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公众号,需要Word的微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儒道互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时期,理性主义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其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B.孔子及其后继者孟、荀运用理性主义对古代原始文化——“礼乐”进行重新解释,最终完成了对儒学的构建。
C.儒家把传统礼制建立在日常生活和伦常感情之上,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解释,让礼制的强制性转变为人的自觉要求。
D.先秦各派中,与美学一艺术领域关系更大且影响更深远的是道家,它与儒家一起塑造着中国人的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理性主义解释中,“乐”拥有不同于理知制度的内在情感特性,又与“礼”一样与日常现实生活紧密关联。
B.中国能够自古便形成高度世俗化社会,与先秦理性主义对人的情感、观念、仪式的引导和消溶有一定的关联。
C.先秦理性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表现出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与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等艺术特征。
D.道家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强有力地冲击和瓦解了儒家的功利框架,从而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第④段中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音声之作,其犹臭(xiù)味在于天地之间。——嵇康
B.音符是心灵的涟漪,情感在旋律中流淌。——伦纳德·迈耶
C.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汉书·董仲舒传》
D.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阮籍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儒道两家在哪些方面实现了互补。(4分)
5.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儒家艺术精神其实是“为人生的艺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艺术观的理解和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出关(节选)
鲁迅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节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B.小说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论敌的批评,鲁迅抓住两点予以回击,从文学创作手法“专用一个人”“杂取种种人”和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剖析。
B.认为《出关》是攻击某人的看法缩小了小说的“典型性”意义,鲁迅尖锐地嘲讽其如同只知道听人隐私的妇女。
C.鲁迅的杂文往往用“反语”,如自称“悔之不及”就是一例,表面上说是后悔,实则是对论敌的无情嘲讽。
D.作者塑造了老子“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形象,这与孔子、关尹喜等实干家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8.文本一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找出两种手法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谈到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节选自《论语·八佾》)
材料二: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民不可与虑A始B而可与乐成C论至德者不和D于俗E成F大功者G不谋于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而不仁”与《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相同。
B.缘,遵循,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的“缘”意思相同。
C.易,改变,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的“易”意思不相同。
D.“其周之东乎”与《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与他谈论礼、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B.在变法这个问题上,甘龙和杜挚的看法与商鞅不同,他们认为遵循成法、旧礼,国家更不容易出偏差。
C.商鞅为说服孝公变法,引用汤和周武王的史实,来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孝公最终采纳了商鞅的建议。
D.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他认为从音乐的角度看,卫国可能最先要亡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4分)
(2)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4分)
14.孔子、商鞅、季札对于“礼”或“乐”,分别持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偶成①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此诗作于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
B.首联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能安然入睡。
C.颔联写诗人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D.这首哲理诗从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16.诗人是如何达到“从容”“自得”境界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汉书·陈王列传》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句子,这句话和《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顾老师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了一句诗:“当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并提醒同学们,诗人是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获得灵感的。
(3)班级举行成语接龙比赛,小丘查资料后发现,“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仇恨、愤怒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18.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胡涂,决非章士钊党;但他却在中途用了所谓“非常处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
B.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沈从文《边城》)
C.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
