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除了阅读还有这3种方法。

文摘   2024-12-05 17:23   河南  

现在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智商高,尤其是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不少家长都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期望。

从孩子以后意识之后,就要开始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但是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小时候正是无忧无虑的,你把他限制住的话,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

那么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大脑发育呢?

其实,在孩子大脑发育这上面,曾经就有脑科学家为我们支过招!

洪兰教授是我国神经科学家、脑科学家,她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孩子大脑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告诉过家长们,激发孩子大脑发育除了阅读之外,还有以下三种方式,家长们要抓住机会。

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除了阅读还有这3种方法:



一、利用运动开发大脑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可谓是想了无数种方法,比如胎教、早教、兴趣班等等,总之能开发大脑的方法,恨不得都要尝试一下!

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有用,但是家长们的心意是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帮助,但是家长们在千万不要一味地让孩子接触学习,利用运动可以更有效的开发大脑。

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中指出:

学龄前儿童“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

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

同时,建议“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并减少久坐行为

                      

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儿童强身健体,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足量的运动,还能促进大脑发育,提升专注力、学习力和认知力

不仅仅对孩子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还能有效地促进多巴胺分泌,这种物质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果你家孩子从小运动能力就特别强,那么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比较强。

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的精细动作会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血液,而且对孩子的兴奋有很大的帮助。

专家通过大数据的调查发现,运动力强的孩子后期的记忆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更强,建议家长在饭后可以多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或者是做一些亲子类的游戏,从小帮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这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的。

既然提到了儿童运动,查查小编给大家推荐三类运动: 

★ 球类运动

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因为球的落点多元,孩子必须眼疾手快,投入高度的专注力,每分每秒都快速反应,可以充分刺激大脑神经网络

所以,提升孩子学习力,查查小编首推球类运动!

建议:每天放学后让孩子玩三十分钟球类运动再写作业,效率更高


★ 游泳

游泳除了可以增强孩子的心肺功能,帮助孩子强健体魄,塑造体形,以及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外,还可以起到非常全面的感觉统合训练作用,除了显而易见的触觉刺激,孩子在水中的各种复杂动作也可以起到刺激大脑,增强其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等作用,从而起到提高学习力,开发智力的效果。

建议:每个周末带孩子游泳一次


★ 爬山

爬山和游泳一样,可以很好地增强孩子的心肺功能,锻炼孩子的体力,提升孩子的内腔能量。此外,它还能促进大脑双侧分化,锻炼肌力,肌耐力,帮助孩子在课堂上保持正确坐姿并持续较长时间。

再者,让孩子多多登山远眺近看,对于孩子眼部肌肉的锻炼非常有益,有助于孩子视觉广度,灵活调焦等多项视觉功能的提升,而视知觉,正是孩子学习的靠山。所有认知性的学习,都离不开视知觉的参与。比如:视觉广度好的孩子,看书一目十行,学习效率自然更高!

建议:小长假或周末,带孩子去爬山,先从低矮小山爬起,慢慢挑战高峻名山。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那些经常运动的孩子比不经常运动的孩子身体免疫力会更好,所以家长赶紧趁空闲时间带孩子一起出门运动锻炼身体吧。

 



二、利用情绪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耶鲁大学研究表示:孩子小时候的情绪经历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心理发展。 

如果孩子小时候的情绪控制能力非常好的话,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从来都不会乱发脾气,这样的孩子大脑是发育得更好的。

而且性格会比较有自信温顺,相反如果孩子不能控制好情绪就会出现乱发脾气的情况,性格也是十分的暴躁,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到了社会上孩子一旦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对人乱发脾气,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孩子的性格和认知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当孩子心情感到轻松愉悦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便会更强,这时候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相反,孩子感受到负面的情绪时,孩子的内心是没有耐心的,更不喜欢去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大脑发展,这都是成正比例的。

所以,家长在了解孩子情绪的过程中,更要学会去疏导情绪,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做的话,建议利用绘本,因为小时候的孩子对绘本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利用这一点可以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让他们更好的管理情绪。

关于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管理情绪?

