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冬日,拥一只软萌娇憨的小猫入怀,慵懒地窝在家中,想想这场面就岁月静好,温馨自得。不过,这份快乐并不是屏幕前各位铲屎官的专利,早在宋朝,我们的老祖宗就品尝到了其中滋味,他们宠猫爱猫的热情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邻家有猫初长成,看我如何娶回家
宋朝人纳猫称聘,“聘”在《礼记》中被解释为“迎娶之礼”,在宋人心里,猫体态婀娜,面容精致俊美,叫声稚嫩可亲,是具有女性风韵、千娇百媚的小动物。这在给猫的昵称中可见一斑:
“猫名狸奴,又美其名曰玉面狸,娇其名曰雪姑,奇其名曰昆仑妲己。”
既然娶妻要考虑德才貌兼备,举办盛大婚礼仪式,同理,聘猫也马虎不得。宋代人聘猫流程可以分为“相猫下聘礼—纳猫契—回家安家”三个流程。
什么样的猫受到古人普遍喜爱?《相猫经》也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猫头以圆润为佳,猫耳朵要小巧精致,且不宜过厚,在毛色上以纯色为佳,“耳小头圆尾又尖,胸膛无旋值千钱”。在老祖宗看来,这种大脸猫面相敦厚可爱,是个老实孩子。如果猫长着小尖脸,则要担心“面长鸡种绝”,不去捕鼠,反而偷奸耍滑,偷吃家禽。德貌已经有了,捕鼠之才也要跟上。猫四肢需健硕有力,尤其“后脚贵高”,这样的猫爆发力强,有成为捕鼠健将的潜质。在民间,还流传一些验猫的方法,比如揪住猫耳朵提起猫咪,如果四肢和尾巴都随着向上缩起,这种猫就是好猫。把猫猛地抛向墙壁,如果猫四爪能够紧紧抓住,不掉下来,也是好猫。
相中了梦中情猫,就要带着聘礼上门“提亲”。彩礼不用太贵重,但要讨个好彩头,黄庭坚的选择是带上一串小鱼干讨好小猫——“买鱼穿柳聘衔蝉”(衔蝉,嘴边有乌褐色斑的猫)。陆游的聘礼则是“裹盐迎得小狸奴”,可猫不吃盐,为何用盐作聘礼呢?这是因为在吴音中,“盐”与“缘”读音相近,在江南地区有新人互赠盐和头发的习俗,寓意有缘。聘猫就借用了这一民俗,蕴含人猫结缘的心愿。绍兴人聘猫用苎麻,留有“苎麻换猫”的民谚。据学者李妍颖考证,以苎麻换猫在绍兴有持家之意,用苎麻将小猫换回家,小猫才会把新家当作自己家,才会为这个家服务,且在绍兴方言中,“苎麻”的“苎”与“持家”的“持”同音。猫的娘家人收下聘礼,就意味着小猫已经“名花有主”了。双方需立一份“猫儿契式”。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一只猫儿是黑斑,……仓禾自此巡无息,鼠贼从兹捕不闲。不害头牲并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东畔与西边。如有故逃走外去,堂前引过 受笞鞭。年月日,行契人。东王公证,见南不去。西王母证,知北不游。”
这种猫儿契式不是养猫者与乞猫者签订的商业合同,更像是一纸婚约,在夸赞自家小猫才貌双全的同时,也为它日后的生活寄予了厚望。叮嘱它到了新家要勤奋捕鼠,不要偷吃偷懒,更不要离家出走,不然的话会被批评鞭打,这个过程还邀请了神明见证。在宋朝人的情感世界里,猫不单纯是买卖的商品,更像是一位难以割舍的家庭成员。一些嫁猫诗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场景,猫主人面对即将远去的小猫咪,“保持不舍割爱难,痛惜只争泪沾臆”,这种依依不舍,骨肉分离的情感与嫁女之时的不舍何其相似!难怪乞猫者也发出了“天生物类知几许,人家养猫如养女”的感叹。
迎猫回家安家的仪式也是大有讲究,好在《崇正辟谬通书》已经为我们制定了标准流程:
“纳猫法用斗或桶,盛以布袋,至家讨箸一根,和猫盛桶中携回。路遇沟缺,须填石以过,使不过家,从吉方归。”
在容器中布置布袋,尽量让猫这一路舒服些,如果路上不平整,要用石头填平,这也是希望娶亲顺利,不要走回头路。至于从主人家讨要的筷子,在之后会有大用。
