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真的理解这个成语的本意吗?

2024-05-29 07:16   上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似乎也并不难理解,大概就是说:皮都没了,毛往哪里长?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将其理解为“唇亡齿寒”的同义词。

直到读了《左传》原文,才明白其本意和我们惯常的理解相去甚远

冬,秦饥,使乞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左传·僖公十四年

大意就是秦国闹饥荒,来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不借。庆郑认为如此不厚道,因为不久前晋国粮食歉收,秦国刚刚救助过晋国。

而虢射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秦晋之间早已结下梁子(“秦晋之好”,在此后不久),因为晋惠公(公子夷吾)当年正是凭着秦国的支持取得君位,且曾许诺事成之后,献给秦国五座城池。但他夺位之后,却并未如约割地给秦国。五座城池的违约责任,岂是几车粮食能弥补的

故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最初的意思应该近于:“里子都不要了,还谈什么面子”。‍‍‍‍

以上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46年,算得上很久很久以前了。不过在后面的使用中,越来越多的人将它当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意思来应用,久而久之,这句话似乎就真成了这个意思。

百度百科上引用的例句,便用此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滚动生活
滚过的每一秒,都是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