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公众号,需要Word的微我,高三全年复习课件的附赠试卷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摘自来庆彬、李玉琳《毛泽东<实践论>哲学思想与当代文艺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B.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否认了直接经验。
C.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靠得住的前提是它来源于感性认识,且感性认识的材料够丰富并合于实际。
D.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的唯一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任务在于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联系,形成对事物的规律性认知。
B.基于感性认识能动地获得理性认识,并用理性认识来指导社会实践,至此我们就完成了认识运动。
C.从《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辩证思想看,艺术创作应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主席善用大众化的语言,如“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把高深的理论浅近地表达出来。
3.下列选项完全体现了材料一中“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一项是( )(3分)
A.考察团来延安考察,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一想”之后,做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一判断。
B.先秦时期,荀子的认识论初步概括了人的认识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实践论》弥补了荀子认识论的局限性,赋予了它新时代的形式。
C.1937年,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在形势和任务的迫切要求下,毛泽东写下《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D.王阳明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即知和行是作为统一整体的,知从行中来,行到知中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4.材料二提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可以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4分)
5.柳青的《创业史》描述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其第一部塑造了新型女性形象徐改霞,阅读下列文字,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作品是如何体现《实践论》的辩证思想的。(6分)
改霞的思想像她红润的脸蛋一般健康,它的心地像它天蓝色的布衫一般纯洁。她像蜜蜂采蜜一般勤地追求知识,追求进步,渴望对社会贡献自己的精神力量,争取自己的光荣。对这个二十一岁的团支部委员来说,光荣就是一切。她简直不能理解,一个人在这样伟大的社会上,怎样能不光荣地活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山
李锐
【注】牛信:放牛的人。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部分通过描写矗立的大山和蜿蜒的河流,暗示着放牛人无人理解的孤独与痛苦,只能与牛群为伴。
B.队长劝说放牛人放弃繁重的放牛工作,队里打算再换一个牛信,这使本来就饱经苦难的放牛人内心充满苦痛和忧伤。
C.放牛人靠着橡树,望向山脚,看着村西头自己的那三间石顶石墙的房子,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恋恋不舍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D.放牛人像往日一样自信地在橡树下坐着,可是今天的自信夹进了一些惶恐,这种惶恐正是放牛人卑微服从性格的体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屮的“刺”字写出了“队长换牛信”这件事对放牛人影响很大,也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因为放牛已然成为放牛人单调且孤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B.句子②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这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述一致。
C.句子③巧用比喻,将牛嘴角的口涎比喻成闪闪发光的弧线,形象生动地写出牛在草地上吃草时的悠闲惬意。
D.句子④属于环境描写,太阳的“暖和”与“心里昏沉沉”相对,反衬出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8.文章结尾的梦境中,牛化成人围在放牛人身边,《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二者的写法虽都荒诞离奇,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看山》中对人性的赞美隐藏于悲剧的人生底色之下,同时小说没有激烈的外在矛盾冲突,而是在平衡稳定的小说秩序中流露出作者的悲悯和反思。”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夫取之A实难B守之C甚易D陛下能得E其所难F岂不能保G其所易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寤,同“悟”,醒悟、觉悟,与《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含义不同。
B.鉴,借鉴,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含义和用法不同。
C.全,保全,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D.诚,真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认为,其所处时代的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与当年隋朝的实际情况仍存在一定差距。
B.魏征认为,隋朝自恃富强,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这是国家覆灭的重要原因。
C.唐太宗认为,大臣们不敢直言劝谏,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D.杜如晦认为,君子虽然面临危难却依然能坚守节操,箕子装疯离去正是这种君子品格的充分表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
(2)张华既不能抗直成节,逊言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
14.唐太宗被当作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苦楝花
温庭筠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①,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②,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注】①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连缀为饰的华盖。②青琐:指古代皇宫门窗上镂刻的青色连环花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选取的意象与杜甫“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相同,情感却有所不同。
B.“天香”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苦楝花的香气自上向下扩散,也能感受到苦楝树高大。
C.颔联与颈联衔接紧密,诗人出苦楝花联想到了羽葆、流苏、青琐等,极具艺术表现力。
D.诗人在观赏苦楝花时燃起香炉,香气烟雾缠绕苦楝树,场景犹如一幅美丽的曼妙图画。
16.诗歌描写的苦楝花有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司马光指责自己同百姓“征利”,他的回答是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怎么还不来?