到家后,“取猫拜堂灶及犬毕,将箸横插于土堆上,令不在家撒屎,仍使上床睡,便不走往”。新成员小猫先要拜灶神,灶神是保佑家庭成员平安的神明,小猫和灶神做好登记,打好招呼才算是正式家庭成员。作为新成员,它还得和狗哥犬弟亮个相,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否则容易争风吃醋,猫犬不宁。
最后,如何让小猫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规范它的日常生活,避免产生应激反应?之前带回的木棍就派上了用场。将有小猫气息的木棍插在院子里的土堆上,使其明白土堆就是猫砂盆,不要在家排泄,训练熟练后,才能允许猫咪登堂入室。为了防止这期间猫从院子逃跑,老祖宗可谓煞费苦心——先在家给小猫两片猪肝吃,之后带猫出门,用细竹条轻鞭,随后回家再奖励吃猪肝。如此训猫数次,猫就会在新家安心生活了。
鱼䲡、醉猫饼、改猫犬,逛逛有趣的大宋猫市
小猫“娶”回家后,担心养不好、吃不好、不开心怎么办?还真别急,在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与丰富的市民文化交融下,猫市应运而生。在这里,猫生的各个环节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不信咱们逛逛去。
两宋都有专门的宠物市场,在北宋东京相国寺,“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猫作为备受追捧的宠物,围绕它们的生老病死形成了一条专业的产业链。城中有专门的商家,为猫店和住户上门外卖小活鱼,即“鱼䲡”。“织鳞喂乳猫”也成为爱猫人士的风尚。南宋的猫市发展出更多细分赛道,临安猫市有猫食、猫玩具、改猫犬、买猫、猫窝等等服务。除了上文提到的猫食,宋代猫咪玩具的种类也令人炫目。
逗猫棒和猫咪佩戴的饰品在宋代已经蔚然成风。《宣和画谱》中留存了北宋画家的猫题材绘画,其中妇女儿童用逗猫棒戏猫的题材保留了不少。能够看出这种猫圆家润的富贵画很受宋人欢迎,同时也反映出逗猫棒已经广泛流传开来。猫饰品主要是系在脖子上的铃铛彩线,这些丝织品难以留存,但宋代墓葬壁画的图像却是铁证。河南登封箭沟壁画墓绘有猫戏香球的场景,新乡宋墓壁画上,猫儿脖子上也有丝线和装饰品。可想而知,宋代人在打扮猫主子上花费的心思还真不少。
说到猫薄荷,宋朝猫也早就享受上了,而且吸得更精致。宋代有“醉猫饼”,是用“莳萝、薄荷捣饭为饼也”。莳萝就是茴香,香味浓重,薄荷即猫薄荷,因为富含荆芥内酯能够对猫大脑产生刺激作用,让猫欣喜若狂。宋代民谚“猫食薄荷则醉”,可以看出,宋代人对于猫的口味习性已经很了解。
最后再聊聊改猫犬,这个行当大家可能没听说过,但绝对见过,实际上就是宠物医院的前身。为了不让猫主子过早地“回猫星”,宋朝人研究出了许多治“猫病”的良方,如遇不测,各位铲屎官可以应个急。
小猫叫个不停怎么办?
“陈皮研末,涂鼻端,即止。”
有猫癣和寄生虫怎么办?
“猫癞,用蜈蚣焙干,研末与食,数次即愈。又法:桃叶捣烂,遍擦其毛,少顷洗去,又擦,自愈。”“猫生虱,桃叶与楝树根捣烂,熟汤泡洗,虱皆死。樟脑末擦之亦可死。樟脑末擦之亦可。”
宋代兽医做起绝育手术也是手拿把掐,在理论上,宋人认为:“公猫必阉杀其雄气,化刚为柔,日渐肥善……更觉刚柔得中。”做绝育可以控制公猫激素分泌,不至于发情期间性情好斗,也能延长猫的寿命。在手术过程中,要先把公猫带到室外,如果在家绝育,猫会负痛外逃,从此对家产生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再也不愿回家了。接下来,用草席包裹猫头,这一步和用伊丽莎白项圈的目的一样,是防止猫咬伤人类。手术做完,松开小猫,猫会从席子的另一端逃回家中。这样一来,家还是那个温暖的港湾,主人还是那个值得信任的铲屎官。至于谁想谋害朕?算了,容我吃完眼前的上等细鳞鱼肉,吸够猫薄荷再细细思考吧!
