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3个小时,历经13天,把《没有烦恼的世界,金刚经智慧课》看完了。在前几天的读书感想里,我提到过我是没有什么佛学基础的人。读这样一本“博士生”级别的佛教最伟大的经典,是有不少难度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比外在世界广阔很多的存在,这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是宇宙万有自在我心。佛陀作为王子,放着国王不做,为什么要做一个世尊,一个证悟了无边佛法的人?世人痛苦、贪婪、痴迷、嗔怪、嫉妒等,他放弃了世间荣华富贵,超越了一切万相,得出了“无所得、无所住”的佛法精神,独具智慧发慈悲心,以助众生,这就是他内心世界广阔无边的最好注释。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大约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015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经有7亿多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1%。这是第一点感受,佛教的思想能够直达人的内心,有助于人进入内心强大的世界。第二点,要锻炼觉知能力,人的心既能束缚我们,也能让我们得以解脱。第一步,是要“自观其心、自知其心”。学会内省和观照:“既要深入省察自己的心态、观念、性格、习惯、欲望、情感、思维方式等,在宏观的人格层面上了解自己,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对那些极其细微并稍纵即逝的念头和想法保持敏锐的洞察和清醒的觉知。”更直白地说,既要了解自己总体上是个怎样的人,又要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二步,运用观照和觉知的力量,穿透各种情绪和意念的表象,穷究烦恼习气的根源,宰制之、去除之、净化之。“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只要学会修心,善用自心的正面能量,破除无明的障蔽,那么我们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必然会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无碍妙用。每一步都需要我们具有觉知能力,于细微处审视自我的内心状态,如实观照,用心感受点滴,自然能发现内心清明,如清澈见底的湖水,我心光明。第三点,再一次证明,要活在当下,要全然当下。就像证悟者那样:“他吃饭就是吃饭,而不是谋划着通过饭局签下一份合同;他穿衣就是穿衣,不会计较那是地摊货还是阿玛尼;他行走就是行走,不会羡慕或嫉妒别人开着宾利;他做事就是做事,不会汲汲于追求成功,也不会汲汲于逃避失败。”至于六道轮回,五蕴,三界,涅槃等,书中有详细的说明,初次阅读的我体会还不深,或许过几年再重读,相信会有更深的体会。作者王觉仁学佛超过30年,对佛教有独到的理解与感悟,就像他说的“一直在缠缚我们的,其实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对外物的贪爱和执著;能够障碍我们解脱的,也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不健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作者认为,《金刚经》“扫除一切分别执著、打破一切偶像崇拜”的独特精神,足以消除此岸与彼岸,的对立,弥合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鸿沟,故而能将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与信仰生活打成一片。这就是《金刚经》赢得中国人青睐与推崇的主要原因。《金刚经》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波罗蜜”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到彼岸”。所谓彼岸,必针对此岸而言:如果烦恼是此岸,那么菩提就是彼岸;《金刚经》成书于古印度,是大乘佛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系佛经的核心与纲要,自古以来便享有“经中之王、诸佛之母”的盛誉。原文:所谓神圣的境界,其实就寓于平凡之中;而世间最深刻、最无上的智慧,往往就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成就的。◆ 2024/10/01发表想法:责任生而俱来,逃无可逃。但固有个性习气,可以抽离,也可以改变。原文:改变人生的最根本方式,也许不是从这样的生活和社会中逃走,而是从你固有的观念和习气中出离。◆ 2024/10/01发表想法:找到内心真正所需,看到真我。原文:但是,《金刚经》会教你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最终认识你自己。钟慢效应,在地球人的时间尺度里,他用了几年时间才回来;在飞船里的人时间尺度里,他的时间也只是几周而异。原文:乘坐高速运动的宇宙飞船作太空旅行,当他回来时,将会比留在地球上的这个年轻得多。与中华文化异曲同工,人人都可闻道,只有先后的差别。