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变换,寒暑交替,“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赏罢中秋月,我们又迎来了秋分时节。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的结束,秋分正好是这九十天中的一半。凉风习习、碧空澄澈、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是秋分的标志性景色。自2018年起,“秋分”又有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且将一笑悦丰年”,农民脸上即将收获的笑容和喜悦,是秋分时节最美丽的秋色。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古人认为,在秋分和春分时,阴阳也达到了各半的平衡。而做人如果也达到了阴阳平衡的境界,则可称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就是和。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物就可以和谐共生了。天地阴阳达到中和的状态,则褪尽了酷暑的热烈焦躁,更未到冬季的寒冷刺骨,空气中带着清新的稻香与白露的滋润,令人内心平静,开阔惬意,就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天地有阴阳,人间事同样有阴阳,是的非的,好的坏的。心胸够大,才能容得下二气对冲;心地够正,才能心不动使其贯通为畅达一气。这就是大气的真谛。中国文化的根本,就是“中和”二字;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最高追求,就是入中和之境。中,是中正做人。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人首先要立身中正,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中,是中庸处世。不偏不倚,凡事把握一个度,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凡事留有余地,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然后是刚柔并济,最后是通达静定。和,是圆融调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圆融调和,是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结果才会皆大欢喜。和,是低调谦和。《周易》乾卦上九曰:“亢龙有悔”。当人或事物达到顶峰,就会从盛渐衰而萌生悔意,因为顶峰时期是不会长久的。这就是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避免衰败的惟一法门,只能是保持谦和谨慎。人至中和,“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它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平分点”,代表着秋季的一半,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昼夜相等。根据农历,秋分这一天正好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因此得名“秋分”。秋分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农作物已经成熟,农民们开始收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分也象征着丰收和富饶。很多民间活动和节日都与秋分有关,如秋社、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和活动都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感恩之情。秋分标志着金秋季节的开始,这是一个气温适宜、天气宜人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同时,秋分也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比如登高、赏红叶、钓鱼等。秋分也代表着阴阳平衡的象征。在秋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阳和阴的力量平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人体健康和和谐的象征。因此,秋分也被视为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时机。秋分还是一种天文现象。在北半球,秋分这天太阳的位置正好在赤道上方,使得这一地区的白天和黑夜时间大致相等。同时,秋分也是观察星座和天文现象的好时机,如流星雨、月蚀等天文现象。这些天文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秋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有些地方则会进行秋游、赏红叶等户外活动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此外,还有一些与秋分相关的民间游戏和趣味活动,如踢毽子、跳绳等,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秋分标志着气候开始逐渐转凉,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分也象征着气候的转变和天气的稳定。人们会在这个时节注意保暖和养生,以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分是养生的关键时期之一。随着气候变凉,人们需要注意增加衣物、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来保持身体健康。同时,秋季养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理论就与秋季养生密切相关。总之,秋分是一个具有丰富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节气,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还反映了人们对丰收、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温馨提示】:学习风水,并不是学了某一理论就等于会了,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库。从峦头到理气,再到应用总结,都要慢慢的加深认知。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