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

2024-11-01 11:15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771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全部16篇评论、理论文章

01   让“小生产”拥抱“大市场”
作者:陈林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腰包,如何让“土特产”破土出圈,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需要立足产业链建设,打造产业集群,集聚要素、汇聚力量,推动实现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的转变。广东揭阳市揭东区以党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优质“土特产”兴村富民,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土特产”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柱性富民产业,但由于分布散、规模小、链条短,有的甚至藏于深山、躺在密林,很容易被遗忘。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集全域之力深挖其内在价值,建立工作专班、联席会议、信息沟通等工作机制,一体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建联建,采取飞地抱团型、龙头带动型、毗邻协作型等多种联建模式,设立综合党委、党建联盟等产业链党组织,全面链接政、企、农、研、村集体等链上主体,有效串联加工、生产、流通、展销等关键环节,靶向融合组织、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抱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土特产”立得住、叫得响,外靠集群培育支持,内靠品牌塑造加持。持续放大“音量”,开设月度轮播专栏、季度采风专线、年度展销专题,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助力、举办特色文化节、旅游节与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渠道,壮大“土特产”“朋友圈”“粉丝团”“体验场”。提升“土特产”销量,定期与大型农批市场、商超、机关等对接洽谈,集中推介“小而特”“精而美”的本地特色农业产品,让“出土”的产品既破得了“土”,也入得了“市”。
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增加“产”的效益、延伸“链”的内涵,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管理队伍。紧盯党员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先锋模范和服务带动作用,择优选拔懂党建、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特色产业党员带头人,有序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帮链助群,给平台、提待遇、优保障,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扶农助农队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
02   以组织担当服务改革大局
作者:杨志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勇当先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聚焦凝心铸魂,夯实思想根基。理论武装越彻底,思想认识就越深刻,改革行动就越自觉。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一项重大任务,持续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改革意识、增强改革自觉。深学细悟把准改革方向。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完善“双随机”学习交流、列席旁听等制度,健全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体悟实训增强改革精神。把全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突出抓好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乡镇(街道)党政正职集中轮训,分期分批开展党员干部全员轮训,常态组织干部到安徽创新馆、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等教育基地接受熏陶,到沪苏浙、大湾区等改革前沿跟班实训,不断增强抓改革、促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战能力。学以践行落实改革任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党员干部对标党中央顶层设计,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强化引领意识,拉高工作标杆,细化实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重大抓手,推动全会精神在合肥全面落地落实,形成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
聚焦选贤任能,锻造过硬队伍。越是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干部实干担当。要着眼新征程上合肥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干部当好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坚决扛起示范引领的使命担当。完善识人用人制度机制。制定贯彻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具体举措,建立领导干部履职纪实工作机制,采取“个人述事、单位评事、部门议事、组织察事”等方式,全面掌握了解干部活情况、真业绩,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推动领导班子素质更好、结构更优、功能更强。完善培养锻炼制度机制。推深做实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人才交流“1+4”平台,制定实施领导干部培养交流暂行办法,更大力度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交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投资、现代金融等重点领域,经常性开展“短平快”专业化能力培训,常态化选派干部到“双招双引”、信访维稳等一线历练,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完善激励约束制度机制。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一把手”变动交接责任清单制度,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全市重点工作季度评议、年度考核机制,健全落实及时奖励、职级晋升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实施办法,完善容错减责免责清单,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宽容失误的浓厚氛围。
