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正是人们外出郊游的最佳时机,然而当我们徜徉在花海感受浪漫的同时,蜜蜂也偷偷的向我们靠近。都说秋蜂猛于虎,每年的9-11月都是蜂蛰伤高发的季节。近来,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也收治可不少蜂蛰伤的患者,据统计,蜂蛰伤导致的急诊病例每年都在增加,它不仅带来疼痛和不适,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蜂蛰伤的相关知识,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蜂蛰伤是指蜜蜂、马蜂等昆虫在自卫或攻击时,用尾部的蜂针蛰入人体皮肤,将毒液注入人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反应。蜂的分类有很多,有黑小蜜蜂、小蜜蜂、黑大蜜蜂、大蜜蜂、沙巴蜂、绿努蜂、苏拉威西蜂、东方蜜蜂、西方蜜蜂等 9 个种类,而我国蜇人的蜂主要为蜜蜂、黄蜂(胡蜂、马蜂)、大黄蜂(牛角蜂、三眼针)等。
蜂蛰伤的危害程度因个体差异、蜂种、蛰伤部位及程度等因素而异。轻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瘙痒,重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如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局部炎症反应
局部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及瘙痒等,通常几小时后就会消失,严重者会发生局部硬化、中心性化脓、坏死。
过敏反应
常发生在蜇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呕吐、腹泻等,不及时救治会因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有肝毒性、肾毒性、溶血、肌肉毒性及神经毒性等。群蜂蜇伤后极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尤其以肾脏最为常见,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系统次之。
被蜇伤要立即逃离现场,到达安全距离之外后要注意观察野蜂的形态特征,如果无法看清野蜂的个体,注意观察蜂巢的特征,以便判断蜂的种类。蜂蛰伤后,切勿惊慌失措,以免引起蜂群攻击。
拔除蜂针:
用镊子或指甲轻轻拔除残留在皮肤上的蜂针,避免用力挤压,以免毒液扩散。
清洗伤口: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冷敷:
用冰块或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在伤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
保持伤口清洁:
避免用手抓挠伤口,以免感染。
观察症状: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一脱离:
立即远离蜂群,避免再次被蜇。
二拔除:
拔出毒刺。仔细检查伤口处是否有蜂针残留,如有,可用镊子或者粘性较强的胶带粘除毒刺,不可挤压,以免毒液扩散。
三涂洗:
1. 中和蜂毒:分清是马蜂还是蜜蜂蜇伤。蜜蜂:蜂毒呈酸性,用肥皂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洗敷伤口。马蜂:蜂毒呈碱性,用食醋冲洗。
2.局部抗炎:用清水或食醋将季德胜蛇药片调成糊状,涂抹在伤处及周围,每天2-3次。
3.局部消肿止痛:用冰袋冷敷(注意防冻伤),减少毒素吸收。四就医服药:尽早对症抗过敏处理、早期大量补液治疗等。
中毒急救三原则是指:
排除毒素、减少吸收、中和毒素。
1.排除毒素
(1)拔出毒刺通常只有蜜蜂才会在伤口处留下毒刺,所以其他蜂蛰伤没有必要翻找毒刺。毒刺的拔出方法,专家推荐用卡片(例如银行卡)刮除,原因是用卡片刮除能避免毒刺里残留的毒液进入伤口。通常不建议用手捏或镊子去夹毒刺,因为会使残留毒液进入伤口。
(2)清洗伤口蜂蛰伤后清洗伤口是有必要的,清洗能清除伤口表面的毒素。
2.冰敷冰敷能减轻疼痛,减缓肿胀,减慢毒物吸收,但冰敷尽量使用毛巾或者衣物隔绝,尽量不要使冰块直接接触伤口。
3.中和毒素蜜蜂的蜂毒是酸性的,推荐用碱性的肥皂水或2-3%的碳酸氢钠水清洗,马蜂的蜂毒是碱性的,推荐使用酸性的淡醋清洗。
避免招惹蜜蜂: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物,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护肤品和香水。
保持距离:遇到蜜蜂时,不要主动攻击,保持距离,让其自行飞离。
避免蜂群:发现蜂群时,尽量绕行,避免惊扰。
防范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可携带驱蚊水、驱虫剂等防护用品。
携带急救药品: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建议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如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穿对衣服:别穿得太花哨,蜜蜂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尽量穿白色或淡色长袖长裤,这样蜜蜂就会觉得你是个“无趣”的目标。
保持冷静:蜜蜂讨厌吵闹和快速的动作,所以保持冷静,别像个疯子一样在它们面前挥舞手臂。
香味不宜:别用太香的护肤品,蜜蜂可能会把你当成一朵大花,飞过来“采蜜”。
食物管理:野餐时,甜食要收好,别让蜜蜂觉得你是它们的“自助餐厅”。
蜂蛰伤的误区
挤压伤口:挤压伤口会导致毒液扩散,加重症状。
吮吸伤口:吮吸伤口可能导致毒液进入口腔,加重中毒症状。
涂抹牙膏、酱油等:这些民间偏方无科学依据,可能导致伤口感染。
热敷:热敷会加速血液循环,使毒液扩散,加重症状。
请记住,如果不确定自己的过敏状况或者症状严重,应尽快就医。蜂蛰伤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因此及时和适当的处理至关重要。
蜂蛰伤虽然看似是小伤口,但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大麻烦。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科学应对蜂蛰伤,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作者:王陈童
单位:温州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榜样科普作品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