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敏感期(0—6岁)
当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时的口形,并且发出牙牙学语声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会模仿成人说话,会重复别人的话;
会建立概念,把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
也会诅咒,甚至是说脏话,因为他发现这些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
当然,他还会同父母说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的魅力;
还特别喜欢接电话,把他知道的电话常用语连珠炮似的说完,因为他感受到了机器能说话的魔力……
这些都是孩子在语言敏感的正常表现,父母要对此有认知,要注意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多掌握语言,从而为孩子未来的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阶段:模仿(0—2.5岁)
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不断重复 ,这不是孩子淘气,不要阻止,要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精确的语言。
1岁多的孩子,在语言方面会模仿周围人说话,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只要孩子能模仿,孩子也会说出来。当然,最开始,他只能模仿词汇,还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长句子来。当孩子发现语言竟然能够与某种事物相配,他就会不断重复。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没什么事也喊“妈妈”,喊了还会再喊,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喜欢听到妈妈“哎”的应答声。孩子会在这样的一喊一答中找到乐趣。其实,这不是孩子淘气,所以父母也不要生气。
现这些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
当然,他还会同父母说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的魅力;
还特别喜欢接电话,把他知道的电话常用语连珠炮似的说完,因为他感受到了机器能说话的魔力……
这些都是孩子在语言敏感的正常表现,父母要对此有认知,要注意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多掌握语言,从而为孩子未来的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敏感期分析:
当1岁多的孩子发现一个词语能与一件事物相匹配时,他就会不断地重复进行这样的匹配。比如,当孩子发现自己喊“妈妈”时,就会有一个“哎”的声音作回应。于是,他就能感受到一种喜悦,从而不断地喊“妈妈”,然后就从“妈妈”、“哎”,“妈妈”、“哎”,“妈妈”、“哎”的一叫一应中连续地感受这种喜悦。其实,这就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早期表现。
当然,孩子还会模仿某个词或某些词,这些词或好或坏,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分,不过,作为父母,还是尽量在孩子耳边说一些优美的语言。这样,孩子模仿出来的词,也是优美的。
引导小妙招:
1.认识孩子的语言模仿的阶段
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这张白纸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得五彩斑斓。其实,宝宝早在婴儿时期,就具备了惊人的语言模仿能力。
这种模仿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对声音作出反应阶段,
二是模仿发音阶段,
三是用语言表达思想阶段。
父母应该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孩子多加引导,从而让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阶段,尽管孩子听不懂,但父母也应该多与孩子交流,给孩子有声的玩具,孩子就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第二个阶段,孩子对周围的声音会更加敏感,常常会模仿,这时父母就应该帮孩子练习发音,让他模仿发音,进行模仿语言积累;
第三个阶段,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思想,父母除了与孩子多交流,还应该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声音来训练孩子的联想力,比如,可以教孩子模拟“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或是“轰隆轰隆”的打雷声等。
2.面对喊“妈妈”的孩子不要生气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喊“妈妈”只是因为他找到了一应一答的乐趣,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孩子是处于兴奋和敏感状态中的。当孩子这样喊时,父母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正在进入语言敏感期。所以,面对这种情形,父母不要生气,更不能去用所谓的“教育”方法去阻止孩子,吓唬孩子,不能以妈妈忙为理由来拒绝对回应孩子。
3.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的语言
有时候,孩子模仿的语言并不优美。这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千万不能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模仿,剥夺他的模仿权利。否则,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减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有意义的语言。比如,父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句子,从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除那些不好的语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学习什么。当然,父母在孩子耳边说什么,孩子也会模仿什么。所以,当孩子开始模仿某个词时,开始重复某个声音时,父母都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辛苦没有白费,孩子正在模仿中……当然,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美好的语言模仿的环境,孩子才能成长成一颗“语言”的参天大树。
第二阶段:匹配:(2.5—3岁)
发现所有的事物、人都有称呼,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
