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改编自斯蒂芬·金同名小说的经典电影,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佛兰因被误判而被终身监禁,但他凭借信念和智慧,最终重获自由的故事。
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安迪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用智慧和勇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身边的人。电影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保持信念和勇气,就有可能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同时,我也被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救赎所感动,安迪和瑞德之间的深厚友谊让人动容。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从才华横溢的银行家到被暴力欺凌的阶下囚,巨大的落差可能会让很多人发疯,但是安迪没有,面临着狱中常人无法想象的挑战——强权的肆虐、孤独与身心摧残,他一直努力适应,并伺机改变自身处境。安迪并没有崩溃,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保持平静意味着不会被情绪左右,能够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充分展示了安迪坚毅、顽强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能支持他最终成功摆脱了肖申克监狱的束缚!
这也启示我们,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希望,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
内在信仰与心理重建
监狱中的环境充满了恐惧和威胁,但安迪在极端环境下始终相信自己的清白,在狱中谋生,他既没有被小恩小惠收买,也没有被强权吓倒,更没有在长期的牢狱生活中迷失自我,而是始终坚守着人格尊严和内心正义,凭借高超的智慧实现了自我救赎。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信仰和乐观态度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压力和挫折,提高生活满意度。
需求层次理论与自由
安迪在监狱中努力追求自由、知识和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不仅是他个人内心的渴望,也是他对生活的坚持和追求。通过开设图书馆、组织莎士比亚剧的演出等活动,安迪不仅为其他囚犯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和智慧,更让他们在枯燥无味的牢狱生活中体验到了自由世界的美好与希望。这些行为举动不仅仅是安迪为了消磨时间或博取好感而做的表面功夫,这背后蕴含着他对自我实现的深刻追求。他通过努力让自己在逆境中找到了价值与意义。
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行为的内在动机。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社会孤独与不适
影片中的布鲁克斯·哈特利等人在获得自由后却选择自杀,反映了囚犯在重返社会时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失去自由后的社会孤立、对新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失去目标感和自我认同感等问题。长期监禁可能导致囚犯与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弱甚至断裂。在出狱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难以融入其中。老布在出狱后面对繁荣的社会景象感到无所适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正是如此也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自我排斥的心理。
囚犯在重返社会时面临的心理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来应对。通过加强心理辅导、提供社会支持、加强监狱教育和促进家庭联系等措施,可以帮助囚犯更好地适应出狱后的生活并重建自己的人生。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体制化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它会让你习惯并依赖某种环境,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你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电影,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保持信念和勇气,就会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电影中蕴含的哲理丰富而深刻,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人生。同时,电影中的金句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佳作。
END
编 辑:刘官正
校 对:贾 娜
审核教师:刘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