聚焦育才聚才,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始终以“第一力度”抓“第一资源”,持续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加快打造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合肥实践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构建更加有力的党管人才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四梁八柱”的研究谋划,制定“一把手”抓人才工作清单,完善人才工作机构职能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压实党委(党组)以及职能部门工作责任,推动做到管行业必须管人才、抓项目更要抓人才,切实提升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构建更加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推进高层次人才认定授权,探索开展人才管理综合授权试点,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大模式”,支持在肥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积极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培养引进机制。集成优化服务人才发展政策体系,精准支持重大创新平台、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领军型企业发展,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顶尖人才、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推广“双元制”教育和“双导师”制度,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加快国际化环境配套建设,搭建多元化人才交流平台,吸引集聚更多海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来肥创新创业。
聚焦强基固本,筑牢坚强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见效,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抓好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助力全方位改革、保障高质量发展。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机制。扎实推进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储备行动,探索村干部专业化管理,完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制度,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扩面提质,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健全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持续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深化小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优化党群服务站功能布局,完善党建引领物业提升机制,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新合力。完善“两企三新”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持续实施“两个覆盖”攻坚行动,开展网络主播群体党建试点,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推深做实“党建惠企”、“暖新服务”,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探索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新路径。严格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升级打造“合肥党员大课堂”,抓好基层党员的直接培训,深入实施“流动党员安家计划”,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线上线下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03   正确把握用好“三个区分开来”
作者:李丙泉
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担当干事难免要顶压力冒风险,激励保护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热情,进而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正确把握和充分用好“三个区分开来”,健全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以组织担当促干部担当。
“三个区分开来”的重大意义
“三个区分开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中形成的重要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激励改革创新、弘扬实干之风、严管厚爱并重,以及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要求。
“三个区分开来”是对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传承和弘扬。回顾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坚持用辩证思维去认识和看待错误,在错误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纠正错误、发现真理,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需要,为扭转“为官不为”、破解“洗碗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地指出,“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要允许试错,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个区分开来”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题中应有之义。容错纠错和严管严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可以为敢闯敢试、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吃下“定心丸”,免除后顾之忧、弘扬实干之风,激活“一池春水”。另一方面,科学容错纠错是为了更好地严管严治,客观、全面、历史地对具体错误做出评价,区分哪些是可容之错、哪些是应问之责,可以有效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维护党纪的权威性和问责的严肃性。通过“三个区分开来”,不仅贯彻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及时发现问题、厘清责任、纠正错误,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划清了底线:鼓励先行先试,底线是知错即改,不能明知故犯;鼓励探索性试验,底线是令行禁止,不能我行我素;鼓励推动发展,底线是干净做事,不能谋取私利。
