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愿,才能称为“大愿”?

文化   2024-10-31 19:32   北京  
我们在生活上及事业上,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生命的前程远景,更要有终极的方向和最高的目标。因此,我们发愿也有小愿和大愿,小愿多为小利、近利和自利,大愿则为大利、远利和利益一切众生。
“四弘誓愿”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成佛所发的大愿何为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个愿,是作为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由于菩萨的修行层次有浅有深,对此四愿的实践,也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可以弹性调整自己的修行幅度与速度,但其大原则大方向是不可改变的。

现将四弘誓愿,分条说明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度众生
是从自己先来学佛为开始,而真正的自利,却必须以能利他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凡夫信佛学佛的原因,一定是为了先求自利,而要自利则必须先自觉,不能自觉就无法真正地自利,不能自利而想帮助他人,只是口号。如没有个“觉”字,自利的行为便会引发烦恼。如何觉悟?则又非得将自私的我执放下。
禅修,用方法把自己的心沉淀下来,让自己对自己多了解一些,从自利做起,进而便能利他。然后必须做到不思自利只知利他,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利他的方法很多,有用物质的、精神的、知识的,有用个人的名誉、地位、信用、福报等的影响力。
常有人认为自己是人微言轻,没有什么能力助人。其实只要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能为需要的人做个祈祷和回向,也是助人,虽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佛号,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心,诸佛菩萨都会有感应。“众生有尽,我愿无穷”,便是菩萨所发的大悲愿心,又名大菩提心。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断烦恼”
人们都是因为没有智慧,才会烦恼丛生,苦不堪言。
天下本无事,烦恼都是自己制造的,一般人却认为烦恼是外在的环境带来的。其实,真正的困扰,是来自各自内心的挣扎。就像俗话所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人之所以会受外境的引诱、冲击而起烦恼,而产生困扰,都是山于“自我中心”作祟,包括我贪、我嗔、我痴、我疑、我慢、自卑、嫉妒等的习性,如果你能把自我中心的执著放下,把事实真相厘清,外在的环境就困扰不到你了。
佛教将烦恼之多,称为八万四千尘劳,其实是说烦恼的种类之多,有八万四干,而其根深蒂固,生灭不已,所以称为无尽,可是若不断尽烦恼,永在生死的苦海之中,唯有断除我见我执的自我中心,无尽的烦恼,才会一时断尽。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法门”
指的是学佛修行的种种方法和观念,用佛说的无量法门,来对治众生无尽的烦恼,用种种法门来帮助他人,称为度众生,帮助自己,称为解脱烦恼。
对于个人的自利而言,只需一门深入或少许法门,即很受用。对于无边的众生,则因根器不同、时机不同,烦恼的问题也各不相间,因此针对许多不同的需要,就须有诸多不同的法门。
例如光是打坐,就有好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睁眼也可以闭眼,可以随息也可念佛,可以数息也可以数数念佛,随息可随鼻息也可随腹息,数息可顺数也可逆数,另有五停心、四念处等次第禅观,也有参话头及默照禅等顿修法门。
看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用不同的法门。但是,一门通即门门通,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通达之后,对于其他各种法门,也能如数家珍了。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的“佛道”
也就是,发了菩提心必将成为佛的意思。《心经》及《金刚经》等诸大乘经,所提到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现在发了无上菩提心,将来一定会成无上的佛道。
凡夫位的众生,彼此相处,都有亲疏之别,一日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就要学习佛的心量,对众生则是完全平等,无所分别,也就是无限的包容和尊重。
当烦恼断尽、智慧圆满、慈悲无限、福德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了。
——摘自《圣严法师教禅坐》
从0开始学习禅修打坐,与先生交流感悟
随喜,申请入群
(剩5个名额)

一枝先生
“一枝书院”创始人:致力于传播禅文化,引导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精选作品:《六祖坛经. 经典100句鉴赏》、《金刚经的故事》音频系列。 共修体验:定期举办读书共修营,与您一同探索《坛经》智慧,享受自在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