要认同孩子,表扬他,引导他多练习;如果匹配不正确,还要纠正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在两三岁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名字,并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一旦他发现自己能匹配时,他就会非常高兴,就会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时,父母要认同孩子,对他的正确匹配要表扬。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认知与语言匹配得不正确时,父母也要及时对孩子的错误匹配进行纠正。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就到了一个学习词汇的敏感期,他会把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相匹配起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真感觉与匹配能力很强。孩子学习词语,并不是从名称中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中导出一个名称。就像故事1中的那个男孩,开始他先用了一个词,很快他就学会了用公共词语或正规词语来表达。
引导小妙招:
1.表扬孩子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的情形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的感觉认知与语言能够匹配时,父母应该表扬他,而不应该嫌孩子烦。当孩子在一遍一遍地让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匹配时,父母应该欣赏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任,强化孩子的这种正确认知。
2.引导孩子多去练习
孩子的认知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的。所以,当孩子面对某种认知感觉和语言时,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多去练习。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所以,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蒙台梭利强调实物教学,反复强调要通过情景形成概念。比如,孩子看到一个很好看的容器,他就会反复地摸呀、看呀,这时,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瓶子!”让孩子把这个概念同他大脑中的感觉配上对。当父母把瓶子再拿起来让孩子触摸时,孩子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然后,再拿一个印有瓶子图案的广告纸或书,让孩子再看。其实,纸上的瓶子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这时,如果用文字告诉孩子,这是“瓶子”时,它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其实,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一定能够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地触摸、感觉后,他就会对他所感知的事物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形成一个概念。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机会,并让孩子把握好。
3.纠正孩子匹配不正确的情形
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感觉都能与语言匹配起来,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例外。在孩子眼里,凡是给他买好吃的、用胡子扎他的男人都是“爸爸”。其实,孩子并不笨,因为他已经在思维。只是,他的概念建立错了。所以,父母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认真提醒他就好,给孩子一个分辨的时间。
第三阶段:句子表达(3—4岁)
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这是孩子语言“高级”重复阶段,不必惊讶,与孩子一起做句子表达的游戏
孩子三四岁时,就会对句子的表达很感兴趣,而且喜欢模仿别人说话,或者是重复别人的话,而且他会觉得很有意思。这时,父母也不要感到惊讶,更不要以为孩子是淘气,是与父母作对,不听父母的话。其实,孩子已经进入了言“高级”重复的阶段。作为父母,只要与孩子快乐地做这样的句子表达游戏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极大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父母也会在其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感受孩子的成长。
敏感期分析:
在语言敏感期的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学舌的小鹦鹉一样,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别人问他什么,他也不回答,还是重复人家的话。为什么孩子总是重复别人的话呢?实际上,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他已经喜欢上表达了,而且,在这个时候,孩子也有能力模仿一句话了。所以,他就开始了这种模仿游戏,而且是乐此不疲地模仿。当然,孩子还会模仿电视上或童话书里的某个人的说话,这也充分表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句子表达的能力。
引导小妙招:
1.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口语表达
孩子模仿的语言,重复的话几乎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他在这一段敏感期内,会模仿口语,练习口语,并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地重复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孩子学习语言必经的过程。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一定不要太随意、随性,要谨慎,要说规范的、准确的、文明的语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的语言模仿环境。
2.注意用语言来鼓励孩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善于模仿重复别人语言的敏感期,用语言来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宝宝,你真勇敢!”“孩子,你真棒!”孩子也会重复父母的这些话,而且这些话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记,他会记住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会想起这些话来。当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时,也许就是儿时父母对他说的那些鼓励的话,会让他战胜困难。
