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图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欢迎投稿。
编辑:缪伊雯/ 主编:张大川、蒋羽鸽/ 学术顾问:寇兴然
北京联合大学食品学科蚕蛹蛋白肽的又一项功效研究成果在食品TOP期刊发表
Food Frontiers(Q1,IF:7.4)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医药系闫文杰教授团队关于蚕蛹蛋白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食品科学领域TOP期刊Food Frontiers(Q1,IF:7.4)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Two protein-derived peptides from Bombyx mori attenuate colitis by enhanc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ecology”。
● (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文献页面)
成果介绍
近几年,学院食品与生物医药系闫文杰教授团队在蚕蛹蛋白和蚕蛹蛋白肽的功能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许多成果已在食品科学领域TOP期刊发表。
此次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F1103802)的资助。研究生周亚西为第一作者,闫文杰为通讯作者。
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主要类型包括克罗恩病 (CD) 和溃疡性结肠炎 (UC),常见临床症状包括有腹泻、血便、腹痛、疲劳和体重减轻等。目前,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IBD有多种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例如氨基水杨酸药物、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干细胞移植、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等。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且副作用较为明显,而某些药物的失败可能会加剧IBD患者的炎症和肠道损伤。介于当前药物疗法的疗效不尽人意,再加上全球IBD患病率的增加,促使人们趋向于研究基于天然和安全化合物的替代或补充疗法,例如膳食来源的蛋白质和生物活性肽。大量研究发现,一些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肽已在IBD的疾病和实验模型中显示出不同水平的抗炎潜力,并且很多生物活性肽被证明可以通过调节和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来改善IBD。
课题组先前的研究结果发现,来自家蚕(Bombyx mori)的活性蛋白对小鼠结肠癌和结肠炎模型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然而,与大多数别的研究类似,生物活性肽的序列鉴定,以及证明潜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报道仍然有限。据此,本研究通过UPLC-MS/M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Bombyx mori中筛选出了两种新型蛋白衍生肽,分别为PD-6和GT-8。PD-6和GT-8肽的干预抑制了UC小鼠的结肠炎症,改善了小鼠肠道氧化应激水平,并维持了小鼠肠上皮屏障功能。此外,PD-6和GT-8还调节了UC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并增加了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这些发现揭示了天然来源的生物活性肽PD-6和GT-8在控制肠道炎症方面具有潜力,并强调了肽PD-6和GT-8或许是预防和改善UC相关炎症性疾病的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闫文杰教授团队在蚕蛹蛋白肽的资源挖掘与功能评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近两年围绕蚕蛹的资源挖掘与功能评价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10项。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蚕蛹蛋白肽的应用前景,也为健康食品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未来,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蚕蛹蛋白肽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推广,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食品加】汇聚了10W+行业精英,建立了50多个食品领域教师专家群、科研群(食品营养与健康科研群、食品安全与检测科研群、食品加工与贮藏科研群、食品风味与感官科研群、食品胶体与递送科研群、食品生物技术科研群、人工智能与食品科学科研群,还有更多细分领域交流群陆续建立中ing)、海外食品人才群、企业研发群、求职就业群。欢迎小伙们加入,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推送文章仅为学术交流使用,‘原创’为原创编译之标记,不表示本平台对文本主张版权。作者团队或单位如需使用编译文本,可联系小助开放白名单。凡是注明“转载”的稿件,均已注明直接来源,如需使用,请联系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原文页面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