D.百年动荡,仅再次彰明一个真理:文章不可须臾或缺。亲历当代唯物狂潮后,相信诸位对此有更深体会。(于坚“第七届花城文学奖”获奖感言)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她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错误,由“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可知,应该是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B项,“完成了儒学的构建”错误,由第②段“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可知,孟、荀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对“礼乐”的重新解释中,而是完成了儒学的路线。D项,“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且影响更深远的是道家”错误,原文中提到道家与儒家一起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并没有特别指出道家的影响更大且更深远。)
2.D“瓦解了儒家的功利框架”错误,原文中提到道家的确强调了美和艺术的独立,但并没有说它“瓦解了儒家的功利框架”,而是说它给予这种框架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3.A(第④段的观点是:“乐”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密关联。A项,嵇康这句话并没有提到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也没有涉及音乐的情感特性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B项,伦纳德·迈耶这句话体现了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可以作为论据。C项,《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句话体现了音乐与社会习俗的关系,也可以作为论据。D项,阮籍这句话涉及礼乐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同样可以作为论据。)
4.①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互补:儒家积极入世,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道家则主张出世,追求自然与自由。两者互补,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进则儒家,退则道家”的灵活人生态度,丰富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②文化心理结构的互补:儒家文化心理结构注重社会性和伦理性,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道家文化心理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的自由和独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这种互补,使得中国人既能够关注社会和谐与稳定,又能够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③艺术理想和审美兴趣的互补:儒家艺术强调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艺术的伦理性和实用性;而道家艺术则追求自然、真实和个性表达,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这种互补关系使得中国艺术在注重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不失其艺术性和审美性。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服务于社会与人生:儒家艺术精神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和人生。
②关注现实生活与情感体验:儒家艺术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关注人们的情感体验。通过艺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③追求情理结合与和谐之美:儒家艺术追求情理结合、和谐之美,认为艺术应该既有情感的抒发,又有理性的约束。
④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儒家艺术精神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应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社会、引导风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⑤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但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和损害,会影响艺术的发展。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A(“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
7.D(“与关尹喜等实干家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错误,由原文“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青,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可知,关尹喜办事敷衍,并非实干之人,是一个虚伪的人,不是一个正面形象。)
8.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
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在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
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
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啊呀!”的惊叹,都是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文本一“杂取种种人”塑造了空谈深奥道理,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哲学家老子形象。文中的老子形象并非历史上真实老子的简单再现,而是融合了多种人物特征。
②关尹喜及其手下巡警、签子手等人的形象,也是对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综合反映,映射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③文本一还刻画了对学问不感兴趣的一干众人,这些人物各有特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对学问的冷漠与轻视,这个群体形象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CE(通读全句后可发现,前半部分,“不可”与“可”,“始”与“成”两两相对,故第一处断句宜在“民不可与虑始”后,第二处断句宜在“而可与乐成”后;后半部分,“论至德者”与“成大功者”均作分句主语,故第三处断句宜在“论至德者不和于俗”后。)
11.B(A项,“人而不仁”的“而”表假设,译为“如果”,“蟹六跪而二螯”的“而”表并列,译为“和”。B项,“犹缘木而求鱼也”的“缘”意为攀援。C项,“寒暑易节”的“易”译为“更替”。D项,两个句子的“之”都译为“到……去”。)
12.D(据材料三,从音乐的角度看,季札认为郑国可能最先亡国。)
13.(1)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非:非难、责怪,1分;循:沿袭,1分;多:赞扬,1分,整体大意1分)
(2)有忧思但却没有二心,有怨恨但却不说出来,这恐怕是周朝的德政教化开始衰败时的音乐吧?(贰:有二心,1分;其……乎:恐怕是……吧,1分,整体大意2分)
14.①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1分)
②商鞅论“礼”:商鞅认为只要能够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1分)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可见“礼”需要与时俱进。(1分)
③季札论“乐”:季札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分)如《小雅》有怨恨却不说,似乎是周朝德政教化开始衰落的标志等。(1分,如举其他乐曲,分析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这反映了季札“乐与政通”的认识。
15.B(“还能安然入睡”错误,“睡觉东窗日已红”中,“睡觉”,指的是“睡醒”。)