3.有意识地去让孩子重复一些语言
作为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重复一些话,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晚饭后可以与孩子说说话,开始的时候,说一些孩子已经会说的话,像“妈妈上班”、“爸爸开车”、“爷爷看电视”、“宝宝上幼儿园”、“老师再见”等,父母每说一句,孩子也会跟着说,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还比较兴奋,甚至手舞足蹈,开心大笑等等。这时,父母也可以再教孩子说一些新句子,比如“爸爸打电话——喂喂喂”“路上汽车——笛笛笛”、“鸭子说话——呱呱呱”……这样的带有象声词的话比较有意思,孩子也喜欢重复。当然,如果孩子有说不清楚的,父母也要多重复几次,一定要有耐心。
第四阶段:诅咒(3—4岁)
发现语言的力量,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是诅咒。
并非孩子学坏了,父母对此不作任何反应,要学会冷处理,也要反省一下自己。
当孩子3—4岁时,他就会慢慢地发现语言具有某种力量,而最能够表现语言力量的话语就是骂人的话,就是粗话,就是诅咒。比如,孩子会冷不丁地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像“我打你”、“大傻瓜”、“你是猪”等等。而且,如果成人对孩子的诅咒反应越强烈,孩子就会越喜欢说这样“有力量”的话,就会没轻没重、没完没了、乐此不疲地使用。
敏感期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发现一句话能够表达一种意思,这个发现也会令他喜悦不已,于是他又会不断地重复说这句话。
其实,这时候,孩子已经渐渐发现了语言的力量。很快,他又会发现某种语言会更有力量,这种语言会像一把剑一样把别人刺伤,会让人大发雷霆,会让人伤心落泪,这些语言就是诅咒的话,就是成人所认为的粗话……实际上,孩子讲粗话或诅咒的敏感期这时候就已经到来了。
引导小妙招:
1.认识到孩子并不是在学坏
面对讲诅咒语言的孩子,很多父母都非常敏感,认为孩子讲这些话是在学坏。其实,当孩子讲粗话或者是说一些诅咒的话时,可能并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只是看着别人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这么说,他也就学着说了。这只不过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宣示自己的个性而已,而不管别人的反应是好还是坏。
2.对孩子的诅咒默然以对,冷处理
很多孩子之所以以说脏话为乐,就是因为父母对此表示过震惊和惊慌,甚至还威胁他说,如果继续说脏话,将如何去惩罚他。其实,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想:“哈,这可真是一个惹他们注意的好方法。真有趣!”“我找到战胜爸爸妈妈的办法了!”可见,面对孩子的诅咒,父母如果作出比较过激的反应,对孩子反而是一种刺激,他就会更加感受到诅咒语言的神奇力量,就会更喜欢去说这样的话。
所以,父母不用把这种情形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要强行地去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更不用对孩子大发脾气、动手打孩子。父母对此如果不予理睬,不急着纠正,而是继续做手边的事情,可能就不会产生孩子预期的效果了。父母越是不当回事,孩子就越是感到索然无味,就会觉得很没趣。也许几个月后,孩子的这种“有力量”的语言就会悄无声息地离他而去了。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指出的,实际上,出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对效果强的语言是很敏感的。所以,很多骂人的语言被这个时期的孩子使用,就是因为成人的反应太过强列。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所以父母不妨一试。
3.找一下脏话的源头
孩子讲粗话,一定是从哪里学到的。比如,孩子可能是跟父母、其他小朋友、其他成人、电视等学会的。所以,要尽量从源头上予以隔绝,让孩子减少讲粗话的机会。比如,当他人无意在孩子面前说出脏话时,父母最好提醒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出不雅的话。当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反省自己是否当着孩子的面讲过粗话,如果讲过,一定要立即改正。
第五阶段:悄悄话(3—4岁)
孩子语言敏感期的特殊表现。
孩子用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魅力,配合孩子,与孩子一起想象。
还是在三四岁的年龄,孩子会经常与爸爸妈妈说“悄悄话”,这种“悄悄话”可真是够“悄悄”的,因为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只是孩子的嘴巴在动,根本就没有话说出来。而且,孩子还一本正经地问:“你听懂了吗?”如果你说“没听懂”,孩子还会继续来说这种“悄悄话”,直到你“听懂了”为止。其实,这时候,孩子正在感受语言的魅力。作为父母,一定要配合孩子,与孩子一起想象就好。
敏感期分析:
随着孩子对语言使用次数的增多,他会发现语言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在很多人面前大声喊叫,也可以在两个人之间悄悄地说。所以,孩子就会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其实,“说”悄悄话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引导小妙招:
1.要欣赏并配合孩子
一位母亲曾讲道,有一段时间,她的儿子经常趴在她的耳边说悄悄话:“妈妈,我要跟你说悄悄话!”之后,她只能听到儿子的最后一句话:“你明白了吗?”或是“你知道了吗?”这时,她就会非常高兴地说:“明白了!”或是“知道了!”这样孩子才会满意。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在欣赏孩子的行为,而且她也配合了孩子,与孩子一起来想象。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忽略了配合的作用,其实这能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也会促进孩子思维、想象力的提高。相反,如果父母不配合,还呵斥孩子的话,孩子的“悄悄话”敏感期就会很快消失,当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会受到影响。
2.利用悄悄话引导孩子想象、表达
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悄悄话”敏感期后,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悄悄话来引导孩子想象,进而更多地表达自己,从而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有这样一位爸爸,之前他的儿子已经跟他说了太多的悄悄话了,每次都问“听到了吗”、“明白了吗”等等,而这位爸爸也非常配合,于是就说“听到了”、“明白了”。然后,悄悄话就算结束了。
一天晚上,儿子又凑到爸爸的耳边“说”悄悄话,说完之后,又问:“爸爸,你听到了吗?”这一次,爸爸想改变一下说法,看儿子怎样应对。于是,爸爸郑重其事地说:“爸爸听到了,你是不是说你非常爱爸爸呀!”