B.他人在心不在。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江南十校”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根据原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实践之外,还有“他们的天才条件”。
2.B【解析】B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应该是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3.B【解析】B选项“概括人的认识过程”,体现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体现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践论》弥补了荀子认识论的局限性,赋予了它新时代的形式”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循环。A选项,只是体现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C选项,只是表明通过实践发现真理;D选项,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说,是一种静态的,结论型的,方法论模糊的,缺乏发展过程的认识实践论。
4.①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以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且让文艺作品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②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社会生活也应该成为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5.①艺术的阶级性,决定了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艺术观,否则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就会失去生命力。②艺术创作者需要深植于生活,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当代最美人物和奋斗不息的人生。③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能够服务并指导实践,经过艺术创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加工,让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并引领时代风气。
6.C【解析】“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由此可知“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不是因为“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
7.D【解析】A项“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错;B项“意境和情感表述一致”错,《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喜悦之情;C项“口涎”与“弧线”不构成比喻。故选D。
8.①《看山》中的梦境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呈现与转变。牛化成人的梦境描写是放牛人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侧面反映放牛人无法摆脱苦难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推动人物内心由凄凉转向释怀。
②《促织》中的异化隐喻文章主旨。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魂化促织这种荒诞处理旨在批判黑暗社会对人压迫的现实。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赞扬了放牛人虽饱受苦难仍葆有善良坚韧的美好品质。他即将离开牛群却依然操心着放牛的事情;在经历种种苦难后,虽内心凄惨,但最终仍选择坚强面对。
②淡化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对放牛人心理与大山环境的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直接的矛盾冲突。
③内心冲突的自生自灭使小说秩序趋于平衡稳定,(放牛人由“自信”到“惶恐”再到思量走后安排)放牛的内心冲突在自我接受中消解;(从痛苦寻死到“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内心的矛盾在牛群抚慰下释怀。(实际上这片古老大地也正是在矛盾的自生自灭中维系着心理的平衡和秩序平衡)
④透过这种平衡,作者寄寓了对世代扎根土地的农民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悲悯,也反思了大山中人们自我催眠,逆来顺受的文化心理。
(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D【解析】“诚亦合死”中的“诚”应翻译成“的确、实在”。
12.D【解析】古人说得好:‘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支撑,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文中指的君子应是能够担负起国家重担,敢于直言劝谏之人。
13.(1)过去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最终没有据理力争,迎合贾后的心意,苟全性命。(“竟”,最终;“阿”,屈从、迎合;句意2分。)
(2)张华已经不能刚直不屈成全自己的节操,言语谦逊恭顺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本就已经不复存在。(“抗直”,刚直不屈;“固”,本来;句意2分。)
14.①能够听信并容纳像魏征这样诤臣的谏言。②对明君与昏君有着清楚认知。③能够虚心借鉴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月壬申,魏征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这)才知道身居高位不当骄傲,身处富贵不当奢侈,这并非虚妄之言。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明智的君主能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断加以改进,然而昏庸的君主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短处,蒙蔽视听。像隋炀帝,他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又拒绝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大罪过。商代的时候,箕子假装发疯来保全自己,孔子还评价他仁义。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难道就该一同去死吗?”杜如晦说:“君主身边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辅佐,虽然自己治国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孔子曾经赞扬过忠臣史鱼,说:‘卫国的大夫史鱼真耿直啊,国家有道义的时候他直言进谏,国家失去道义了,他还以死相谏。’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接受忠言,就闭口不提意见呢。他身居要职,却苟且偷生,不肯辞官隐退,这和箕子装疯离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过去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最终没有据理力争,阿谀顺应贾后的心意,苟全性命。直到赵王伦起兵废掉贾后,派使者捉拿张华时,张华说:‘贾后废太子的时候,我不是不想阻止,只是怕贾后不会采纳我的意见。’使者说:‘太子没有罪却被废掉,你贵为三公,怎么不站出来说话?即使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又为什么不辞退归隐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他被斩杀,株连三族。古人说得好:‘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支撑,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君子虽然面临危难却依然能坚守节操。张华已经不能刚直不屈成全自己的节操,言语谦逊恭顺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本就已经不复存在。同样虞世基身为宰相,在该进言的时候却保持沉默,他的确该死啊!”
