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三年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文摘   2024-11-22 21:38   安徽  

敬请关注公众号,需要Word的微我           

年份

卷别

试题简析

题材

考点

2024

新高考Ⅰ卷

宋诗

语言+表达技巧+修辞

新高考Ⅱ卷

宋诗

语言+表达技巧+修辞

2023

新高考Ⅰ卷

宋诗

主旨概括(间接)

新高考Ⅱ卷

宋诗

思想情感

2022

新高考Ⅰ卷

宋词

主旨概括

新高考Ⅱ卷

唐诗

诗句含意理解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新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年高考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新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2年高考真题〗

2022·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新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2024三年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汇编(教师版)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024·新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三联描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

颔联和颈联写多次看到薄月过轩,心惊于又一次阴虫砌鸣,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

尾联则直接点明“白发心事”是“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也有英雄老去的无奈。

2023年高考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2023·新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2022年高考真题〗

2022·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2022·新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智慧星语文
个人创作,语文教案与课件,语文知识,语文经典习题,习题详解,高考辅导,作文指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