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这个功能的初衷是开放共享,形成丰富的应用生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跟dSPACE相竞争。
但是,在中国,这个路子好像走变味了。
曾经有个笑话说是:
“国外一开源,我们就搞闭源封装,然后号称独立自主;国外一闭源,我们就搞破解!”
😂😂😂
这种套路,在HIL圈子里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我公司于2018年左右,购买了北京某公司(你懂的)的NI平台成套HIL,其中使用了“你懂的”公司自主开发的DIO板卡,替换掉了NI原厂的DIO板卡。
技术协议并没有明确要求板卡品牌,所以也不好说啥,交付的时候,“你懂的”公司说,“我们的DIO板卡有巨大的优势,显著降低成套系统的成本和价格,后续我们还会陆续推荐AIO板卡、CAN卡的自主开发替代,帮助企业实现自主可控”。
说实话,如果不是师子一号基础扎实、头脑清醒,我就差点被他这种“伟光正”、“又红又专”的话术给忽悠过去了。
我问他,“你去NI官网查了吗?DIO板卡才几个钱?替换这,有啥意义?NI的CAN卡贵,你们为什么不先去攻克它?”
“中国的数采工控行业早就竞争白热化了,市面上大量第三方板卡,你们为什么不用,非要自己做硬件?”
然后,师子一号看着这套价格300多万的设备,陷入了沉思,实在不明白它通过两张DIO板卡,把成本降到了哪里???
……
八年过去了,“你懂的”公司的CAN卡,仍然没有出来,师子一号觉得,它或许永远不会出来了。
8年之后,棘手的问题终于还是来了。
当时,“你懂的”公司交付给我们的HIL,使用的是VeriStand2015,它自主开发的CustomDevice,使用的也是LabVIEW2015,而且没有给我们LabVIEW源代码。
VeriStand2015不支持CANFD,当我们试图升级它的时候,却发现“你懂的”公司的DIO板卡只能使用在VeroStand2015,一旦升级,就无法识别。
我们去咨询“你懂的”公司,索要CustomDevice的LabVIEW2015源代码,却遭到了拒绝,说这不在交付范围。
而且听他们的意思,态度很强硬,这是底线,不容商量。
其他办法
我们试图把“你懂的”公司的DIO板卡拆掉,重新购买两张NI的DIO板卡装上,却发现这也碰到了麻烦,原因如下:
1.我公司采购流程繁琐麻烦,两张板卡需要写很多ppt,做很多汇报,并且针对其的资产管理也没有现成规定,流程几乎走不通。
2.“你懂的”公司当初没有提供HIL设备的内部接线图,我们打开一看,密密麻麻看不太懂咋接的,领导担心拆坏了不好交差。
最终,在“你懂的”公司的劝说、论证下,领导逐渐倾向于再重新买一套设备。
哭笑不得
反正钱是公司出,只要能论证合理性就行。
拆设备,换板卡,对公司有益,但是对个人无益,万一弄坏了还得担责任,弄好了那是应该的。
恍然大悟
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师子一号算是看明白了。
特么的“你懂的”公司根本就不是为了所谓民族品牌、国产替代,而是把这个DIO板卡当“硬件授权狗”使用了。
说不定里面就有某几个软件,跟它这板卡序列号绑定了。
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解释它为什么挑最简单、最便宜、最没必要去替代的DIO板卡去替代。
结论
所以,在此提醒广大朋友们,在采购HIL系统的时候,一定要禁止集成商在硬件板卡模块方面搞所谓的“自主开发”,绝对是有百害无一利。
虽然当下看起来好像没有区别,但是未来一定会受益于这个明智的决定。
要是真牛逼,就像dSPACE、昆易那样,全栈自研,自成体系。
寄生于别人的体系,还要号称搞独立自主,那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估计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小算盘。
当然,我们说的只是禁止硬件板卡层面的所谓自研,对于HIL系统的软件层面自动化测试,还是多多益善的。“你懂的”公司还是有产品的,据说是跟ECU-TEST对标。
这一块也不是很难,有兴趣的小伙伴,完全可以报名参与一下车辆技术的“测试专家班”,通俗易懂的讲解、娓娓道来的演示,一看就懂,很快就能学会的。
HIL111讲,拥抱行业前沿,车辆技术教程全面转向2021+软件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