“三个区分开来”的政策初衷就是激励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敢想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引导犯了错误的人从“有错”向“有为”转变。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面对的难度和阻力越大。“三个区分开来”就是要保护改革者和实干家,使党员干部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知重负重、敢作敢成。
为担当者担当负责
“三个区分开来”为建立容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供了重要遵循。但在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存在不敢区分的思想误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时瞻前顾后、底气不足、主动性不强,害怕好心办坏事,把容错搞成了纪律松绑、作风减压。有的存在不愿区分的被动局面,“重问责、轻容错”,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宁严勿松,以免“引火上身”。有的存在不会区分的实际困难,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错误和改革、探索性试验中的错误把握不准,把容错当成免责,忽视了“错”的本质,一旦容错就往事翻篇、万事大吉,导致容错成了什么错都能装的“筐”。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要坚持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用好“三个区分开来”政策,深化认识、明晰规范、健全机制,切实做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为推动改革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合力。
营造担当作为环境。通过政策宣讲、舆论引导、典型事例等,在全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培育鼓励改革创新的环境和土壤,既大力选拔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又宽容在先行先试、推进改革中出现失误错误的干部,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平台。进一步明确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把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随意决策、机械执行、消极落实作为干部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苗头,深入整治为官不为。
精准规范执纪问责。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执行纪律没有例外、纪法面前没有特权,通过加强纪律建设和执纪问责,使党员干部向高标准努力,不犯或少犯错误,坚决避免犯严重错误。在调查处理党员干部改革探索中出现的失误错误时,要查清查透、慎之又慎,分清是出于公心还是源于私利、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是轻微影响还是严重危害,基于错误事实和制度规定,统筹考虑免予处分、不予处分、不追究党纪责任和不予问责、免予问责的相关情形,准确定性量纪、精准规范问责,把握纪法标准、防止畸轻畸重。
健全容错纠错制度。重点解决有原则没细则、有程序没标准等问题,做到有规可依。要鼓励基层单位结合自身领域和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容错纠错具体工作细则,规范情形、条件、幅度、程序等制度化安排,科学设定适用、慎用、禁用清单,明确与其他干部人事、考核奖惩、执纪问责制度的衔接,确保制度可操作可落地。同时,建立容错机制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把基层需要与上级把关结合起来,健全重点领域问责提级审核、问责案件评查等制度,涉及“关键少数人员”的原则上应由上级机关处理。
纪法情理贯通融合。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挽回损失“六个要件”,不简单以过程上的瑕疵和结果上的落差,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综合、客观、历史地进行分析研判,做到严有严的标准、宽有宽的道理。在调查、认定、处置、回访的全过程,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认清错误、积极挽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对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容错纠错典型事例进行通报解读,对认真改正、表现优秀、担当作为且影响期满的及时向组织部门反馈推荐,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健全配套机制措施。比如,探索前瞻性决策、创新性业务风险报备制,从事后容错向事前保护延伸;成立容错裁定委员会,由多部门进行申诉联合受理、容错联合裁定、结果联合运用;容错结果报上级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备案审查,对规范性和合理性予以确认,反之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反复“拉抽屉”;严肃查处恶意诬告、造谣陷害、打击报复等行为,积极稳妥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明确知错必纠、因错设防、再犯不容,形成“识错、容错、纠错、防错”的管理链条等。
作者系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04   多给人才成长“留白”
作者:郭素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重构协同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博士研究生是未来科研队伍的生力军,要在培养方式、环境构建、评价标准上下足精细功夫,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紧密衔接,让拔尖创新人才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应对世界激烈科技竞争态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要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对标实践要求、树立创新导向,推进“订单式”育才,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战略“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不是“摊大饼”,必须“精滴细灌”,注重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结合不同层次、类别人才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充分激发人才潜力。