听到爸爸说的跟以前不一样,先是一愣,然后就很兴奋地样子。然后,他又趴在爸爸的耳边继续讲悄悄话。这一次跟以前很不一样,儿子的悄悄话已经有声音了。这位爸爸清清楚楚地听到儿子在说:“爸爸,我很爱你!”
这时,爸爸也凑到儿子的耳边说:“儿子,爸爸也很爱你!”
爸爸这样的举动一下子就把儿子的兴奋点给调动起来了。于是,儿子再一次趴在爸爸耳边说起了悄悄话:“我还很爱妈妈,也很爱爷爷、奶奶,也很爱姥姥、老爷,也很爱老师,也很爱小朋友……”这次,儿子的悄悄话讲了好一会儿。
就这样,儿子真的学会了说悄悄话。很长一段时间,儿子都是这样兴奋地与爸爸,还有妈妈说这样的悄悄话。而且,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了很多。
可见,如果父母能利用好孩子讲悄悄话这个敏感期,并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与孩子一起讲,一起成长,孩子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健康,也能够体会到悄悄话所带来的巨大快乐。当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主动与孩子讲悄悄话
当然,作为父母,也可以主动与孩子讲有声的悄悄话,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孩子也会愿意以同样的方式与父母交流。这样,孩子也会在悄悄话中与父母沟通情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更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阶段:接电话(3—4岁)
拿起电话,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
孩子发现语言也会从机器里出来,他会兴奋不已,要引导孩子与电话那边的人进行语言沟通。
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语言带给了他无穷无尽的乐趣。就在孩子还没有完全结束悄悄话的敏感期时,另一个敏感期——打电话也悄然而至了。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会对电话非常感兴趣,因为他发现语言也能从机器里传出来,于是他就会非常兴奋。当电话铃一响时,他就立刻拿起电话,把大人接电话时说的最多的话一股脑地说出来,然后心满意足地挂上电话。
敏感期分析:
在这个敏感期,很多孩子都会对接电话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一旦他听到铃声响,就会飞奔到电话旁,拿起电话:“请问找谁?再见,拜拜。”然后就挂断电话,根本就不关心电话那头是谁,想说什么,因为兴奋的孩子都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对孩子来说,这是十分正常的,这也是在探索语言。
引导小妙招 :
1.正确看待孩子接电话
电话里也能传出语言来,当孩子发现这个情形后,就会为这个奇妙的发现兴奋不已。所以,他就会非常喜欢接电话,但因为孩子并不懂得怎样与电话那端的人进行沟通,对于接电话的话过程和礼仪并不了解,只是模仿父母或成人接电话时说的最多的话,所以才会闹出连珠炮一样地把他所知道的话都说出来。对于这一点,父母一定要正确看待。即使因为孩子的行为错过了非常重要的电话,父母也不应该冲孩子发火,而应该欣赏孩子的这种行为,并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教孩子学会接打电话。
2.教孩子正确接电话的方法
当然,作为父母,有责任把正确地接电话的常识教给孩子,然后再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接电话,让孩子学会与电话那头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其实,这也是在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以后的交往、沟通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3.尝试教孩子打电话
教孩子学会正确接电话后,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习打电话,一方面是让孩子充分享受这个敏感期带给他的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与人沟通的能力。
第七阶段:口吃(3—4岁)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
别着急,别批评,要和蔼地让孩子慢点说,耐心引导孩子表达。
还是在孩子三四岁的年龄,很多父母就会发现孩子有时候会表现出“口吃”的行为,孩子说话结结巴巴,有话说也不出来,越是着急就越说不出来。其实,孩子这种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口吃。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对此并不了解,往往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孩子。结果,孩子的“口吃”现象就会越发严重,甚至最后真的成为口吃。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只能说200来个词,但到3岁时,他的语言发展非常快,能讲的词汇猛增到900个,能够使用主语、动词、形容词等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了;到4岁时,就增加到了1600个左右,就能和他人比较随意地交谈,在语言质量方面也有较大提高。所以说,三四岁的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尽管如此,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仍处在流畅表达的初期,想说的话有时候并不能很容易地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他并不能迅速选择与他想法相匹配的词汇。
另外,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逻辑思维能力,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他们希望用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但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储备却往往还是跟不上他们思想的发展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常常会脱节,于是就会以“口吃”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如果孩子比较兴奋,又急于表达自己的时候,也会出现“口吃”的现象。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的“口吃”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口吃。随着他的成长,当他掌握的词汇量足以表达他的想法和思维时,“口吃”的现象就会消失。
