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美食」原创内容
『爷爷制作柿饼有一套严格的工序,采柿、削皮、晾晒、烘干直至最后裹满糖霜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认真,就像细心照顾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呵护着手中软糯香甜的柿子饼。』
作者|行亦
秋日的街道总是热闹的,摊贩用喇叭大声叫卖着甜滋滋的烤红薯,隔壁门店前师傅在卖力翻炒着锅中之物,喇叭也不时重复着“新鲜的糖炒栗子,5元一斤”,再往前走几步也会看到不少便利店门前架起的烤肠机中缓慢翻滚且滋滋冒油的肉肠,各类令人着迷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不忍掏出手机思索今天要“临幸”哪个摊位。
对于秋天,曾经人们更多的想到的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热腾腾的烤红薯”以及“焦香甜糯的糖炒栗子”。但从去年开始,柿子似乎突然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水果店和电商平台上,轻而易举可以买到品种各异的柿子,口感也不再涩口,几乎个个甜蜜,甚至“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都变成了“柿柿如意”。而我的脑海里,不由的出现了爷爷制作柿子饼时周身环绕漂浮的热气。
爷爷是个典型的庄稼人,每个阶段都有限定的季节任务,春天播种禾苗,夏季除草施肥,秋天则是柿子饼的季节,每当气温骤降,昼夜蒙上雾纱,干枯的枝干上挂着一团又一团饱满橙红的柿子时,空气中似乎就会远远飘来甜蜜的柿饼香。爷爷制作柿饼有一套严格的工序,采柿、削皮、晾晒、烘干直至最后裹满糖霜每一个步骤都极其认真,就像细心照顾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呵护着手中软糯香甜的柿子饼。
图 / 摄图网
晾晒过程中的柿子饼与周遭的青石枯木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兀却不矛盾,这是属于秋天的调色盘,经过多日秋阳的轻抚,柿子变得红润可口,柔和的日光洒在每一个柿子表面,缓慢渗透而后向内攀爬生长出新的物质。
“柿子好,阳光好,不必讲究过多的工艺,口味总不会差的”,这是老一辈人朴实的观念。长满粗茧的双手翻动着整齐摆放在竹篾之上通身柔软的柿子,虔诚的眼神与灼灼日光汇成一体,直直盯着面前那一抹抹橙红,三两同乡从院前经过也不免驻足,与爷爷感叹柿子模样的标志以及农事的琐碎,不觉间太阳落山,三两老人带着爷爷的柿子在夕阳下渐行渐远,越拉越长的影子也逐渐模糊在视线中。
饱含秋意的柿子经过多日晾晒水分蒸发之后就会进入烘干环节,一圈又一圈地在老式烘干机中做“桑拿”。那时的烘干机还不是如今的全自动,需要一把又一把的柴火来产生持续的动能和热量,在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的声音当中,柿子们渐渐褪去了臃肿的外衣,身形日益紧实饱满,呈现出诱人的变化。
童年的我,总是抵挡不住那份对美味的渴望,时常缠着正在往炉内添加柴火的爷爷,一遍遍追问:“柿子饼什么时候才能好呀?”,眼珠子随着昏黄灯光之下缓慢转动的柿子流转,不知不觉中,眼皮也不打架了,梦里有笑着温柔看着我的柿子仙子。
恍惚中听见爷爷的呼唤,入眼便是爷爷递过来的,散发着热气的柿子饼,相较于晾晒中的柿子,此时柿子的表面是一种诱人的红,拿起时温热软糯的手感不免让人期待它进入口中的那一瞬,凝聚了一整年的醇厚甜蜜,柿子外皮薄而不失韧性,咬一口便会被温润的溏心包裹,质润如脂,肉韧如膏,吃起来香甜软糯,口中流转着柿子的清香,此时再喝上一口热茶,便觉此生无憾矣。
黄昏日落时,一老一小躺在摇摇椅上咬一口柿子,嘬一口热茶,摇摆间好似躲过了岁月的流逝,只留口中存留的甜和心间流动的暖意。
柿子的历史是久远的,古时便有柿子封侯的轶事, 据《宾退录》记载,朱元璋在身处低位时,为躲避战乱曾逃到到一个荒芜的村庄,人烟罕至,饥饿在不断啃食着他的胃,在绝望之际猛然发现。一堵残垣之后赫然矗立着一颗红柿累累的柿子树,于是便摘食柿子充饥。
图 / 视觉中国
数年之后,当年逃荒挨饿的少年已然成为一方领袖,故地辗转,那棵柿子树依旧生长在残垣之中,一如从前。眼前的景象让他思绪万千,随即下马将身上所着赤袍覆于柿树之上,并对其行以君子之礼,庄重地宣布:“封尔为凌霜侯”。
不仅如此,落难时因柿子得以生存的朱元璋也格外重视柿子所带给人们的“大用”,据《嵩书》记载,“大旱之年,百姓无粮可食,只能依靠柿子为生。他们削柿子制作柿饼,以此完成赋税,并在晒干后食用。为了确保百姓有足够的柿子供应,朱元璋甚至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的百姓每户必须种植两棵柿子树”。这表明在当时,柿子已然成为饥荒时重要的代粮来源。
柿子的不仅于民生有着大用,其美名更是在书册中代代相传,在在文书《尔雅》中,柿树被赋予了七大美德:“一曰长寿,象征着生生不息;二曰浓荫密布,为炎炎夏日带来清凉;三曰无鸟巢筑其间,保持了树身的清净;四曰免受虫害侵扰,展现出自然的坚韧;五曰霜降后叶色斑斓,引人赏玩;六曰果实甜美可食,是大自然的美味馈赠;七曰落叶肥厚宽广,恰可作书写之用,增添文人雅趣。”
图 / pixabay
常在院落中摇曳生姿的柿子树备受人们的青睐,不仅是许多画家艺术家争先描绘的对象,正如秋日里柿饼带来那温润持久的甜,其吉祥如意的寓意伴更是随着每年金秋的丰收喜悦,跨越时空,得以代代相传。
时至今日,每每枝叶枯黄零落,枝头点点橙红在远山中若隐若现之时,爷爷都会缓缓背上竹制箩筐,带着我们上山采柿,“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自己要清楚,不要总躺在床上玩手机......”老人家脚下生风,走得飞快也能不带喘气的对我们叮嘱道,出声应和的同时抬眼望去,柿树矗立在老旧房屋边上,嶙峋的枝条上挂满了盏盏“柿灯”,凄冷的秋风也为之驻足,蓦然出现的橙红点缀着清冷的山林,沉寂的青山仿佛也因这一抹抹亮色有了些许生机,收回视线再看看老人家身后跟着的小辈们,嗯,好“柿”正当时。
微信审核:然宁
本文为读者投稿。
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呢?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舌尖上的最爱,欢迎随时给《三联美食》微信投稿!
原创投稿发至:haochi@lifeweek.com.cn,此邮箱长期开放。
投稿需保证原创,且从未在任何公开平台发表过。请作者保证投稿作品为自己的原创作品,未在任何公众平台(包括个人公众号)发布过。作品(包括图片)不含任何伪造、抄袭、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财产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问题,不涉及国家机密及他人商业秘密。若作品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作者侵权等事项给本刊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偿的权利。
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美食》编辑修改及发送。20日之内未收到回复者,可另投他处。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投稿类型+文章标题”。
稿件字数2000-3000字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真的特别有竞争力!
期待你的文字。
天南海北 一起吃喝
投稿邮箱
haochi@lifeweek.com.cn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