要为人才“牵线搭桥”,鼓励国家实验室、重大技术攻关中心等吸纳学生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支持人才“当主角”,把脑中的好想法晒出来,把新亮点用起来,把理论转化为前沿领域的探索实践,让人才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风物长宜放眼量。给人才营造的成长空间越宽广、自主探索的“留白”越多,人才越是能够脱颖而出。要用好“留白”这门艺术,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祛除拔苗助长的速成心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首创精神,激发人才的研究志趣和创新内生动力。越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越是关键的领域前沿,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要营造宽松、包容的外部环境,鼓励人才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宽容对待人才在主动尝试、大胆求索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注入开拓创新的“强心剂”。要保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防止“唯结果论高低”,保障人才有充足时间投入研究,不因事务超载分散注意、束手束脚,在“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上做好减法,营造心无旁骛做研究的良好生态。
用好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尺,是拔尖创新人才出彩的关键所在。如果简单唯资历、唯奖项、唯专利、唯论文拿计算器打分评价人才,就会扼杀人才的创造性,难以形成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要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让各类应用型人才能够在评价体系中找到相应位置,将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实际贡献,避免人才为“达标”而去做一些专业之外的“短平快”研究,而对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课题缺乏兴致,不利于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无论是工程设计、应用研究,还是标准开发、成果转化,都是专业活动,应由专业的人来评价,越专业的评价越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发展、学科的进步。要充分发挥专业水平高的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不断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委组织部)
05   绘好先锋队伍“坐标系”
作者:杜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列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徐州市铜山区始终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提高质量、教育管理、发挥作用上聚力用劲,全面构建党员队伍“坐标系”,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红色动能。
锚定党员发展“中心点”。发展党员工作绝非小事,只有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严之又严,以标准不降、程序不减、政审不松为原点,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才能确保清源正本,不断壮大党的力量。优进绌出,当好守门员。实施发展党员“培源提质”工程,建立健全部门联审、近亲属入党备案、发展党员负面清单等制度,把牢政治关、责任关和入口关。针对一些党员出现思想退化、作用弱化、宗旨观念淡化、不履行党员义务和违法乱纪等问题,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全程管控,提高含金量。推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溯源管理,既重数量,又重质量。在储备阶段,建立产业工人、农民工发展党员信息库,派员“一对一”联系帮带;在培养考察阶段,抓好政治体检前置、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思想教育、新发展党员入党宣誓等环节,全链条考准考实政治素质;在归档阶段,深化党员档案“安家工程”,实行“一人一档、一事一记”,杜绝材料丢失、造假、替换等问题。
立稳教育管理“坐标轴”。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就是要着力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抓实集中教育增干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学深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集中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做实基本培训强党性。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开发微党课视频、先进典型宣传专栏,系牢思想“卡扣”。依托镇级党校阵地,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创新党员中心户、“电商强村”等特色培训课程,利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狼山地区阻击战纪念馆等场景资源,打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落实基本制度重规范。创新“5+N”主题党日活动,推行“月提示”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使党员真正学规范、懂标准、明职责。完善党内即时关怀、重点对象关怀、重要节日关怀制度,定期举办政治生日、流动党员座谈会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组织归属感、身份认同感。夯实基本任务立规矩。严明作风纪律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把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引导党员干部当好新时代人民公仆,立起“共产党员的样子”。
