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下利用方(一) 乌梅丸与《千金》温脾丸

文摘   2024-08-28 19:11   山东  


【方名】乌梅丸

【出处】《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主治】蛔厥证。腹痛时作,手足厥冷,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亦治久泻、久痢。

【方名】《千金》温脾丸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黄柏(一两)麦芽(一)  吴茱萸(一两)  桂心(一两干姜(一两细辛(一两)  附子(一两)  当(一两) 神曲(一两大黄(一两)  黄连(一两)

【用法】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服。

【主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

   乌梅丸可以治疗伏邪。我们讲伏气脉法的时候,讲了伏邪的三个特征:脉微弱、咽痛、下利。乌梅丸证就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 下利。乌梅丸“又主久利”,就是大便稀溏、下利。而且乌梅丸证的人一用温药,就出现嗓子不舒服、嗓子疼。用扶阳药之后出现嗓子不舒服的,往往都是肝胆有毛病。乌梅丸治在厥阴经。六经分治前面是太阴,后面是厥阴,中间是少阴,以少阴为枢,伏于三阴。病邪日久,则伏于厥阴,出现久利,乌梅丸方用细辛、附子、干姜、桂枝、蜀椒、人参去温和补,配黄连和黄柏去清。因为肝体阴而用阳、藏血,邪气伏于肝,所以用了当归,升麻鳖甲汤也是这么用的,这体现了乌梅丸治疗伏邪的特点。

   《千金》温脾丸的处方思路和乌梅丸相同,与乌梅丸有开合之妙,不外乎把乌梅换成大黄,蜀椒换成吴茱萸,又加了一些消食的药。为什么把乌梅换成大黄?乌梅丸治的是腹泻,所以用乌梅,而温脾丸治的是便秘,所以用大黄。便秘的时候腹压增加,容易导致反流,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大便秘结导致食物不容易从胃排空,一方面,食物长期储留导致胃酸分泌,出现胃酸刺激,容易出现烧心等症状,吴茱萸能够制酸,所以就把蜀椒换成了吴茱萸;另一方面,由于不消化,所以加了麦芽、神曲等消食药。

   我们为什么讲这个处方呢?因为这个病也常常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这是肝的特点,肝主疏泄,疏泄不及则秘,疏泄太过则泻,常常交替发作。

       本文摘自吴雄志讲述《伏邪温病学》更多精彩,请下载吴门医述APP

 


吴门温病学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论老幼,症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