道不远人,只在内心,不假远求,本性具足,拂去碍眼物,道就在那里。原文:“佛陀”二字是梵文音译,本意是“觉者”,亦即觉悟的人。佛陀诞生于人间,成长于人间,修行于人间,解脱于人间。他和我们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他是一个彻底觉醒的人,而我们仍然在生死迷梦中红尘颠倒、不愿醒转。得不到的让人痛苦,得到后热度一过,就变得无聊,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中摇摆。原文:然而,世人往往把无常变化的东西视为恒常,因而没有的时候就逐求,得到的时候就贪恋,失去的时候就痛苦,于是攀缘执著、患得患失,并且生出无数的烦恼、忧愁、愤怒、恐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事物是孤立的,万物互联,都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原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物互即互入、相依相存,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可以脱离万物而独立自存看法变了,感受迴异。譬如一支铅笔,正面投影看是一条线,截面投影则是一个正六边形或圆形。仅仅改变了角度,变化就发生了。原文:一直在缠缚我们的,其实不是外物,而是我们对外物的贪爱和执著;能够障碍我们解脱的,也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不健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梦做真时真亦梦,梦如现实、现实如梦,one world, one dream.原文:首先必须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和我们所拥有的生活,归根结底只是一场梦而已,梦中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可执著的。◆ 2024/10/04发表想法:出世,众生如幻;入世,广度众生。原文:在观念层面上,要具有“众生如幻”的智慧,而在行动层面上,却要具有广度众生的慈悲。◆ 2024/10/04发表想法:佛陀认为,真正的修行,必须从打破这四种幻相开始。原文:执著有一个度众生的“我”,就叫我相;执著有实实在在的“他人”和“众生”可度,就叫人相、众生相;未曾看穿生命无常变化的本质,仍然执著于生命是恒常存在的,就叫寿者相。◆ 2024/10/04发表想法: 宠辱不惊,无论顺逆,一颗平常心。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原文:逆境中忍,是使自己不生沮丧颓废之念;顺境中忍,是使自己不生骄奢淫逸之念。◆ 2024/10/04发表想法: 静坐,配以正念呼吸。原文:都市人来说,若能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抽空修习安住禅,并且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修习办事禅,将不仅能调柔身心,消除各种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且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024/10/05发表想法:近岸、登岸自然要弃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法都可弃,万物还有什么不可弃?原文:如来常说:你们这些修行人,应当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像渡河的舟筏,到了岸,舟筏便应当舍弃。连佛法都要舍弃,何况那些有悖于佛法的种种执著!◆ 2024/10/05发表想法:作为个体,生命短暂。作为群体,生命似乎可以无限延续,“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原文:“寿者相”是对生命的错误认知,即把无常变化的生命执为恒常存在。这样的执著,来源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逃避和抗拒。身体的新陈代谢时刻在发生,没有死,何来生?旧细胞死亡后,新细胞得以生。念头的生、灭就更多了。原文:人生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常无我的,因为所谓的“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上发生着;同理,死亡也不能等同于虚无,因为它时时处处都在孕育着“新生”。黄帝“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乃去,得道后仍然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家,人人都有佛性,都可闻道,之所以没有“得道”,只是被外物、被执念蒙蔽罢了。原文:正是因为佛陀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于各自不同的习气而流浪生死,所以才会慈悲地为我们每个人指出不同的修行之道,让我们循着各自的来时路回家。◆ 2024/10/05发表想法:观自在,向内观,明心见性,不假外求。原文:治心的诀要,就是要运用观照和觉知的力量,穿透各种情绪和意念的表象,穷究烦恼习气的根源,宰制之、去除之、净化之。