助推作用发挥“正增长”。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枚党徽就是一份责任。党员只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形成党的事业发展的“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职党员“一呼百应”。健全临时党组织组建运行、资源调配、平急转换、实战演练等机制,借助网格化管理、数字化优势,推动实现党组织线上“一键动员”、党员在线“一键响应”。持续开展“先锋铜行365党员服务在身边”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振兴、防汛抗旱、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一线打头阵、挑大梁。骨干党员“亮剑发声”。强化对党员中心户设岗赋责、激励关爱、素能培训,以一户联十户的方式发挥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作用;组建先锋车队、先锋骑手服务队,鼓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当好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和“流动哨兵”;常态开展党员依规依法上网用网专题教育,引导党员在网上正确发声、敢于斗争,以“正能量”引领“大流量”。流动党员“归家有为”。开展流动党员核查纳管,及时发现“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就近纳入相应党组织管理,保证双向管理“不断线”。依托“吾铜家园”服务阵地和区级流动党员驻外综合党委,实施活动“铜”办、工作“铜”议、困难“铜”帮、发展“铜”力行动,重点帮扶困难家庭、扶助留守儿童、照顾孤寡老人等“一老一小”群体,让党员流动不流失、有家更有为。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06   用科学方法打开改革新天地
作者:殷其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把《决定》描绘的“大写意”变成“工笔画”,要坚持系统观念与全局视野,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把握“守与创”,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守正创新中的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动力和源泉,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守的是正确的方向、原则和立场。它是根和魂,必须始终坚守才能确保改革在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轨道上前行,才能保持改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偏离正确的道路。创新则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束缚,要站在时代的“潮头”,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改革注入活力,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变化,开创新局面。守正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使创新有章可循,创新则为守正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推动守正与时俱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坚守正道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以创新成果巩固和拓展守正成果。
把握“稳与进”,稳步前行显沉着,推进改革绽芳华。稳进之衡,尽显智慧与定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既要拥有稳步前行的沉稳气度,又要具备奋力推进的果敢决绝。稳,是大局和基础,把握稳之关键,需深入学习思想、领会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推进。换言之,就是持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三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听党话、跟党走,在风险与挑战面前把稳“方向盘”,确保不跑偏。进,则是追求突破之路径,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切不可因为过度求稳而裹足不前,要敢于“吃螃蟹”、勇于“涉险滩”,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与韧劲开拓改革新局面。唯有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把握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方能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平稳推进又成效斐然。
把握“破与立”,破除旧制展魄力,建立新机启新程。破立之间,蕴含改革之力。破和立既相互依存,又互为前提和条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就是要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束缚。那些不合时宜的规章、阻碍发展的制度、僵化尘封的思维模式,恰似阻碍行舟的逆流,必须坚决破除。对于组织部门而言,就是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等靠要思想”“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问题弊病。然而,破并非最终目的,立才是关键所在。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紧密结合实际,把握好时度效,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提升“引擎马力”为“小马拉车”赋能,以坚强组织保证为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新动能,确保改革之舟在新的航道中畅行无阻。
把握“远与近”,聚焦短期破难题,紧盯长期绘蓝图。远近之谋,考验战略眼光。改革既要有短期的攻坚任务,又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短期任务旨在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需要以雷厉风行的作风、高效的执行力迅速完成,为改革赢得时间与空间。当下,应聚焦改革中的焦点、难点、痛点,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功能优势,将各方力量紧密编织在一起,形成推动改革的“发动机”,冲出阻碍当下发展的“泥泞路”。而长期规划则是为改革指明方向、绘制蓝图,需要我们在“启程”之时就设定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准“导航”,以长远的眼光、持之以恒的毅力去逐步落实。既不能因短期任务的紧迫性而忽视长期规划,也不能因长期规划的宏大而放松短期任务的执行。要在完成短期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朝着长期规划的目标迈进。
07   擦亮“最讲政治”的标识
作者:刘一村
组织部门是政治机关,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组工干部要把讲政治铭记于心、外化为行,擦亮“最讲政治”的标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好“政治坚定、公道正派、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组工形象。
讲政治不是空头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的,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现实生活中,不讲政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不讲政治规矩,会上不说、会下说,当面不讲、背后讲,不该管的非要管、不该问的偏要问,不让知道的特想知道;有的跑风漏气、通风报信,传播小道消息;有的常把“我是组织的人”挂在嘴上,自觉高人一等,喜欢“端架子”。凡此种种,都是不讲政治的具体表现。“打铁必须自身硬”。组工干部作为组织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必须争做讲政治的践行者。