15.D【解析】“在观赏苦楝花时燃起香炉,香气烟雾缠绕苦楝树,场景犹如……”错误,颈联、尾联说的是苦楝花香气弥漫,应将花香留给博山炉,并非诗人燃起香炉,香烟缠绕苦楝树,且是苦楝花的花朵多得像画出来的一样,而非选项所说的场景。
16.特点:①花开香气浓烈。②紫色花朵,典雅别致。③花朵繁茂,形如流苏。
情感:通过描写苦楝花的气味、颜色、花开的形态等,表达了对苦楝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惜春之意。
【评分标准】特点3分,香气、颜色、形状每个角度1分;情感3分,需答出“喜爱、赞美之情”“惜春之意”这两处关键信息。共6分。
【白话诗歌】庭院里黄鹂的歌声渐渐停歇,墙头的蝴蝶仍在独自飞舞。苦楝花的香气从上方传来,熏染了形似帝王仪仗中精美华盖的树冠,花色深深浅浅,有如紫色的流苏。浓密的花儿掩映在如青琐般的树枝中,苦楝花香气弥漫,花朵多得像画出来的一样。只应该同春天依依惜别,然后将这苦楝花香留给博山炉。
【诗歌鉴赏】
本诗为温庭筠观赏庭院中的苦楝花时所作。
开头两句点明了苦楝花所生长的环境。三、四两句则通过奇特的比喻表现出苦楝花的四大特征:一是浓烈的香气,“天香”本为唐代诗人李正封用以咏牡丹之语,此处移用,可见诗人对苦楝花评价之高,同时因苦楝树高,花在其顶部,香气似从天上而来,用“天香”一词也更为形象生动;二是其美丽的树冠,“羽葆”是古时用鸟羽做成的伞盖形皇帝仪仗,苦楝树树冠状如伞盖,故诗人以此为喻,这也包含了对苦楝花的盛赞之意;三是其典雅的颜色,苦楝花呈均匀的淡紫色,古时称帝王或仙人所居为“紫宫”,诗人的联想奇妙无比,也体现出其颜色的典雅;四是其花的形状,诗人将苦楝花花开的样子比作流苏,恰当而又贴切。
第五、六句诗人仍继续想象,“晻暧”意为盛貌,这里是指花开得很繁盛。“青琐”喻指苦楝树的树枝,“氤氲”句是说那繁花盛开的苦楝花树香气弥漫,花朵繁盛犹如美丽的图画般。
最后两句是说在依依惜别春天归去之时,苦楝花像给人间留下了润气蒸香的博山炉。本诗立意新奇,内涵精妙,诗人在对苦楝花树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后,挥动手中的神奇之笔,大胆新奇地驰骋想象,恰切精当地运用比喻,酣畅淋漓地抒发感受,写出了这样不同凡响的优美诗篇。
17.(1)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重点字:征)
(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3)示例一: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示例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示例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四: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18.A摩肩接踵;B如火如荼
省略部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