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几年的行业黑马,已经不是民企,也不是央企,正是来自闽系的四大国企,风格几乎完全一致,延续早期闽系民企的一贯作风,大杀四方。
其中象屿集团与建发集团,去年凶猛了一年之后,在2024年几乎双双哑火,土地投资额与市场口碑来看,还是属于比较难受的状态,很多高价地也是硬着头皮开发。
建发作为闽系国企的老大哥,前面几年可谓是意气风发,感觉要直冲云霄的节奏,其新中式产品也是让豪宅市场的确是眼前亮了一把,不过其风口的时间的确不算长。从建发去年与今年年报就可以看出端倪,实在是赚不到钱了,赔本赚吆喝的项目太多,加上很多城市交付维权太多,建发在高端产品口碑方面已经呈现下滑趋势。2024年中期业绩方面,报告期内,建发股份营业收入为3190.15亿元,同比下降16.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9亿元,同比下降37.6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1.12亿元,同比下降194.56%。值得一提的是,据建发股份2023年财报显示,房地产业务分部实现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仅1.9亿元,同比减少20.75亿元。可以想象,一个千亿房企,一年的利润还不到两个亿,做什么不好,非要投资房地产,也算是行业的一种奇特现象。另外一个闽系黑马的象屿集团,其背景几乎是完全复制建发集团,地产业务也是多数聚焦华东区域+闽南地区,今年日子也不好过了。象屿集团对其地产业务一直比较重视,更是对上海+周边城市布局较为明显,几乎变成了一家华东房企,2022年开始就在土地市场狂风乱炸。自2022年以来,该公司在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在内的土地获取频繁,三年内在上海的土地投入超过300亿元,其在上海、苏州和南京的销售额占到了公司总销售额的90%左右。由于2022年及2023年部分在上海和南京等地高价购地,随着当地房市的整体降价,象屿的部分项目不得不实施较大的销售折扣。这导致原本预期的市场低点实际上位于半山腰。今年,即便牺牲利润实施降价销售,也难以激发市场需求,因此公司的运营现金流现巨额负值并不令人意外。另外上海等周边城市竞争激烈,象屿的整体操盘水平与产品力在上海这种巨头聚集的一线城市,很显然是有明显不足的,销售压力可想而知。这也是很多这几年刚入局上海的新鲜面孔所面临的问题,上海市场化更高,对改善产品的理解程度与综合操盘能力才是能够在上海混饭吃的最根本。一直以来,象屿集团的整体利润输出也就是依靠地产业务,不过今年开始象屿地产板块的利润压力巨大,象屿集团也不得不寻找其他赛道入局。最近,厦门国资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其中,象屿集团收购忠旺集团,受让德龙镍业债权,下属房企买进泰禾广场……仿佛变身AMC,大举进军不良资产市场。很奇怪的动作,早期几年,大型国企是很少去市场寻找并购收购标的的,特别是一些不良资产,随着近几年市场下行,民企资本逐步退出,国企自然要上场了。日前,象屿集团表示,取消6.9亿元投资忠旺集团,并将继续收购并控股新忠旺集团。
这一表述稍显别扭,不过,如无意外,上述表述字里行间的实际意思是:象屿只是在做技术层面的调整,基本不影响象屿对忠旺的收购步伐。
这一步棋怎么越来越像建发集团收购红星美凯龙的套路,这笔生意明面上肯定是亏损,也导致建发集团的整体利润持续下跌。
象屿集团与建发集团业务比较雷同,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为核心,旗下更有地产开发运营业务,金融相关产业等。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大宗供应链业务的利润只能占到象屿集团综合利润的极少部分,因此象屿集团的报表如果不是前几年的地产业务,确实也非常难看。
虽然大宗商品在象屿集团是绝对支柱性产业,但是,利润率却很低,且处在连年下滑之中,为10年来最低点。
在这种背景下,收购忠旺,受让德龙债权,与银行合作,都是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手段,对于象屿集团来说,有一个全产业链的实体业务,或许是一个可以讲故事的融资手段。
小编一直认为,闽系房企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拼,也善于直接抄作业,早期几个闽系大佬就是完全复制粘贴的发展逻辑,如今四大国企也开始照搬。
融创中国老孙刚刚官宣进军不良赛道,这边闽系也就开始学习,未来象屿肯定也会在地产板块有所斩获,其核心意义就是要打破僵局。
象屿的地产业务一直承压,其他产业几乎不赚钱,想要突破就必须想点奇招,不良赛道会不会是一招险棋目前判断还为时尚早。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房地产行业已经完全进入一个依靠专业吃饭的行业,依靠土地红利的时期完全过去,提升专业与组织能力才是未来房企的核心战略。
换一个视角,在主营业务利润率超低的背景下,通过金融视角运作,依靠自己雄厚的资金积累,完成了下行周期内的不良资产并购。
今天就聊到这里,有需要补充的老铁们,记得留言讨论,感谢各位老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