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政治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要建立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建立重点学、专题学、跟进学、定期学联动机制,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夯实组工干部对党忠诚的根基。要聚焦主责主业,落实好科室业务联系点制度,推动理论联学、工作联动、难题联解、人才联育落实,不断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和推进落实的质量,用实际行动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决践行者。
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如同灯塔,为前行提供价值导航、动力来源。通过理论学习、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定期对组工干部进行政治大体检。要加大政治机关建设力度,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形式,加大组工干部日常表现、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监督,使其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增强党性修养。
擦亮清正廉洁的政治底色。常态化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开展党史党风和部史部风集中培训,不断汲取组织工作历史经验,传承弘扬好先进模范人物优良作风。完善组工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岗位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组工干部全员制廉政档案,支持驻部纪检监察组履行职责,防止组工干部越线闯灯,确保组织部门清正廉洁。
(作者系新疆阿克苏地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08   警惕“事务主义”怪圈
“事务主义”是指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工作效率低下,整日忙碌疲惫,成绩却寥寥无几,陷入被动“负重前行”的情况。事务主义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整治,就容易导致基层工作低效运转,也会让基层干部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过得去不求做得好”的懈怠麻木情绪。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基层工作“痕迹管理”的异化。“痕迹管理”原本是为了保证工作的可追溯性和责任落实,但有时却存在过分强调过程记录而忽视实际成效的弊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基层干部要为各种表格、台账、文档、PPT等苦下功夫,整天忙碌却忙而无功,总有各种“忙不完”的事,很容易就陷入了事务主义“怪圈”。
陷入“事务主义”怪圈,既有主观上的“缺少独立思考”,也有客观上的“疲于应付工作”。这种“事务主义”极不利于干部成长,需要下大力气来根治,让“事务主义”变为“务实主义”。
要从制度、考核和实干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提升,根据不同考核任务针对性选用考核方式,合理确定考核程序,能简化的简化、能归并的归并,既让广大基层干部把压力卸下来,又保证他们的责任不减、担当不减、激情不减。
09   切忌以考核“溜责任”
作者:范奕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但若过频过繁,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还会加重基层负担,影响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
诚然,通过设定考核指标,细化责任分工来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是政策落地的有效方式。但现实中个别上级职能部门和单位却把考核当成推进工作的“万能钥匙”,常常打着“抓落实”的旗号、披着“负责任”的外衣,当“甩手掌柜”,对工作任务简单机械地“分果果”,实则是为了“摊责任”“卸担子”,将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到基层,不管权责是否匹配、基层能否胜任,简单地将考核指标一下了之、一审了之,让考核变成了“卸责管道”,使原本应负的责任“溜肩膀”。凡此种种,不仅背离了考核初衷、加重了基层负担,更严重影响政策的落实落细落准,甚至会迫使基层疲于应付、忙于迎检,造成形式主义泛滥。
事实上,假借考核“卸责”是典型的为官不作为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些党员干部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存在异化和偏差。其中有的是官僚主义作祟,只挂帅不出征,习惯于会议部署、下发文件、督查指导,动辄以“属地管理”“监督考核”为甩锅避责工具;有的是政绩观有偏差,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顾忌“洗碗效应”,伺机将任务化整为零为自己分化责任;有的则是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上得过且过,不求工作做到位,只求能留下工作任务“分”的痕迹和调研考核“走”的足迹,把分工、考核等落实应有的动作,当成了工作成果,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挫伤基层干部想干事、干实事的积极性,影响事业发展。
担起应有的责任,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本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上级部门要时刻牢记职责职守,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抓的工作抓到位,自觉摒弃特权思想,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合理传导压力,科学制定考核计划,不滥用考核向外“摊派”、向下“卸责”,让考核的“指挥棒”始终指向效率、导向问题。杜绝“责任甩锅”,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机制进行约束。一方面,要完善责任机制,理清权责边界。要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把责任清单化、具体化、项目化,以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执行情况为依据,明确应尽的责任,层层压紧、环环相扣,形成“以单明责、按单履责、照单考责”的责任闭环,防止上级部门以任何名义向基层转嫁责任,避免“中梗阻”和“末端失灵”。另一方面,要健全监督问责和奖惩机制,强化对指标设定、考核过程的全流程督导检查,对考核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违反考核标准、增加基层负担的要溯源倒查到人,并依规严肃问责。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将履职尽责情况同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任免等挂钩,对敢担当、善作为、肯实干的干部重点培养选拔使用,让推诿扯皮、只做表面文章的“二传手”干部无处遁形、没有市场。
