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书之No.14——《去德黑兰》:历史迈着自己的脚步,以它自己的方式,“去德黑兰”

文化   2024-05-21 00:42   广东  

5月19日,一场直升机“硬着陆事故,将世界政治的焦点拉到了德黑兰。这不得不让人想到45年前,搭载着霍梅尼返回伊朗的航班:霍梅尼回来了,改变了伊朗的历史;莱希没有回来,也将改变伊朗的历史,影响环球地缘的格局、大国博弈的走向。‍‍‍‍‍‍‍‍‍‍‍‍‍‍‍‍‍‍‍‍‍‍‍‍‍‍‍‍‍‍

2024年,以中东的乱局开始,又在中东的乱局中走向高潮。大国纵横捭阖,小国以死相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似乎到了一个白热化的转折点——引用《大决战》里的一段台词:“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的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历史迈着自己的脚步,以它自己的方式,“去德黑兰”。

大国崛起,历来都是以好几代人的付出为代价。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无非是看几篇热门报道,读几本有趣的书,和朋友们扯扯淡,然后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书名:去德黑兰 (GOING TO TEHRAN)

作者:【美】Flynt Leverett; HILLARY Mann Leverett 著;

吴冰冰、黄慧、张博伦、蔡正 译

字数:403 000

推荐指数:☆☆☆‍‍

这本书仍是吴冰冰教授培训课上推荐的。看了才知道,吴教授是本书译者之一。看上去薄薄的一小本,排版却异常密实,是一部超40万字的“大部头”了。‍‍‍‍‍‍‍

从前对伊朗这个国家不太了解,总是懵懂之中,视其为一个极端、激进、保守、神秘的国家,似乎男人皆是恐怖分子,女人都是面纱之下的奴仆......

读完这本书,可以说对这个国家有了些初步的了解,最起码可以屏除那些毫无来由的偏见,或者说完全错误的印象,让以后的自己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开始去认识这个古老、特别的国家。‍‍‍‍‍‍‍‍‍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二战后的伊朗,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和中国有着诸多类似的情况,套用我们的话说,是通过自身的革命和内、外斗争,走出了一条伊朗特色的伊斯兰主义道路‍‍‍‍‍

与中国所不同者,是我们幸运地走上了一条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开放之路、复兴之路,而伊朗,则因其历史、环境、宗教等各方面的特殊性,至今被超级大国视为洪水猛兽,拒绝与之和解。(故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我国老一辈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强大执行力。)‍‍‍‍‍‍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发出不同于美国主流宣传的另外一种声音:为什么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

第一部分,从多个角度分析、阐述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理性行为体”,让人印象深刻,是我认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第二部分,则重点论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合法性”,对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有着具体、细节化的描述,饶有趣味。但关于选举的一章则过于臃肿、琐碎。‍‍

第三部分,重点阐述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去德黑兰”,虽是本书作者给美国政策制定者的建议,却也适用于任何想要在中东有所作为的国家。而对于能源从业者们,伊朗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德黑兰虽远,但我们首先可以做到在心理上拉近它、认识它。

这是一本论述详尽的作品。不过深入的同时,个人感觉难免偏狭。可为一家之言,作为了解伊朗某段历史、某个侧面的作品。

偌大宇宙,人类不过沧海一粟。人间万事,是非对错,皆游戏而已。即便是最高层次的政治博弈,也是某人、某些人,或推波助澜,或随波逐流,亦或即兴演奏......

这个世界,简单来说,就是个草台班子。芸芸众生、忙忙碌碌,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伊朗-德黑兰‍‍

这本书,本来计划在管院培训期间就看完的。拖到今天,确实要感谢那些夜夜在我宿舍吹牛皮的朋友们。在管院刚装修完的房间里躺了十天之后,也许沾染了些许屋内油漆,和屋外风沙的味道,让我每翻开此书,都能想起那段不一样的日子,和那些可爱的同学们。



滚动生活
滚过的每一秒,都是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