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匮要略》学习之路,这个方法很重要!

健康   2024-08-02 16:30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诵明书院


编辑:小药童




作者陈与知是肖相如老师的六期弟子。近几月来,在肖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金匮要略》,收获颇丰,在此分享给大家,共同探讨。

全文共1945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据脉论理,辨证论治,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等观点,治疗上提出重视人体正气,祛邪当因势利导等。
此外,《金匮要略》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书中方剂临床应用广泛;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

近几月来,在肖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金匮要略》,现总结一下学习的几点体会:
首先,与《伤寒论》的学习相比,感觉《金匮要略》的学习更难些。
《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既有理论,又有临床,文中有许多省文部分,也有一些可能不属于原文的错漏之处,这给我们学习和理解增加了难度。
在学习的时候需要通读原文,联系上下文,找出省文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意。
例如“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联系前文其临床表现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如果我们不联系前文,就不能知道“病形如初”指的到底是什么。
因此我们要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辨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但与《伤寒论》的学习相比,我只能熟读,没能做到背诵,在此先检讨一下。
其次,学习《金匮要略》要掌握各类病症之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
《金匮要略》中论述了众多三阴三阳病症及疑难杂病类型,而只有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候、治法、方药及方义等才算真正了解了此病症,才能为学习和运用提供依据。

例如肺痿病篇中,“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是为肺痿病的病因,其病因为上焦有热,“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可知肺痿病的脉证为数虚(浮大无力),其证候为咳嗽、多唾浊沫,治则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其证治对于肺气虚寒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再次,学习《金匮要略》中灵活变化的组方特点和以脉测证的表述习惯。书中多首方剂均体现药物加减变化的灵活性。
例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等多首方剂均有这个特点;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热盛吐衄,而非见吐血即妄用止血药,见泄泻妄用止泻药,体现了张仲景用药的灵活性和治病求本的原则。

此外,条文中许多疾病均从脉象开始论述。首先各病有主脉,但一病又见多种脉,也有一脉主多种病的。
在《金匮要略》里张仲景告诉我们如何用脉象解释病机,如何据脉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又如何据脉象推测预后。脉象相同又如何舍脉从证以认病,症候相同又如何从脉以认病等等,据脉理论是原著的一大特色。

最后,我们学习《金匮要略》需要归纳总结。


01

掌握一类病中的各种证治与方法


如腹满病篇中,腹满病辨证为寒、热、虚、实,其证治又分为里实兼表寒症,方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行气除满;
里实兼少阳证,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以攻下为主,兼解少阳之邪;
里实胀重于积,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消胀,通腑去实; 
里实积胀俱重,方用大承气汤,峻下燥结,荡涤实热;
虚寒饮逆,方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脾胃虚寒,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寒实内结,方用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等。


02

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03

学会对比同类病证中的相似病证的异同


例如在痰饮咳嗽病篇中,痰饮病又包括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虽然它们都为水气饮邪停于身体某处而致病,但又各有不同,其中痰饮为水走肠间,水饮由上到下;悬饮为水在胁下,病邪不上不下;溢饮为水溢四肢,支饮为水气凌心射肺,由下入上,病势较重。所以其证治中的各治方和治法又各有不同。

总之,虽然《金匮要略》的学习已经结束,但我感觉还没有学习透彻,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复习。




精彩好文赏析

自学《伤寒论》五年都没入门,他选择了拜师

2023-12-18

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从似是而非,到成竹在胸!

2023-08-23


 THE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师门大讲堂,作者:陈与知。封面图片来源:包图网。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诵明书院
跟名师学中医,带你成为真正的中医高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