10   在担事中展示担当
作者:刘文晓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一个干部敢于揽事、积极担事,是担当作为的体现,也是抓班子带队伍的必要前提。
现实中,在个别干部身上还存在阳奉阴违、逢场作戏的“假担当”现象,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担事、怕干事,遇到事情先想着明哲保身,碰到困难推拖绕躲,碰到难题就“打太极”,或以请示名义推给上级,或者甩锅基层,把应该自己亲力亲为的事情转嫁到他人身上,实干不足、作秀有余。这只会影响个人成长,贻误事业发展良机。
在岗就要担事。尽职尽责是担当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要干一行爱一行,在重大任务时干在前面,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冲锋在前,多用身影影响人,避免单纯“下指令”的粗暴作风。同时,要把履行岗位职责和服从服务大局结合起来,坚持小我服从大我,主动了解大局,自觉服从大局,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避免就事论事、迷失方向。
担当负责,关键是干事成事,不能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现实中,个别干部思想不解放、视野不开阔,自己没有干事的主见、谱气和魄力,还打着“遵规守纪”的幌子影响别人履职尽责。典型表现是自我要求不高,而对别人的工作吹毛求疵、动辄得咎。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并不是真正的有担当。党员干部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心想干事,善于干成事。既要廉洁自律,更要清正有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团结基层党员群众认认真真干实事上,苦干实干加巧干,努力把谋划好的事情干成功,把上级交办的工作做到位,把有挑战性的困难克服化解,创造出经得住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要增强效率意识,抓住每项工作的最佳窗口期,加快工作节奏,案无积卷、事不过夜,一以贯之抓推进,不达目的不罢休,避免磨磨蹭蹭、沙滩流水不到头,确保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11   彰显“人梯”鲜明底色
作者:曲奇
人梯是组工干部的重要操守和宝贵品质,选择了组织工作,就选择了责任与坚守。新时代新征程,广大组工干部当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甘做渡人、助人的“登云梯”,在成就他人中感受幸福、收获成长,推动事业发展拾级而上、薪火相传。
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组织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选准人、育好人、用对人,才能聚人气、得人心。“人梯”支撑的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承载的是组织的重托、百姓的期盼。人梯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唯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作为组工干部,必须笃信笃行党的创新理论,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珍惜组织给予的平台,满腔热情地投入组织事业,脚踏实地做好党员、干部、人才的“娘家人”。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成为坚实可靠的“人梯”,不能仅靠一腔热血,还须有“几把刷子”。如若自身业务不精、功底不深,何以托举和成就他人。要保持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追求,学懂弄通党内重要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牢记公道正派的部风部训,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觉把组织工作嵌入中心工作、融入发展大局,尽心尽责选贤任能,放眼四海广聚英才,激活党员先锋动能,把各方面力量更好地动员起来、凝聚起来。
甘为人梯的境界在于无怨无悔、执着奉献。组工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有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深情怀。要保持豁达心态,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苦与乐、舍与得的关系,不邀功揽名、不攀比妒能,经得起挫折、耐得住清苦、受得了委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人、影响人。组工干部身处“聚光灯”下,常被别人“高看一眼”,越是这样越要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低调做人、虚心做事,坚决防止特权思想、跑风漏气、为他人“站台”,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12   学会聊家常
作者:祝伦明 仝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年轻干部要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现在的很多年轻干部都是从学校门到机关门,和群众交往说不上话、唠不到一块。年轻干部要学会和群众聊家常,能够真切地听懂基层声音,于家长里短之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
多些真心真情。做基层工作没有捷径,以真情方能换真心。家长里短最具烟火气,充满生活气息,往往是百姓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柴米油盐,是百姓生活质量的“晴雨表”。聊家常就是要聊一些对百姓有益且实用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学会聊家常更是要将心比心,摒弃所谓的面子和包袱,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要带着“时刻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一些急人所困,少一些漠不关心;多一些谦虚求教,少一些颐指气使,以真心实意赢得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多了解实情。部分年轻干部在纸上谈兵时滔滔不绝,一旦进入基层唠家常,就只会说一些客套话,无法与群众深入交流,坐不到一张板凳上。究其原因,是不接地气、不懂基层、不了解实情。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到田间地头聊聊家长里短,深入基层“把脉问诊”,学习群众创造的“土方法”“土经验”。善于从“衣食住行”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将群众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实到行动上,在与百姓聊家常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
