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庄子》之齐物论,老实说,很烧脑,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齐物论的主旨是庄子对相对性的看法,比如“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现在在这里说的话,不知道与其他论者属于同一类呢?还是属于不同的一类?无论是同类还是不同类,既然彼此都是说话,那就与其他的论者没有什么不同了。虽然如此,还是让我试着说一说。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语言很难完完全全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所谓词不达意,下笔纵千言,不达内心意。可是,庄子是语言大师,他清楚语言的局限,可是他还是要说。接下来的就是十分烧脑的部分:“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宇宙万物有个“始”,也有个未曾开始的“始”,更还有个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始”。宇宙万物的始初,有自己的“有”,也有自己的“无”,还有未曾有“无”的“无”,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的“无”。突然间产生了“有”和“无”,然而不知这个“有”和“无”,果真是不是“有”和“无”。现在我已经有了说法,但不知我的说法果真有说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法?天下没有比秋毫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人,而彭祖却是短寿的。因为他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小与大、寿与夭、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都是没有差别的。可世人还是会各说各话,彼此立场不同,容易对立。庄子给出的办法就是不如物我两忘,不言不辩,超然是非之外。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下,各种思潮交织。特别是各派的说客们,争强好胜,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驳倒别人的想法。庄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论断。《齐物论》共有七个主要寓言,分别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一是,万物是浑然相通的,一个例子是,老人给猴子们分橡子,说:“早晨三升,晚上四升。”众猴听了很生气。老人改口说:“那么就早晨四升而晚上三升吧。”众猴听了都高兴起来。橡子的名称和实际数量都不曾增损,而猴子们的喜怒却因而不同。东西还是一样,早晨先拿到多一些就开心,反之就难受。现实中的人们不也是这样吗?明知道盐巴不能解毒,可是社会上谣言起,开始屯盐,一下子买十公斤、二十公斤,多少年了,还没吃完。二是庄周梦蝶,这是很出名的一个故事。庄周梦蝶,蝶梦庄周,谁在梦中,谁又清醒?我想每个人都有类似梦醒时分的经历,感觉梦中的一切是那么地真实,有时候梦中经历了很久,可是心理学研究显示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在梦中的人,觉得是真实无比的,而醒来后又感觉现实如有梦境。当现实中为追求一样东西,费尽心机而不可得。这时,如果有人一句话点破机关,破除你的执念,是不是如同“一语点醒梦中人”?庄子思想宽广、博大,是成体系的,在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依然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
做些无用的事,有大用。
参考资料:
《庄子》
— END —
如果对您有启发或帮助,点个转发、
在看、分享朋友圈让文章对更多人有帮助。
关于我:我是大何,分享健康、人文等领域的内容,深耕健康外在体魄与丰盈内心世界两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