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有详解)

文摘   2024-11-02 14:26   安徽  

敬请关注公众号,高三全年复习资料附赠试卷,需要Word微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何谓”?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者,准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的体察之中。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滨塞、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家往往借助山水的眼光,采用“游目骋怀”的方式,从整体出发,综观天地,将观看化入胸壑。

B. 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起承转合,因其难以相融,故而能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C. 山主生,呈现为升势;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宋代画家用“戏墨”的方法最自由高效地体现山水的形神。

D.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可以在中国绘画中与天地相往来,自由地遨游在绘画的世界里,而西方绘画与之相比则存在差异。

B. 我们能走进中国绘画构筑的诗意栖居的世界,体察万物,得益于中国画中的“戏墨”笔法。

C. 独立于中唐前后的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娱悦亲切以及牧歌式的宁静,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D. 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有道而不艺”等句更是表现了他对道艺结合的重视。

3. 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记录了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 “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的《四景山水图》,分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

C. 《枯木怪石图》中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 北宋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4. 古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说此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

5. 某博物馆拟拍摄一期宋代山水美学科普短片,由你拟写视频文案。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列出脚本拟写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又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熄火了。①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③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④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111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处通过描写四大娘的动作和心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春蚕的丰收给老通宝一家带来了希望。

B. ②处由点及而,展现了江南农村养蚕丰收的景象,忧愁的农人们一时兴奋起来,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

C. ③处写茧厂大门“关得紧洞洞”,暗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全村的蚕茧都会没有销路,农村经济凋敝。

D. ④处可以看出老通宝常年与茧厂做生意,且对茧厂充满信任,他相信茧厂绝不会因经济凋敝而关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B.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C.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9.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吾与与可诗信往还。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有删改)

材料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节选自苏辙《墨竹赋》》

【注】①轮扁:古代斫轮的工匠,名扁。②彭城:徐州。③文与可:文同,字与可,长于画竹。偃竹:仰斜的竹子。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既心识A其所以然而B不能然者C内外不一D心手E不相应FG学之过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字用法不同。

B. “而有万尺之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相同。

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赤壁赋》三篇文章写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D. “姿婵娟以闲媚”中“婵娟”一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由不曾向文与可学画竹,但他能领悟文与可在画竹方面所蕴含的高深修养,而子瞻还能学得文与可的绘画方法。

B. 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

C. 《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

D. 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2)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14. 请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材料一中蕴含的绘画理论,并用成语概括材料二中文与可所画之竹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淳化二年(991诗人受小人之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设问开篇:是谁种下这数百竿竹?诗人自问自答:正是被贬到此地任虚职、整日以竹为伴的“我”。

B. 颔联既有对竹形象上的暗示,又表达了诗人与竹在精神上的契合。此联是咏竹,更是自喻。

C. 颈联的“拂”“侵”二字极传神,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竹声的美妙和竹影的姿态,营造出物我为友的意境。

D. 尾联“雪里看”是“看雪里翠竹”的意思,此既具骚人风致,又照应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16. 王禹偁爱竹写竹,从这首《官舍竹》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王禹偁?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于水面的雾气常有不同的表达,如《赤壁赋》“____________”中的“露”和《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中的“烟”都指水汽。

2)姚鼐《登泰山记》描写叙事简洁明快,善于取舍,例如写泰山松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两句就写出其特异之处,很凝练。

3)唐诗中,作者常借“飞鸟”来传情达意,读来意趣横生。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    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18. 请根据文中画横线处的语意,概括填写出对应的成语。

19. 这段话出现了多个问句,请简要分析这些问句的特征和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言语的交际功能才能充分实现;研讨语言的实际运用,也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环境,即话语前后相毗邻的语句,   ②    ,或者说情景语境,包括言语交际行为的主题、目的、表达方式,当时当地的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距离等因素;第三是话语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理解,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就会受到这三类语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表达中,为了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要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考虑不同的语境因素。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根据上文段中话语宏观使用环境的相关内容,分析《茶馆》中王利发的语言所体现的语境对人物语言产生的影响。

第一幕(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

王利发 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第二幕(茶馆经过改良正准备重新开张)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第三幕(小唐铁嘴前来威逼王利发交出康大妈)

小唐铁嘴 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

王利发 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校园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往往都会有标准答案;而现实世界我们面对的事情充满不确定性,绝大多数没有标准答案。

材料二:俞敏洪在新东方转型时说:“要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答案】1. B    2. C    3. A    4.

是包含内心体悟凝视和洞察。 《声声慢》中提及的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都饱含着清冷、哀婉、愁绪这其实是词人当时内心愁怨、凄苦的真实写照。    

5. 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

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转折关系复句,意思是校园中的考试会有标准答案,而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可见,材料说出了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差别:一个是凡事都有标准答案,一个是绝大多数没有标准答案。其实,现实世界并非没答案,而是没有“标准”答案。所谓“标准”,可以理解为唯一的、固定的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并不意味着没有评判标准,没有正确答案,而是指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因为现实世界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在面对各种事件时,会根据变化不断地做出调整,而且每个人在做事时,由于目的不同,选择的路径不同等,最终的结果自然不同。这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需要灵活应对和创造性思考,不能死板僵化。

材料二俞敏洪这句“要在不确定性中做确定的事情”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转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要学会在不确定的因素中,把握确定因素,助力自身发展。何为“确定的事情”?它可以是自信、担当、坚毅、厚德载物等不变的美德,也可以是永远站在思想和科技的前沿,永远站在世界的角度为中国的发展做事情。总之,世界具有不确定性,远方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负自我,不负时代,不负国家。

综合两则材料可知,现实世界里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灵活应对、求新求变,也需要不忘初心,坚持做于国于己有利的事。

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文体上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我们要灵活应对,不忘初心。再联系现实论述现实世界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该做什么样的“确定的事情”,如何做“确定的事情”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贾平凹“我也知道我能改变些东西,但我改变不了我的心,如同这山上草木四季变化而不变的是石头”的名言,论证在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适时做出些改变,也应该坚守内心,以此论证中心论点。

立意:

1.坚守确定因素,图新求变。

2.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3.坚守本心,适时改变。


智慧星语文
个人创作,语文教案与课件,语文知识,语文经典习题,习题详解,高考辅导,作文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