多些群众土话。基层工作往往需要脚粘泥土、耳贴大地,若浑身充满着机关味,开口就是官腔废话,面对群众时张不开嘴,迈不开腿,便会出现失语现象,导致工作难以推进。要放下架子,少一些打官腔,多说一些群众语言,少一些唱高调,多讲一些大白话,带着感情去说话,从而说出有温度的内容。多去田间地头与大爷唠唠嗑,在农家小院里跟大妈“拉拉呱”,以谈得来赢得百姓信得过,让土话成为增进了解的敲门砖、联系情感的好纽带,让群众感受到真诚与亲和力。 
13   莫当网络“吃瓜群众”
作者:白清泉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党员干部要在网络空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牢牢守住网络行为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党员干部要做到网上网下一个样,主动担当作为,坚定传播和捍卫网络正能量。要提高专业素养,以鲜活生动接地气、昂扬向上有朝气的网络精品佳作,讲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让正能量真正变成大流量,不断提升党在网络空间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积极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反映群众意见要求,回应社会关切,化解怨气怨言,广泛凝聚共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增强网络鉴别力和判断力,守牢网络安全主阵,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环境。党员干部要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不越底线、不碰红线,不组织、参加反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网络论坛、群组、直播等网络活动,不参与网上宗教活动、邪教活动,不浏览访问非法和反动网站等。要自觉抵制网络低俗现象,宣传报道不能片面追求点击率,不能炒作绯闻丑闻、炫富斗阔、炮制和传播各种消极负面内容,不能转载或散布不实谣言信息。要自觉抵制网上看热闹心态,面对不良言论、失实信息,面对各类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不能持看热闹的“吃瓜”心态和放任态度,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敢于亮剑发声,旗帜鲜明批驳谬误。

14   清单要匹配基层需求

确保基层任务不“落空”,责任不“悬空”,厘清权责边界是关键。贵州省黔西南州以清单化的方式,重构清晰准确权责框架,让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得以“轻装上阵”,提升了治理实效。

要做好“减”法、摈弃“大包大办”,合理清晰划分权力边界。地方党委要牵好头,组织各职能部门确定村级组织履职负面事项和不应出具的证明,取消无法律法规政策依据的到村事项及不应由村级承担的职能职责。通过合法性审查,允许清单外事项进入,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项及时排除,修订完善履职事项清单。

减负不等于缺位,让事项清单务实管用,才能解决真问题。党员干部应带头蹲点调研,常态化掌握清楚群众投诉多、诉求多的问题,研究制定合理的服务事项清单,对可办理事项和确需协助办理的事项进行分类,让村级组织照单行事、依单理事。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对清单进行定期调整完善,精准匹配基层需求,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目标。

——云南省蒙自市委组织部 王洁

15   从制度更新上下功夫

当前,在基层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权责不对等、力量不匹配、重痕不重效、聚力不充分等问题。贵州省黔西南州从建章立制入手,推行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监督监管,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建立完善减负的长效机制,才能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进一步围绕解决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的问题,规范工作机制,减掉不必要的事项牌子,真正把“上墙的形式主义”拿下来。针对基层台账数据多头报送、重复报送等问题,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基层报表数据一次采集、填报一体、多方共用,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充分释放基层活力。

加强监测监管,能够推动减负制度闭环管理、见行见效。从根源上减轻基层负担绝非一日之功,要运用好常态监测、定期调度、会商反馈等监管手段,形成监测、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畅通减负线索的反映渠道,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把减负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福建省邵武市委组织部 叶晓蕾

16   汇聚资源为一线赋能

为基层减负,关键要把减负成效转化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群众看到变化、享受到实惠。

基层干部队伍充足、能力素质强,为群众办事效率才能提升。要坚持内挖、外引、下派、跨村任职相结合,从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中选拔储备村(社区)干部。通过“理论+实践”“课堂+基地”等形式,培养更多复合型村(社区)干部。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不履职尽责的村(社区)干部及时调整,优先推荐实绩突出的后备干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

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要素流向基层一线,是解决基层发展短板弱项的重要手段。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谋划实施加工仓储物流、新能源汽车服务站等新型产业项目。聚焦文旅融合、民俗体验、生态康养等领域,开展“强村”“强社”行动,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益,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是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要健全村(社区)干部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运用于职业晋升、待遇保障等方面,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和表彰,也要以反面案例为“镜鉴”,确保奖惩机制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委组织部 李雯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