16.①修身养性,保持生活的闲适平和,睡眠充分,享受四季轮回的自然之乐。诗人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此处的“闲”既是诗人的自然状态,亦是诗人修身养性的结果。正因为心境清闲,所以“无事不从容”,一觉醒来,红日高照,睡眠充分的诗人得以“万物静观皆自得”,达到与天地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②穷极物理,静观体察天地之道。颈联阐释“自得”之境,道通达天地形体以外,而深思则能渗透在风云变幻中,这一“格物致知”的过程既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个人思想境界的无限追求。
③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超越世俗。尾联化用孟子的问句,当心灵不被物质享受与权力欲望所困扰时,才可能保持心灵的清明和自由,达至“从容”之境。(每点2分)
【参考译文】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富贵不淫贫贱亦是安乐,男儿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诗歌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诗从赋闲居家、散淡无事而又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写起,由于心怀坦荡,拥被高卧醒来时常常已经红日高照、东窗镀金了。读者仿佛能看到灿烂的朝晖将诗人闲逸散荡的心境烘焙得红艳如烛,诗人脸上似乎摇曳着去留无意、得失随心的笑意。下面自然转入理趣的揭業:宇宙间的万千事物,在静息凝神的观照里无不怡然自得,春华秋月、夏岚冬雪,各种清新美景都同人集合融汇为一体。老子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诗人告诉我们通过虚一而静、澄怀味象,就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五六句紧接着解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融汇,原因在于“道通天地”。充斥天地、盈贯万物的是“道”,但它又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限制,又在有形的东西之外。作为主体的人在此神思浩荡、飘杳健举,胸罗宇宙、思接千载,精神于风云变幻中畅游翱翔、妙悟自然。尾联顺势而下,卒章显志地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态:顺天适命,宠辱不惊。他直接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的句意,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17.(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3)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每空1分)
18.D[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正确或确实,不怀疑,相信的对象为“大家”(读者或听众),具有公共意识。A项,“相信”是认为的意思,表示一种推测。B项,“相信”是期望、盼望的意思。句中翠翠不离开码头,是对祖父来找她的一种信任。C项,的“相信”表达的是一种信心。D项,“相信”指认为某事是正确的、不可怀疑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
19.C(原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与感冒病毒抗争的过程”比作一场对弈,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C项同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她的脸色”为本体,“纸”为喻体,两者具有颜色上的相似性。A、B、D项均为比较,不属于比喻。)
20.示例:(1)万不得已/迫不得已
(2)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每空1分)
解析:(1)此处要表达“不得不如此”的意思,填写与“万不得已”意义相近的成语均可。
(2)此处要表达“种类很多”的意思,填写与“千奇百怪”意义相近的成语均可。
21.示例:甲感冒了要不要吃药
解析:根据后文两类人不同的表现可得出答案。
乙 健康的人一旦接触又没洗手(每处2分)
解析:根据前后文,主语应为与前文“患者”相对应的“健康的人”;结合前后文“接触传播”和“勤洗手”,可推断感染条件为“一旦接触又没洗手”。
22.(1)②应修改为“病程约7~14天之后自然会好”。
解析:“约”和“左右”语义重复,此处只能删掉“左右”的原因在于:“约”字后面既可以接精准数字(约5人),也可以接概数(约十七八岁)。而“左右”前面只能接精准数字。
(2)④应修改为“被病毒感染说明此刻免疫力被突破了防线”或“被病毒感染说明此刻免疫力的防线被突破了”。解析:根据语境,免疫力是被病毒突破了防线。
(3)⑧修改为:“就有可能患上肺炎”。(每处2分)
解析:根据语境,前文有关联词“假如”,后面应补上“就”。
23.写作提示:
材料第①句出自《论语·宪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该句指出了做人的道理,说明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凸显的是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担当。
材料第②句出自《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表现的是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思想。诚然,“安之若命”里会含有躲在舒适圈里的含义,但有时候不去“硬碰硬”,也意味着一种变通和审时度势。
考生行文时应当围绕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为”与“不为”的思辨关系展开。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指出:孔子的勇武、奋进精神让人佩服,但庄子的自然无为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要看面对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角度作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事在完成过程中会很困难,会遇到挫折,但又是你应该去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等等。哪些事知道不可为,又能坚守本心不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材料二: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获得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功绩。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遵循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改变旧礼制而走向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材料三:
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鲁君让乐工为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定基础了,虽然还不算完善,然而百姓已经勤劳而不怨恨了。”乐工为他演唱《那风》《廊风》和《卫风》,他说:“美好啊!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样,这恐怕就是《卫风》吧!”乐工为他演唱《王风》,他说:“美好啊!虽有忧思却没有恐惧的情绪,这恐怕是周室东迁之后的音乐吧?”乐工为他演唱《郑风》,他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已经不堪忍受了。这恐怕是要最先亡国的吧!”乐工为他演唱《齐风》,他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音乐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恐怕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
乐工为季札歌唱《小雅》,他说:“美好啊!有忧思但却没有二心,有怨恨但却不说出来,这恐怕是周朝的德政教化开始衰败时的音乐吧?那时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歌唱《大雅》,他说:“宽广啊!和美啊!抑扬曲折而本体刚劲,恐怕是表现文王的德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