查查小编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


一、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能够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

我们要在日常中教会孩子认识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

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只有孩子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应该刻意地让孩子学会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


二、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有些怀有高期望值的家长和老师,目光通常看到孩子的缺点大过于优点,总是能发现孩子身上各种能力的不足,却忽视孩子的优点,如我们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它放大,及时给出肯定,孩子自然就会朝这些好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成长对他们都很重要。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并告诉他,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但是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三、培养兴趣爱好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多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给孩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

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当我们做着自己爱好的事情时,就会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其实孩子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感觉。

比如,孩子在玩时,我们问他吃不吃东西之类的话,他们通常是听不进去的。

所以当孩子可以投入地、自由地玩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四、不做情绪绑架

我们有时会跟孩子说“你那样做,老师会很生气”“这样做,妈妈不喜欢”。

而这些都是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成人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五、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他们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

如果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当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就不用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情绪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六、给孩子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能尽量给孩子多一些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学习平复下来。这样当他自己能够平复一次时,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得到了一次锻炼。

 

七、帮孩子学习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消极情绪的办法有很多,我们要帮助孩子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宣泄方式: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找人聊天、随意画画;

镇静法: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等。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每当我们引导孩子处理完消极情绪后,我们也要带着孩子去复盘,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同时,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而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多去感受、多做分享。

 



三、利用游戏来开发孩子的大脑

 

脑科学家洪兰曾经在演讲中说过:
      游戏并不是孩子学习的敌人,更多的是伙伴。

但是很多家长都不理解,总认为孩子玩游戏就会耽误学习,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孩子小时候大脑之所以发展的快,多半都是在游戏中完成的。

因为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大脑是不断地运转,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提升,如果你总是耽误孩子进行游戏,那么他们就会出现大脑迟钝的情况,到时候家长后悔都晚了。

如果家长小时候不让孩子接触游戏的话,他们会因为好奇心对游戏越来越感兴趣,等到以后长大很容易陷进去,到时候你无论怎么办都纠正不回来了。

小编举例三个常见的游戏类型:

 

1:思维游戏

有研究表明,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美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在有关于天才孩子特征的详细描述中,逻辑思维就占据了5项。

思维能力强的孩子,观察力细致,捕捉能力优秀,他们善于思考,总结分析能力非常优秀。这类孩子做事灵活,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

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孩子3岁后会进入逻辑思维的敏感期。他的思维能力将进入一个极速发展的阶段,到了8岁以后,增长曲线会明显放缓。

也就是说孩子在3-5岁,会经历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变优秀。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玩逻辑思维游戏,比如配对,连线,找不同,走迷宫,连数字等等,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分析推理能力。

 

2.手指游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俗话说,手是孩子的第二个大脑,孩子聪不聪明看手就知道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儿智力的发展。


宝宝的小手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与大脑皮层紧密相连的神经细胞,孩子经常做抓、握、摸、翻、插、折、剪、涂等精细的手部运动,会给予大脑密集的刺激,促进神经触突的生成。

 

神经科学就证明了:
         “当运动能力发展的时候, 负责认知,包括负责协调多种信息、决策和时间预判的脑区,包括小脑,也会一起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多玩手指游戏,从搭积木到系扣子,贴纸、七巧板、捏彩泥这些运动都可以加强孩子的手部运动,对大脑有好处。

 

3.儿歌游戏

美国堪萨斯大学用9年时间跟踪观察了42个家庭后发现,孩子3岁前从父母或看护人那里听到的词汇越多,智商就越高,上学后成绩也越好!

他们发现,经常和父母对话的孩子,每小时可听到2100个词;而最低的孩子只能听到600个词。假设一天跟孩子互动4小时,3年跟父母交流多的孩子,就能多听到650万个词,也就代表大脑会增加650万个语言刺激。

所以孩子听到的词汇越多,头脑越丰富,思维越活跃。

对于低龄宝宝,除了讲故事,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刺激游戏,就是读儿歌

儿歌充满韵律,朗朗上口,几句一首,孩子喜欢听,喜欢模仿,很容易就能背下来。

儿歌讲究发音,孩子读儿歌,嘴巴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孩子的发音清晰精准,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改善和提高,小嘴越来越巧。

在朗读中,孩子会不知不觉记住儿歌的内容,孩子的记忆力不断变强,脑袋越用越聪明。

儿保测查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儿心量表Ⅱ》新家庭养育计划、推广普及、Gesell格赛尔量表、ABCD快乐育儿法、儿童发育测评量表、测评系统、儿保适宜技术培训、儿保知识交流分享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