之一。

学者上野千鹤子曾说,“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韩江的文学并不止步于女性书写本身,而是在诉说一种超越性别的,更加普遍的人类处境,正如诺奖颁奖词中所说,“她以充满诗意的、散文式的笔触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面对个体的暴力或者无处不在的历史带来的创伤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韩江在一次采访中,给出了文学可以给出的答案:

“尽管存在暴力,但人类拥有感受他人痛苦的力量,以及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能力。只要我们的内心拥有能够提出疑问的力量,即使看似微弱,希望也不会消失,始终都会存在于我们之间。”


智慧星语文
个人创作,语文教案与课件,语文知识,语文经典习题,习题详解,高考辅导,作文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