◆ 2024/10/05发表想法:思维是有生命的,借肉身传承下去。原文:它会使一个生命体的“神识”(即“阿赖耶识”)在其自身业力的牵引或推动下,感应新的“正报”(肉体生命)和“依报”(肉体生命所依存的世界),从而获得新一期的生命。◆ 2024/10/05发表想法:不执着生死,超越有无,中道。原文:而有智慧的佛法修行人,却知道人生当体性空,所以不执有(空观),也知道死亡并非虚无,所以不执无(假观);超越有、无二边,即为中观。从实相上,承接过去与未来之间每一个刹那,就是当下,它的动态变化的。从空性上,当下是一个状态,突破了肉身与心识,没有过去与未来,从这个角度看,人的一生、生生世世都是当下。原文:它无法在时间中被界定,也无法在空间中被找寻,只能在你精神的觉解中呈现。当你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幻觉中觉醒过来时,当你不再把受困于特定时空中的肉身和心识执为自我时,你就活在了当下。◆ 2024/10/06发表想法: 仓廪实而知礼节原文: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不能满足时,他很难去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 2024/10/07发表想法:知道,做到,方是真知道。◆ 2024/10/07发表想法: 生活上半场做加法,下半场也要做减法。明心见性上,只有减法,为道日损。原文:换句话说,生活就是要做加法,就是要去追求很多我们本来没有的、缺少的、匮乏的东西;但修行必须做减法,要把覆盖在我们心性上的贪欲、嗔恨、妄想、执著一点一点地清除掉,直到心性绽放出它本来具有的无限光明。◆ 2024/10/07发表想法:无用之用,有大用。原文: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但无论每个人的答案多么不同,有一点是共通的:所谓无用,就是“非功利”,就是与升官、发财、成名无关的事,而与情感、精神、心灵有关的事。◆ 2024/10/07发表想法: It is trust, with life, beyond believe. 原文:所谓信仰,只是在自己心中相信并仰望某种高于尘世的精神价值;只是每个人在灵魂深处与自己的“内在神明”(无论你称之为上帝、佛性还是别的什么)所进行的单独对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原文:来源于创造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探寻、对生命和宇宙的叩问,以及对整个人类存在和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原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的差别、对立、矛盾构成的。有黑就有白,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有警察就有小偷,有城管就有摊贩,有高富帅就有矮穷挫,有权贵阶层就有弱势群体,等等。◆ 2024/10/07发表想法:若只安于现状,流于表象,本性自足的佛性仍被深深掩埋。原文:倘若你心里从未生起过对生老病死的困惑,倘若你从未追问过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并且从未观察和思考过什么叫无常、什么叫无我,那你就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更永远无法看见——安住在你自性中的那尊如来。原文:同样,未来也终将变成现在,然后一点一滴地变成如梦如幻的过往。所以佛陀才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已经发生的,接纳,不后悔;当下正在进行的,全力以赴,all in,不留遗憾; 还没发生的,保持open心态,创造各种可能性,摆脱非黑即白“二极管”思维,就是中道。原文:借由空观,我们就不会过于执著人生,把一切都当成不变的实体;借由假观,我们就不会彻底否定人生,把一切都归于虚无。如此超越有与无的二元对立,你便获得了中观,契入了中道。◆ 2024/10/08发表想法: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工具。原文:佛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教我们如何面对苦难以及一切负面境遇的智慧。◆ 2024/10/08发表想法:无法改变苦难时,改变对苦难的态度。苦中寻乐。原文:当你无法改变外在的苦难时,你仍然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以及承受苦难的方式◆ 2024/10/08发表想法:如来是一种存在,无所来,无所去,就在那里。◆ 2024/10/10发表想法: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原文:生、住、异、灭,是每一个生命无可逃遁的铁律;成、住、坏、空,是一切事物殊途同归的宿命。
延伸阅读:
如果没有自律,你便会伤害到你自己的自由。
找到与生俱有的那把钥匙
参考资料:
没有烦恼的世界,金刚经智慧课》
— END —
如果对您有启发或帮助,点个转发、
在看、分享朋友圈让文章对更多人有帮助。
关于我:我是大何,分享健康、人文等领域的内容,深耕健康外在体魄与丰盈内心世界两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