引导小妙招:
1.不要讥笑、斥责孩子
当父母面对孩子暂时的“口吃”现象时,千万不要讥笑、斥责孩子,更不能打骂或是惩罚孩子,凶巴巴的样子会把孩子吓坏,当然就更表达不出来了。即使是父母下意识地要求孩子“好好说,别结巴”也是不可取的,这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产生更强的紧张和胆怯情绪,从而加剧孩子的“口吃”程度。
2.有耐心,鼓励孩子慢慢说
当孩子“口吃”时,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鼓励孩子慢慢说,别着急,甚至可以帮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以缓解孩子的表达压力。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用完整的话表达出孩子的意思,也可以重复说这句话,一方面是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
3.放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
在孩子有“口吃”现象发生的一段特殊时期内,父母应该注意放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比如,可以经常与孩子一起朗诵童谣,教孩子一些健康向上的顺口溜等;孩子一时说不上来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安慰或是一个提醒,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敏感期。
4.要学会等待孩子表达
一位父亲曾说:“我女儿出现‘口吃’的现象时,最初我不明白她想说什么,我就会耐心地等待,直到她经过几次‘口吃’,终于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后,我会蹲下来,看着女儿的眼睛,慢慢地重复一次她刚才说过的话,然后再让她自己慢慢再说一次。有时候女儿不会表达或者表达的意思不对时,我就会告诉她正确的词语,让她再重复一次。就这样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女儿对于自己的‘口吃’问题并没有感觉到不对,心理上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而且词汇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
可见,这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他学会了等待,这一点,也值得很多父母来学习。所以,父母要摆正心态,不急不躁,要有“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说不定,正是由于自己的这种心态,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孩子的“口吃”现象早已经无影无踪了
5.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慢慢说
父母也可以微笑着提醒孩子慢慢说,甚至可以引导孩子慢慢说,也就是说,父母面对孩子“口吃”时,自己先慢慢说话,给孩子以提醒。这样,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快速语调,放慢速度说话,他想说的话也就能表达出来了。
6.对孩子的持续口吃现象不要掉以轻心
一般来说,孩子这个时期的“口吃”现象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不需要治疗。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这种现象因为某些因素而持续下去的话,就比较容易成为口吃,所以,父母也不要掉以轻心。如果觉得有必要,就去正规医院去做诊疗,弄清楚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配合治疗,以免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
第八阶段:哭泣(3—6岁)
孩子用哭泣表达心中的感受或想法。
引导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敏感期分析:
在语言敏感期,有时候孩子会以哭泣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委屈,或是某种需求。父母应该读懂孩子的表达方式,并试着去让孩子用语言表达来代替哭泣 。
引导小妙招:
1.不要把责任推给无辜者
当孩子因为某种意外状况而觉得自己委屈,并用哭泣来表达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理智,千万不可以把责任推给无辜者。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个孩子在路上走路或跑,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可能孩子还没来得及或根本就没想到哭泣时,父母就在后面马上跑过来,赶紧把孩子扶起来,嘴里还振振有词:“该死的石头,坏石头,把我们家宝宝绊倒了,宝宝不哭,我们把石头扔掉!”本来孩子没哭,在听完父母这一顿说词后,孩子竟然委屈地哭了。
2.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内,要教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而不是用哭泣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在语言敏感期,孩子学到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还应该学会思维方式。当然,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加强引导。
作为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而不能任由孩子用哭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父母大都很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哭得很委屈时,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可能都在颤。越是这种时候,就越应该提醒自己,要理智,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语言表达。
本文来自《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