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书之No.12——《月背征途》:嫦娥一号到六号都带着什么任务登月?

文化   2024-05-05 08:36   上海  
书名:月背征途

作者: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字数:220 000

推荐指数:☆☆☆☆

这是满减凑单临时加的一本书,在出差途中匆匆看完,让自己对这项崇高却又遥远的事业多了一分了解。

本书作者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应该是由不同阶段,不同探月工程参与者们共同形成的一个“汇编”——记录了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探测任务的全过程。尤其对“嫦娥四号”登陆月背的不平凡旅程,和“玉兔二号”月球车的漫漫征途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正式拉开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大幕。‍‍‍‍‍‍‍
这是中国向月球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使我们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洲之后,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组织)。她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月球的详查拍照。‍‍‍‍‍‍‍‍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拍摄了更高分辨率的全月图。

“嫦娥二号”在更低的轨道(100km×15km)上拍摄的精细图像,为“嫦娥三号”着陆区的选择提供了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完成所有月球探测任务后,“嫦娥二号”开启了另一段漫漫宇宙之旅——奔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之后又奔赴更远的星海,按计划与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过,实现了近距离的光学成像。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
“嫦娥三号”着陆区域在月球正面雨海西北部的虹湾区,着陆点附近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命名为“广寒宫”——古老中国神话中的地名,一朝成为现实。
“嫦娥三号”上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驶了114.8米,留下了中国探测器的第一履足迹。‍‍‍‍‍‍‍‍‍‍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并完成了月背登陆的壮举。

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首个世界第一,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嫦娥四号”搭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据说至今仍在月球表面工作,创造了多项纪录。‍‍‍‍‍‍‍

以上是本书介绍的主要内容,其实是我国探月计划“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

延伸阅读:

2020年11月,“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完成了月球样本的采集和返回,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收官之战。
嫦娥五号探测器(来源:百度百科)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搭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与嫦娥五号任务相同,嫦娥六号执行的主要任务仍是月球采样返回。但其任务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按照计划,嫦娥六号将对月球背面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争取获得更新的月球科学数据。

这本书让我对“工程”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工地搬砖是工程,车间电焊是工程,“嫦娥揽月”、“玉兔漫步”也是工程......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命,生活的改善,皆是通过工程,得到直接的实现。因此,所谓“工程狗”们,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把视野限制的太窄——要知道,心有多大,工程就有多大。

同时,探月之路的艰难复杂,也说明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探索,仍处于蹒跚学步的初始阶段。长路漫漫,更远处的星辰大海,似乎遥不可及。然而,回望历史,仅仅数百年前,人类才进入了蒸汽时代,而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如此复杂的运载、通讯、操控、计算、信息、探测技术,在月球表面那40多亿年不曾被活体扰动的表面留下足迹——从历史和宇宙的尺度来看,这已经是爆炸式的进步。


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普通装帧,定价88元,感觉偏高了。可能贵在书中这一幅幅珍贵的来自月面的照片吧(除了嫦娥五号、六号图片外,以上图片皆拍摄自本书)。
可换个角度来想,知识无价。科普读物的价值,应该是引起更多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引起大众对于生命和宇宙终极问题追寻的兴趣——毕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人类作为一个生命种族,在茫茫宇宙中彰显存在价值的必经之路。


滚动生活
滚过的每一秒,都是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