那些名留宋史的小狸奴们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治氛围使他们在生活品位上与市井庶民有很大不同。虽然养猫是一股广受宋代社会各界追捧的热潮,但是文人官僚们在挑选猫种类、照顾宠物生活上所耗费的心血和精力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这些达官贵人的爱宠们也因此走入诗文,有幸青史留名。
宋高宗赵构在太子夭折后,已经丧失生育能力的他面临绝嗣困境,于是在绍兴二年(1123)令宗正官查寻年龄在7岁以下的宗室子弟10人,入宫待选。经过一番考察,最后留下两人供赵构定夺。这两个孩子中,胖孩子叫赵伯浩,瘦的叫赵伯琮。高宗大致一看,便决定留下体格健壮的孩子,打发落选者300两银子回家。
就在众人认为尘埃落定之际,赵构忽觉不妥,命人又把两个孩子叫回,想要再仔细观察一番。忽然一只宫猫从二人脚边溜过,胖子一脚将猫踢翻,高宗见状,顿感不悦,皱着眉头责问道:“此猫只是偶然路过,为何无缘无故踢它?轻狂如此,如何担当社稷重任?”于是去胖留瘦,这位幸运的瘦子就是为南宋留下“乾淳之治”,被誉为“南渡诸帝之首”的宋孝宗。
试想,如果没有宫猫的神助攻,南宋的历史又将如何书写?
说完了赵构,还得聊聊秦桧,仗着祖父的滔天权势,秦桧的孙女自小被封为崇国夫人,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崇国夫人也酷爱养猫,俗话说“啥人养啥猫”,她的爱宠是一只娇贵的狮猫。狮猫是舶来品,而非常见的中国本土猫。有关它的产地众说纷纭,元代王恽推测其来自“条支”,也就是如今叙利亚一带,极有可能是波斯猫的一种;明清史料则认为“暹罗产狮子猫”,或“产自西洋诸国”,从东南亚一带传入中国。无论是哪一种推测,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因为进口的缘故,狮子猫存量极少,身价也因此不菲。
一天,崇国夫人的小玩伴突然走丢,她顿感心急如焚,寝食难安。秦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哄好孙女,他下令临安府限期找回狮子猫。临安府先是逮捕了临近崇国夫人府邸的居民,询问他们猫的下落,结果一无所获。这当然不能令秦桧满意,他继续向守卫府第的官兵施压,如果找不到就要丢工作。官兵们惶恐不安,只能挨家挨户找猫,凡是居民养的狮子猫“悉捕之,而皆非也”。没有办法,官兵们只好贿赂曾见过这只狮猫的秦府侍卫,请他帮忙回忆猫的体态样貌,绘制了上百张寻猫启事,张贴在茶馆酒楼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尽管临安城上下闹得鸡犬不宁,却连半根猫毛也捞不到。
眼见期限将近,临安府尹只能另辟蹊径,托秦府中的亲信侍女苦苦哀求,铸造了一只一模一样的黄金猫作为赔偿,这件事才算作罢。因为一只猫搅得临安城天翻地覆,不得安宁,奸臣秦桧祸国殃民的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代的陆游如果听到狮猫祸乱京城的新闻,心中会作何感想?
生逢北宋灭亡之际,陆游终生为复兴宋室奔走,但天不遂人愿,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先是与表妹唐婉的爱情受到阻挠,再是入京参加科举,在省试中与秦桧之孙秦埙相遇,遭到时任宰相秦桧的打压,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晚年归隐家乡山阴,过着较为清寒,即所谓“家贫”“无鱼”的隐居生活。
陆游是在狼烟征尘中,伴随着青灯黄卷度过漫长的漂泊生活的。猫既是他孤独的仕宦生涯中排解孤苦的密友,也是始终陪在身边的伙伴。在《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中,他写道:“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认为他的爱宠雪儿是他前世情深义重的书童,如今依旧常伴自己左右。小猫不仅将危害主人书卷的老鼠赶尽杀绝“贾勇遂能空鼠穴”,更重要的是,猫儿与他同处禅房,彼此陪伴。在无数个寒夜,小猫与他“昼眠共借床敷暖”,在漆黑的长夜中共同等待黎明的到来。
在陆游晚年的咏猫诗中,他既表扬小猫捕鼠有功,同枕共眠所带来的情绪价值,也为自身窘迫,“鱼飨虽薄真无愧”,无法为小猫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感到愧疚。不过小狸奴可不会嫌弃主人,在僵卧孤村的日子里,陆游既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不甘与愤懑,也有“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闲适。陆游在生活中养育小猫,猫则在精神上予以慰藉反哺。“勿生孤寂念,道伴有狸奴”,这份人猫情谊之深,力透纸背,令千年后的我们读罢仍深感动容。
说到这里!小编携自家猫主子们给大家拜个早年!
参考资料:
[1]侯印国,李嘉宇著:《中国撸猫简史》,中华书局,2024年6月。
[2]李妍颖:《纳猫民俗研究:基于范热内普“过渡礼仪理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2月第2期。
[3](清)黄汉等:《猫乘 猫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
[4]黎良基:《宋代训猫史:宠物饲养与商品经济的交融》,《宋代文化研究第三十三辑》。
[5](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6]梁中效:《闲话宋代人的养猫热》,《文史杂谈》,1994年。
[7]廖峻漪:《宋代涉猫诗文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
[8]高瑛竹:《宋代猫题材文学研究》,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